摘 要: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嚴重缺失,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職業素養教育理論研究滯后;職業素養教育缺乏系統設計;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等方面。欲針砭此問題,當務之急是剖析其問題,構建其機制。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建構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其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職教育理念,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職業素養理論研究;其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建立健全職業素養培養機制;其三,逐步完善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加大職業素養的培養力度,拓寬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其四,強化政校企行協同作用,合力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完善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職;職業素養;培養;建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2-0009-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簡介:王國雄(1972-),男,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哲學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廣東 佛山/528000)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培養當下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越來越大。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又在嘆息招不到合適的人選。這種供需矛盾的產生主要緣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的缺失。根據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高職畢業生離職率比本科生相對要高,普遍存在職業生涯模糊、無法客觀地認識自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基礎知識面較為淺薄。究其原因,職業素養缺失影響重大,一個職業素養缺失的學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知識和技術,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針砭問題最佳的方式就是剖析問題,找準應對之策。欲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勢在必行,其中,職業素質培養是核心。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定義,是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其目的: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其中,素質教育是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素養缺失原因
自1999年大學擴招開始,我國高職教育飛速發展,十多年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突破較大,學生數量與本科生相差無幾,但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卻一直無法找準定點,要么以本科院校為參考,要么以中職院校為比照,缺乏自我的定位。當今我國高職院校的硬件建設不可謂不先進,然其軟件建設卻亟待提升。其中,高職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職業素養教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嚴重制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筆者以為,當下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缺失原因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模糊
與國外高職教育相比較,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時間才十多年,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升格而成,或是由電視大學等專科學校和中專學校合并而成,校園文化積淀不厚,對職業素養教育的認識不深,沒有妥善處理好“高”與“職”的關系,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實用主義觀念盛行,將職業素養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素質教育未能納入教學大綱,職業素養培養尚停留在簡單化、形式化、表面化階段。受社會大環境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惟技能為上,職業素養教育日趨功利化和商品化,學生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專業素質等方面嚴重缺失,職業素養教育目標日益偏差。
(二)職業素養教育理論研究滯后
相較國外職業素養理論研究而言,我國高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理論研究較為滯后,我國職業素養研究從本世紀初期才真正開啟。其理論研究多停留在簡單介紹與純粹研究階段,職業素養理論虛泛、職業素養意識淡薄、職業素養觀念落后,職業素養理論研究與實踐相脫離,未能真正切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對學生職業規劃、職業道德及職業素養、專業素養以及創業指導等方面的支撐力明顯不足,未能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職業素養理論的指導與牽引作用。
(三)職業素養教育缺乏系統設計
目前,高職院校受文化積淀、人才培養職業素養教育理論影響,加之辦學時間較短,辦學經驗不足,沒有妥善處理好“高”與“職”的關系,一方面學習借鑒本科類普通高等教育理念,一方面汲取中職人才培養理念,將高職教育定位為技能培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實用主義觀念盛行,將職業素養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素養教育只體現在一些課堂教學之中,缺乏系統性設計和統一規劃。高職院校沒有設立專門的職業素養研究機構,各部門都是各行其職,各自為陣,缺乏有效的統合。
(四)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盡合理,非常重視專業課、技能課,對兩課類課程重視不夠,沒有開設職業素養類課程。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將職業素質教育納入教學大綱,沒有開設職業素養課程,職業素養教育只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修養》《就業指導》等課程之中,職業素養教育缺乏有效的整合與規劃。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素養建構
如何解決當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缺失問題,全方位建構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是當今高職教育研究者亟需梳理與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的職業素養教育研究,概念、內涵的梳理、問題的分析以及構成內容的研究不可謂不多,然人才培養機制的建構分析、職業素養培養路徑與方法等研究相對較少,未能形成政校企行協同合力。當下我們如果能夠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與方法的缺失與問題認真梳理,揭示其問題,深化其理論,建立其機制,構建政校企行一體,有效、開放的高職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將職業素質教育內化于專業課程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把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真正祛除職業素養培養中的簡單化、形式化、表面化問題。具體來說,高職院校之職業素養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共建:
(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職教育理念,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職業素養理論研究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固然可以提升學生一時的就業率,卻無法培養影響學生一生的職業素養。其所獲者僅一時之利,卻有無盡之弊患。技能易學,素養難培,是當下高職院校面臨的最大問題。針砭此一問題最好的良方便是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職教育理念,真正區分“高”與“職”關系,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職業素養理論研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是強調了高職院校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把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擺在人才培養工作的首位。高職院校要認真領會中央文件精神,把握高職教育方向,逐步深化職業素養理論研究,建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機制,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建立健全職業素養培養機制
通過對當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與方法的缺失與問題梳理,探索并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機制。高職院校要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將職業素質教育內化于專業課程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把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構建起一個從標準、內容、途徑以及評價的職業素養培養機制,真正祛除職業素養培養中的簡單化、形式化、表面化問題。從新生入學開始,積極開展職業素養教育,引導其興趣,樹立其根本,形成職業素養觀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教書”和“育人”雙重作用,將職業素養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中,實現專業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會貫通。通過工學交替、頂崗等多種實習實踐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學習并鍛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
(三)逐步完善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加大職業素養的培養力度,將職業素養教育貫、內化于專業教育與校園文化生活之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拓寬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職業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作為高職院校來說,當務之急便是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拓寬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職業素養重在養成教育,需學校、老師、社會等諸方面引導其興趣,提升其素養,塑造其行為,形成其習性,方為善。故職業素養之培育不能虛泛,既需建立健全職業素養教學體系,成立相應職能部門,建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專門負責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也需創新職業素養教學內容,拓寬職業素養培養路徑,增強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效性;亦需與文化教育、專業教育、校園文化等緊密結合方可,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內化于文化教育、專業與實踐教學、校園文化之中,加大職業素養的培養力度。
(四)強化政校企行協同作用,合力推進職業素養教育,完善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應從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出發,研究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的特點,充分發揮政校企行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作用。高職院校一方面要認真學習中央有關高職教育的文件精神,深化職業素養研究與實踐教育教學,強化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突出實踐育人;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大力推進政校企行合作,邀請企業行業參與制定教學計劃、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將企業、行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積極搭建協同合作的職業素養培育平臺,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一方面高職院校也應結合企業、行業需求,創建合理的定性定量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制訂細則,完善方法。
高職院校發展已逾十年,十多年來,我們固有數量的擴展,人才培養之病卻依然故在,此吾國教育之痛楚。做好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不僅需要我們痛揭其弊,更需要我們高遠、宏觀的機制建構。我們只有超越短視的利欲,方能造就真正的職業素養教育。惟如此,我國高素質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之路才會康健寬闊,教育才能達之育人宗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1-16.
[2]王國存,姚金鳳.談高職教育中的職業素養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8):29-31.
[3]張翔云,胡振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量化評價方法[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6-58.
[4]楊千樸.職業素養基礎[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