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的整體發展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成立于1954年,1978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點,1985年被總后衛生部批準為全軍消化內科技術中心,1986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科,1993年被批準為博士后流動站,1995年和1997年先后被總后衛生部批準為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和全軍消化內科重點實驗室,1998年被衛生部批準為國家臨床藥理基地,1999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學科,2000年被總后衛生部批準為全軍醫學研究所“重中之重”建設學科,2001年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為首批“創新研究群體”,2002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6年被科技部批準為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8年,以消化內科為主體組建了西京消化病醫院。西京消化病醫院將消化內科、胃腸外科、內鏡、病理、影像介入、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于一座20層綜合大樓內,形成了臨床、轉化和基礎研究為一體的消化疾病專科醫院。學科具有完備的科室與學術建制,連續4年位居全國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第一。學科領軍人樊代明教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兼任2013世界胃腸病大會主席、世界胃腸病學會和亞太消化病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連續2屆主任委員,3位學術帶頭人分別兼任中華醫學會二級學會的副主委。學科先后培養出6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和5名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學科凝煉發展方向,長期專注于胃癌、慢性肝病、炎癥性腸病等發病率高、危害大的疾病防治和轉化研究,致力于內鏡、血管介入微創診療技術和消化系疾病生物樣本庫的平臺建設。近5年先后牽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973”計劃、衛生部行業基金等重大項目和課題28項,組織和參與各類臨床研究97項,其中有8項臨床研究成果被10個臨床指南或專家共識采納,在國際SCI期刊發表論文312篇,并于2008年獲得了消化內科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本學科還建成了擁有7萬余例標本的消化系統生物樣品庫,具備開展高水平臨床與轉化研究的雄厚基礎。
“杰青”群體的主要工作及貢獻
第四軍醫大學消化內科的“杰青”群體在消化系腫瘤方面的研究工作體現了真正的課題組之間的緊密合作和嚴密分工。樊代明教授和吳開春教授課題組先后獲得了胃腸道腫瘤相關的一系列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和多肽,并組織了相關抗原的鑒定工作。聶勇戰教授和上述2個課題組合作,在針對數個關鍵抗原開展深度鑒定分析工作外,更加著力于這些抗體、多肽在臨床應用中的探索,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起了胃癌相關血清學診斷系統。在腫瘤的惡性生物學表型方面,群體最早關注腫瘤細胞的惡性生物學行為,特別是在消化系腫瘤的耐藥、轉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成果,隨著學科發展,群體敏銳地捕捉到腫瘤研究的新思路,即關注腫瘤細胞與其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對炎癥向癌癥演變的過程中發生的分子生物學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形成了腫瘤研究的立體網絡。
群體獲得的“杰青”項目涵蓋腫瘤免疫學、腫瘤病理學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肝臟腫瘤等領域。以上述“杰青”項目為基礎,群體獲得了一系列胃腸癌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以上述單克隆抗體為基礎,結合其他的腫瘤相關標志物,群體建立了多標志物血清學診斷系統,經腫瘤高發現場及大規模腫瘤標本研究證實了其對胃腸癌預警、早診及預后判斷的價值。相關研究工作作為重要創新點獲得了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群體利用噬菌體肽庫篩選技術克隆了13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夠特異性結合腫瘤新生血管內皮細胞的多肽;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其中兩個多肽(GX1、GEBP11)與腫瘤新生血管內皮的特異性結合能力,其結合膜分子有望成為腫瘤血管靶向治療新的靶向分子。特別將GX1與rmhTNF融合,成功構建了GX1-mhTNFα,獲得2項專利。相關研究作為重要創新點獲得2012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群體還發現了肝臟腫瘤發生發展及轉移的關鍵轉錄因子及上游調控分子,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獲邀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專題匯報及交流。上述“杰青”項目緊扣消化病學學科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基礎研究系統解析了幾類消化道主要疾病的發病機制,為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的改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同時“杰青”項目有效帶動了學術研究的拓展和延伸,群體在已取得基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大了將成果進行臨床應用轉化的力度,為學科后續獲得“973”首席項目、“863”計劃重大課題及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奠定了基礎。第四軍醫大學消化內科的“杰青”群體還積極通過國際消化病領域的學術會議擴大了我國消化學科的知名度,在2013年由該群體所在單位為主辦單位,成功舉辦了世界胃腸病大會,其中樊代明任大會主席,并當選世界胃腸病學會常務理事兼科學委員會主席,吳開春當選為科學委員會委員和培訓教育委員會委員。以上成果均有效引領學科瞄準國際前沿,帶動了我國消化學科敢為人先、萬馬齊鳴的發展態勢,極大地推動了本學科的發展態勢。
“杰青”風采
樊代明:我于1995年獲得“杰青”資助,項目名稱為“腫瘤免疫學”,資助金額為60萬元。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相當于我拿到的第一桶重金,使我有充足的經費組建科研團隊,改善試驗條件,全面開展胃癌的多藥耐藥研究。“杰青”為我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礎,2000年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在胃癌多藥耐藥領域同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創新研究群體的資助,將研究工作繼續向前推進。本著“永遠向前走,否定到最后”的科學精神,我們沿著胃癌多藥耐藥這根主線,摸清分子調控網絡,探索分子作用機制,又分別于2005年和2010年獲得了該領域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大大促進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創新。實驗室平臺得到不斷發展壯大,2005年我籌建了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僅用1年時間就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并掛牌成立。我們還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室的合作交流,2008年同香港大學聯合申報并獲得胃癌領域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我本人于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并于2013年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在胃癌研究領域連續5年培養出5名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吳開春:我于1993年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并留在西京醫院工作,成為一名內科醫生,1997年赴英國諾丁漢大學做博士后,1999年回國。回國3年后,我獲得了“杰青”的資助,主要致力于腫瘤的化學預防研究和炎癥性腸病的研究。在“杰青”資助下,我在較短的時間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并不斷壯大,先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課題、“863”計劃重大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新藥創制重大項目等20項課題資助,在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Hepatology、Gut、J Hepatol、Gastroenterology、Oncogene、J Immuol、Carcinogenesis等雜志發表論文100余篇。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三)。2007年被亞太地區胃腸病大會評為“未來領軍人物”,2010年獲得全國醫藥衛生“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總之,獲得“杰青”讓我成長為一名杰出的研究性的消化科醫生,在今后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中,我和我的團隊將不懈努力,做好消化病領域的基礎和轉化應用研究,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在消化系疾病的機制研究中做出更多的成績。
聶勇戰:“杰青”是科研的里程碑。我于2012年獲得“杰青”資助,主要研究方向為肝臟能量代謝相關性疾病研究。獲得“杰青”資助后,大大加強了我的研究團隊的規模和基本設施建設,第四軍醫大學和我們西京醫院通過人才政策給了我大力的支持,也把我在美國深造期間的研究推向了深入。同時也推動了我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的研究和“973”計劃課題的研究。2013年成為陜西省優秀創新群體帶頭人,并獲得首屆“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為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常務副主任,近年來在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PLoS Genetics Oncogene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0余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