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化學系肇始于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簡稱“化學學院”)。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目前下設有化學系、材料化學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應用化學系和化學生物學系等5個系,無機化學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所、物理化學研究所和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以及化學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學院管理運行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以及北京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和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北京大學新設立的2個交叉學科平臺——“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和“軟物質科學與工程中心”也掛靠在化學學院。2003年底,科技部批準北京大學化學學院與中科院化學所聯合籌建“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2007年12月通過建設論證。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受中國化學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等委托,負責編輯出版《物理化學學報》和《大學化學》2種刊物;與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合辦的新的國際學術刊物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已于2014年正式創刊。學院教師中有70余人次任職于國際學術組織或擔任國內外學術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等。
化學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勇于創新、朝氣蓬勃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60多個獨立研究學術小組,其中超過半數的學術小組負責人(PI)獲得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近5年來,學院新引進年輕學術小組負責人15名,進一步提升了科研隊伍的學術活力和競爭力,優化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杰青”在青年學者的事業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項目的資助使得這些年輕科學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思考和穩定探索重要的科學問題,為其后來的學術研究和個人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化學學院現有36名“杰青”,他們已經成為北京大學化學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中堅力量,其中有4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人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學院近5年內新引進的年輕學術小組負責人中已有3人獲得“杰青”資助。應該說,“杰青”項目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穩定人才隊伍和提升科研創新活力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杰青”風采
劉忠范,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獲“杰青”資助。長期從事低維碳材料和納米化學研究,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及其光化學能帶工程、針尖化學等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化學會一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以及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
“杰青”是我1993年回國后的第一桶金,可謂是雪中送炭,對我在北大的科研生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杰青”這個頭銜也是中國學術界為數不多的,為人們所認可的老品牌,值得大家的珍惜。
來魯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5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物理化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研究,在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關系、蛋白質設計、基于結構與基于系統的藥物設計領域開展過長期系統的研究。
獲得“杰青”那年,當時由于條件所限實驗室以計算結構生物化學研究為主,非常希望能夠開展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杰青”的資助使得這種設想逐步成為現實,形成了以理論計算與實驗緊密結合的方式研究生物學問題的特色。
嚴純華,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稀土分離理論、應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
以我的理解,“杰青”更像是一個人才激勵計劃,而非簡單的研究目標驅動的經費資助項目。它天生具有重“人”輕“物”、以人為本的秉性,給予我們更為“寬松”的考核環境。正是在“杰青”的資助下,使我實現了研究領域的拓展,從已經熟稔的稀土分離理論、工藝和應用研究闖入了全新的稀土納米功能材料領域。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杰青”。希望“杰青”能繼續保持公平、公正特質,繼續引領我國科技資助體系的清風正氣。
邵元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8年獲“杰青”資助,2006年獲梁樹權分析化學獎,2012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軟界面電分析化學;生物分子的檢測。主要成果:發展了一系列研究液/液界面電分析化學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發展了一些構筑仿生界面用于電化學傳感。在Chem.Soc.Rev.,Angew.Chem.Int.Ed.,JACS等期刊發表論文111篇。擔任中國科學:化學、J.Electroanal.Chem.。Talanta等學術期刊編委。
“杰青”是我國最負盛名、最物有所值的基金。
席振峰,教授,1998年獲“杰青”資助。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金屬有機化合物研究高選擇性有機合成新反應、新方法,深入研究活性金屬有機中間體和反應機理,提出并堅持雙金屬有機試劑“協同效應”以及“基于活性中間體和機理研究的合成化學”科學研究理念,在雙金屬有機合成試劑化學研究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創新性工作。
“杰青”對鼓勵開展有特色的深入、系統性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議進一步提高資助強度。
王遠,教授,1999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納米結構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研究,以功能為導向,設計、合成納米粒子與分子基元,發展新型催化與傳感功能體系。
“杰青”項目有利子青年學者快速成長,對于發現、培養和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相信該項目將繼續對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陳爾強,教授,2000年獲“杰青”資助。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研究內容包括:具有不同分子持久形狀的高分子、新型液晶高分子的相結構與相轉變;低維及幾何受限狀態下的高分子結晶、熔融和玻璃化轉變;基于不同類型次價力相互作用的高分子自組裝;多組分多相聚合物體系的結構與性能。
我珍視“杰青”項目所給予的科學探索的自由與學術品味,從中我也獲得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動力。endprint
李星國,教授,2000年獲“杰青”資助。研究方向為金屬功能材料、納米材料、稀土材料、等離子體合成、儲氫和儲電材料。
能獲得“杰青”資助深感榮幸,受到很多同仁的幫助和支持,心存感激!
高松,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獲“杰青”資助。2013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長期從事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研究,在發展新的分子納米磁體和鐵電分子磁體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杰青”項目給予我學術成長關鍵時期的重要推動力。
吳凱,教授,2001年獲“杰青”資助。從事表面科學研究,主要涉及表面模型催化體系、表面分子自組裝、表面電子自旋調控以及表面功能材料制備。
“杰青”是我回國獨立開展學術研究的第一桶金,對于當時缺乏資金的我的實驗室來說是雪中送炭。正是有了該項目的支持,我的系列研究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它是國內口碑最好、競爭最公平、遴選最苛刻、青年學者最為看重的人才項目,沒有之一。
夏斌,教授,2001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液相核磁共振波譜學技術,結合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析化學等實驗技術,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關系,揭示其生理功能的分子機理。目前的研究課題涉及腫瘤的侵襲與轉移、細胞自噬、DNA的轉錄調控、蛋白質構象折疊機理等生物學問題。
“杰青”是我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后獲得的第一筆科研經費,可謂是我事業的第一桶金。對我來說,“杰青”不僅是經費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支持。祝愿“杰青”為我國科技事業的崛起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吳云東,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理論與計算有機化學的研究。其研究跨越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及藥物設計等多個領域。為設計催化劑、發展精確的蛋白質分子立場作出了重要貢獻。
“杰青”項目是我到北大工作后的第一個科研項目,為支撐科學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經費來源。在該項目的支持下,我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為北大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該項目的支持力度較大,經費資助合理,監管得當,希望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
齊利民,教授,2003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有關膠體與界面化學、納米材料合成與組裝、能源材料化學、仿生材料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型無機微納結構的膠體化學法控制合成與組裝以及生物與仿生礦化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
“杰青”項目所給予的精神鼓勵和經費支持大大促進了我的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希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這一品牌項目能夠在支持和激勵青年學者們潛心研究、追求卓越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黃建濱,教授,2004年獲“杰青”資助,中國化學會膠體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膠體與界面化學特別是兩親分子自組裝方面的研究。在正一負離子表面活性劑物理化學、兩親分子一維白組裝調控與應用方面取得突破。多次在國際和國內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上作大會和分會報告。并擔任第十二屆國際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聯合主常。目前擔任國際學術期刊Soft Matter副主編,Langmuir和J.Colloidal and Interface期刊編委。
“杰青”不僅在經費上給予了很大支持,而且對于個人科研前進是個很大的鼓勵和鞭策,是我個人科研發展道路上的慶幸和驕傲。
裴堅,教授,2004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新型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的結構設計、合成及其光電器件加工方面研究。
“杰青”為我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使我下決心去做最基礎、最前沿的工作。“杰青”以人為本、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管理模式體現了人文關懷,激勵我在基礎研究領域奮勇前行。
劉文劍,教授,2006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相對論分子量子力學、重元素電子激發態及電、磁性質等理淪與方法研究。建立了eQED(Erfective Quantum Electro Dynamics)、Q4C(Quasi-four-Component)、X2C(Exact two-Component)等相對論電子哈密頓;發展了相對論電子“顯相關(Explicit Correlation)”與“靜態-動態-靜態”波函數構造方案;針對電子的電、磁性質,發展了相對論含時密度泛函理論以及NMR與NSR光譜的相對論響應理論,并建立了NMR與實驗NSR之間的相對論映射關系。
張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狹“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納米碳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在碳納米管電子器件和石墨烯基拉曼散射活性基底的材料基礎與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榮獲2001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和201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擔任Carbon雜志的編輯。
“杰青”對我科研工作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劉海超,教授,2008年獲“杰青”資助。近年來主要從事分子催化與能源化學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能化劑構-效關系與催化反應機理,發展生物質高效轉化的新途徑等。
“杰青”項目鼓勵我在科研上始終瞄準關鍵問題、勇于挑戰難題和不斷開拓創新。“杰青”項目已成為目前國內評價年輕學者的一塊金字招牌,希望這塊招牌永遠光潔如新。
余志祥,教授,2008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將理論計算和有機合成相結合來研究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發展有機合成方法,并將發展的有機合成方法學應用于天然產物與藥物分子的合成。
“杰青”的支持對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起步和成長非常重要。如果能有更持久的支持,這將更有利于幫助中國青年科學家成長為所在領域的世界學術領袖。強烈建議“杰青”應支持各個年齡段(而不僅僅是45歲以下)的科學家。
張亞文,教授,2010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面向高效能源轉化的稀土-貴金屬納米結構的理性設計、控制合成、有序組裝、催化特性及構效關系方面的研究。
獲得“杰青”項目的資助既是給我的一個莫大榮譽,也為我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和動力。使自己能有片刻的沉潛時間,凝練思想、夯實基礎、升華能力,從而為在科研之路上實現不斷的自我超越提供了一個契機。
高毅勤,教授,2011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蛋白質與DNA等生物分子在溶液中的構象形成和化學反應中的溶劑化效應等理論方面研究。
在“杰青”的資助下我們系統性地開展了水溶液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基礎理論研究,對存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Hofmeister序列難題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發現D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的規律。“杰青”對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的鼓勵極大地促進了研究工作的進行。
李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研究。目前還擔任ACS Nano顧問編委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副主編。
“杰青”的支持使我能夠更潛心于基礎和核心問題的探索和研究,我的課題組近期在碳納米管結構和手性可控生長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種解決這一領域內最關注的科學問題的方案。
郭雪峰,研究員,2012年獲“杰青”資助。主要從事分子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圍繞分子器件的接觸界面基礎科學問題,致力于發展制備穩定納米/分子晶體管的普適性方法,研究異質界面誘導的新奇物理化學現象,通過設計實現對器件性能的調控,是世界上能開展單分子本征輸運物性研究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代表性課題組之一。
“杰青”是青年科學家從事科學的標桿,獲得“杰青”資助讓我對科研更有信心,更讓我的科研上了一個新臺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