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廣州珠江規劃大廈門口的告示牌上顯示,23~24層屬于同一政府部門:“廣州市城市更新局”。
一個多月前,這里的銘牌上還寫著廣州市“三舊”改造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三舊”辦)。2015年2月28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常務副市長陳如桂,以及新上任的廣州市城市更新局局長楊承志,共同為“廣州市城市更新局”揭牌。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多次表示,廣州要實現從“建新城”到“改舊城”發展觀念的轉變。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廣州市政府設立了城市更新局。
然而,掛牌之后的諸多細節仍不明晰,比如城市更新局,更新什么?怎么更新?“三舊”辦變為更新局,是“換湯不換藥”的部門更名,還是意味著廣州“舊貌換新顏”——城市改造工作的重點與中心正發生著實質性變化?
廣州市城市更新局政策宣教處處長陳劍娜告訴本刊記者,包括部門職責、工作方案、未來規劃等在內的多項內容,仍在制定中,待廣州市編辦“三定”(職責、機構、人員)方案下發后再明確。
能否告別運動式的城市改造
5年前的2月24日,同樣是在廣州珠江規劃大廈門前,廣州市“三舊”改造工作辦公室成立揭牌。這個正局級機構一直有“副市長兼任主任”的慣例,直至城市更新局成立前。
同一時間,楊承志從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簡稱“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調至“三舊”辦工作,并于2014年升任常務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三舊”辦中的“三舊”,指的是“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三舊”改造是廣東特有的改造模式,其歷史可追溯至汪洋主政廣東時,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合作,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試點示范工作。
2009年底,廣州完成“大部制”改革,49個市政府工作部門和辦事機構精簡至40個。在此背景下,“三舊”辦依然作為新增的正局級機構出現。
2014年,廣州又一次迎來機構改革,市政府41個工作部門減少至39個,保留部門23個,新組建或調整部門16個,撤銷行政機構12個。其中最大的亮點當屬撤銷“三舊”辦,成立城市更新局。
根據官方消息,作為8個新機構之一,城市更新局將承擔此前“三舊”辦的全部職責,并整合“市政府有關部門統籌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的職責”。
與此同時,還將在廣州市中心六區設立區級城市更新局,其中天河區、白云區等均是城中村改造的重點單位。
一位當地政府官員告訴本刊記者,廣州能否借此告別運動式的城市改造,結束“三舊”辦時期持續五年的“拖延戰”,讓外界充滿期待。
楊承志介紹說,自“三舊”辦設立起,他就曾到訪過西安、香港、新加坡等地,尋找“城市更新”案例。
據廣州市規劃局2010年公布的名錄,廣州市區內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322處。但如何在舊城改造時保護、留存區域內的遺址與古跡,是一個重要考驗。
舊城改造中,需要保護的還包括那些淹沒在高樓大廈中間的老街巷、老房子。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廣州市城市更新局要跳出“三舊”改造的老范圍,在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做新文章,這才符合“城市更新”的本意。
如何厘清職責邊界
城市更新局的設立,不僅意味著其行政地位的提高——由政府臨時機構升至職能部門,更多體現在職責范圍的擴大——既包括此前“三舊”辦的全部職責,又增加了整合“市政府有關部門統籌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的職責”。
有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國土房管局、住建委以及規劃局部分人員,將被調至城市更新局。
2014年廣州市政府預算報告顯示,“三舊”辦時期共有核定行政編制人員46人。分析人士稱,“多局歸一之后,這一數字只增不減。”
但同時,“多局歸一”遭到質疑:“三舊”辦時期存在的職能部門交叉、重疊的現實情況,能否在城市更新局得到解決?
過去,“三舊”辦與國土房管局之間存在業務重疊現象。一名國土房管局的內部人士告訴本刊記者:“我們管大塊,他們(‘三舊辦)管小塊,一些手續還得拿來我們這里批。他們只管批方案,但一般是報的多,批的僅占小部分。”
報多批少,是否意味著“三舊”改造的實際工作受阻?
有內部人士分析,自2009年起,改造工作并不順利,尤其近兩年越發顯出“緩慢、艱難的疲態”。
比如,城中村改造在過去6年間,僅有楊箕村琶洲村等少數幾個成功案例。擁有58個城中村、數量居廣州首位的白云區,竟無一例成功。
實際上,自組建之日起,“三舊”辦擁有行程審批權,多是執行統籌、牽頭、協調的具體工作。
對此,楊承志介紹,新成立的城市更新局將不再具有行政審批的職能,以防止與其他部門職能重疊交叉。
盤活存量土地是城市更新重點
“三舊”改造提速艱難,又遇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驟減。
一位廣州市國土房管局人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嚴控新增建設用地供應規模,是國土資源部的政策方向,限制特大城市如廣州的用地指標,大幅度縮減增量,已成定局。
根據官方最新數據,到2020年以前,廣州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僅余100多平方公里。目前,廣州納入城市規劃的存量土地近600平方公里,占廣東省總量的五分之一。楊承志表示,城市更新局的重要使命便是如何盤活“存量用地”,這也是未來廣州發展的潛力所在。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認為,城市更新局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關鍵是在“三舊”改造中,如何設置更好的談判機制。
對此前“三舊改造工作推進緩慢”“白云區城中村改造失敗”等說法,楊承志并不完全認同,并作了解釋。
比如,“三舊”辦成立最初幾年,充分調動了市場參與的積極性,改造項目推進很快。2012年后,改造重點變為推進連片項目的改造。“并不是膠著不動,而是體量和方式不同,實際上改造面積更大,改造模式更多,在原來的基礎上進步了。”楊承志說。
關于城市更新局成立以后的工作計劃,他表示,既有成片、連片項目,也有舊城區、棚戶區,以及舊城區的微改造。
據介紹,目前已著手推進的部分成片、連片區域改造項目,總面積最多可達20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楊承志也坦言,未來針對舊城區的改造工作仍有諸多難點,“舊城區不比新城區,很多東西不能動,需要多方面協調”。
有觀察者注意到,2015年1月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考察過的白云區“三舊”改造試點項目——永泰村危舊房改造,也被納入城市更新局2015年的重點工作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