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玲

2004年,我通過了科研上的一次“大考”,榮幸地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回首10年科研路,“杰青”的培育和支持給了我發展的更高平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資助給了我發展的不竭動力,科研前輩和同行的幫助給了我攀登科研高峰的勇氣,讓我在基礎研究的科研道路上闊步前行。如果說我在科研上結出了一顆顆小小的果實,都離不開“杰青”這朵花蕾的孕育。
首先,“杰青”對優秀人才的成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督促著他們時刻思考并長期關注相關領域極具創新性、前沿性的研究。自從執行“杰青”項目以來,我時常警示自己:“杰青”是國家寄予我們的厚望,要求我們在同行關注的目光下,成為本領域里引領未來基礎研究、引領學科發展的出色科技工作者和學術帶頭人。因此,我自己深深感覺到從學術參與者到學術引領者角色的轉換。步入“杰青”的隊伍,意味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基金委科學的管理機制,為青年科技人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條件,幫助和督促科技人才邁上新的臺階,開闊新的眼界,探索新的領域。從申請“杰青”到中期檢查匯報,從中期檢查匯報再到結題匯報,基金委在檢查項目進展的基礎上,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和同行業專家精英交流的機會。每次這樣的交流機會都讓我受益匪淺,展示自我的同時向強者學習,以強者為師可以活躍我的思路,可以開闊我的視野,可以得到他們的不吝指教,可以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可以讓我體會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這所有有益的啟發,對我的成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次,基金委尊重科學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人為本、鼓勵自由探索、寬容失敗以及對“杰青”高度信任,這種寬松的管理模式讓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鉆研,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目前,基金委實施對青年科技人員的資助和培養政策,呈現了青年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杰青”這樣一條完整的人才資助鏈,為立志有所作為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快車道。同時,受到“杰青”資助后的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委會擇優給予持續的關注和支持,真正做到了加速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和科技精英,成就了很多青年科研才俊成為本領域的科研領軍人物。
此外,基金委的各級管理者深諳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規律,關懷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與發展,努力成為科研人員之友。我所在的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從學部主任到副主任,從學科處處長到項目主任,都十分平易近人。他們經常與相關學部的科研人員交心,幫助我們解決科研中遇到的難題,更是在我們陷入困境時努力幫我們走出低谷。申請“杰青”和基金委的其他項目時,同行評議專家的評審標準是學問第一,注重申請者的學術水準和綜合素質,把科研道德、科研業績和創新潛力作為主要遴選標準。在我看來,“杰青”始終把資助對象定位為“人”,而不是針對某一個科研項目,專家在評審時尤其看重申請者所取得的成績、治學態度和業界口碑,強調申請者的創新潛力、為人為學,對于人才的成長是極其寶貴的。
獲得“杰青”資助后,我們更加關注科研團隊的建設,更加關注團隊人員的培養,更加注重團隊的協作和發展。因為“杰青”的獲得,會讓你摒棄短視行為,能夠以成熟的心態、理性的思考和卓越的示范去長遠規劃自己的團隊;會讓你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帶領團隊開展國內外最具創新性的研究,一步步取得新的突破;會讓你嚴格自我要求,努力成為有眼界、有思想、有水平和有能力的“四有”學術帶頭人。
目前由我主持的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陶文銓院士等老一輩專家和學者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實驗室所有教職工的努力下,從2010年11月開始籌建,到獲準立項建設,再到2013年1月的實施驗收,短短2年建設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得到了驗收專家們給予的一致高度評價和認可,實驗室得以正式獲準掛牌,學科得以飛躍發展。在良好的團隊氛圍中,團隊中的青年科研人員快速成長,到目前為止,團隊中有“杰青”3人(含杰青B類1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人(其中“青年千人計劃”2人),“優青”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人等。
由于在本學科領域做出了一些成績,在本學科領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2013年我被教育部任命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新一屆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除此以外,我目前還擔任著國際制冷學會熱力學與傳熱過程B1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傳熱傳質中心科學理事會(ICHMT)委員等。擔任Heat Transfer Research、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6個國際學術期刊的副主編、編委,《科學通報》的副主編,Frontiers in Energy、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航空學報》、《工程熱物理學報》等多個國內核心期刊的編委。
總之,“杰青”的設立,真正鼓勵和引導了我國青年科技人才進行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長,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術帶頭人,造就了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領軍人才。而我個人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事業的發展,科研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10年前“杰青”的資助和支持。自從我加入“杰青”這個隊伍,就時刻告誡自己,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怠慢,讓自己無愧于“杰青”給予我的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