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杰青”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簡稱,一個面向4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人才計劃,其目的,就是為中國基礎研究選拔和培養后備領軍人才。
20多年前,“后繼乏人”、“青黃不接”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大難題,這引起了國家領導人和科技界許多專家的關注。1994年,“杰青”應運而生。“杰青”誕生的同時,也賦予了這個稱號無盡的責任與希望。
20年過去了,“杰青”的成績有目共睹。
3004,這是在1994-2013年間“杰青”資助的青年科技人才的人數,這些人形成了中國高科技人才的人才鏈和人才庫。他們中有的成為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有的成為科技部門的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20年后,“杰青”已經實現了設立時的目標,很好地貫徹落實了計劃的宗旨。
“杰青”的成功,源于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模式。“杰青”評審注重規范程序,遴選標準嚴格,過程公平、公開、公正,注重申請者的學術水準和綜合素質,這使得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到評審專家,再到普通科研人員,使用的是同一桿秤,“稱”出來的入選者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在后期管理中,“杰青”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努力營造人性化的管理氖圍,賦予人才較大的選題靈活性,并簡化管理程序,減輕人才的負擔。
許多獲得“杰青”資助的青年人才將之喻為自己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桶金”、“雪中送炭”、“發揮了奠基性作用”。“杰青”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經費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激勵。“杰青”鼓勵原始創新和自由探索,這也讓許多人才轉變研究方向的設想因此成為現實,使他們能夠潛心于基礎、核心、長遠的研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20年,“杰青”,已經成為中國科技界一個響亮的品牌。
“杰青”的品牌賦予計劃本身一種標桿效應。“杰青”在科學基金人才體系中具有高端引領作用,對國家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也有著品牌示范作用。“杰青”已成為國內評價青年學者的一塊金字招牌,許多優秀的青年科技人員以入選“杰青”為奮斗目標,以入選的老“杰青”們為學習榜樣。“杰青”激勵著科研后備人才們不斷前進。
“杰青”的品牌賦予人選者一種榮譽感和使命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志義說:“作為受益者,有責任和義務珍惜‘杰青的聲譽,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李玉同研究員說:“入選‘杰青之后,在選擇科研課題時,不再只考慮個人,會更多地從團隊出發,會考慮對學科的影響,考慮在國內以及國際上的競爭力,希望能夠為祖國作點貢獻,為科學發展作貢獻。”
“杰青”的品牌賦予中國基礎研究一種信心和希望。青年強則國強。作為國家長期人才戰略的一部分,“杰青”20年間培養的人才將持續推動中國科研事業不斷發展前行,“杰青”20年來積累的選拔和培養人才的經驗更是中國科技界的一筆寶貴財富。
“杰青”,將為中國學科的發展與繁榮播種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