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梅,劉 寶,夏曙華
(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2.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貴州貴陽 550001;3.貴州醫科大學附院微生物免疫科,貴州 貴陽 550004;4.貴州醫科大學 醫學檢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尿沉渣染色顯微鏡檢查是目前輔助臨床醫生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規方法,能識別尿液有形成分,提高病理成分的鑒別[1-3]。由于尿沉渣中各種成分的多樣性、復雜性、易變性及各種染料的親和率不同,使尿沉渣各種有形成分在不同的染色方法下所表現的特點也各不同,因此根據臨床需要合理選擇染色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8]。本研究采用美國DiaSys R/S500 尿沉渣分析工作站篩選180 例尿液異常標本,采用常見的5 種尿沉渣染色方法進行檢查,比較5 種方法的染色效果,報道如下。
美國DiaSys R/S500 尿沉渣分析工作站,帶圖像采集儀的OLYPUMS 顯微鏡,水平離心機,10 mL尿沉渣離心管。BASO 尿沉渣Sternheimer-Malbin改良染色液(S–M 染液,批號408111);Sternheimer 染色液(S 染液,批號409111);自配的Berhe-Muhlberg 染色液(B-M 染液)、阿利新蘭-中性紅染色液(阿-中染液)和瑞氏-姬姆薩復合染色液(瑞-姬染液)。所用標本來源于美國DiaSys R/S500 尿沉渣分析工作站篩選180 例尿液異常標本。
1.2.1 標本制備 取異常尿液標本10 mL 置入尿沉渣離心管中,400 g,離心5min,棄上清液,保留下層0.2 mL 尿沉渣充分混勻,進行尿沉渣染色條件的選擇、定性及半定量試驗。
1.2.2 染色條件的選擇 隨機取60 例離心后的尿沉渣異常標本,經多次試驗,選擇出不同染色時間、不同尿液與染液的比例,進行染色效果的比較。S-M、S、阿-中及B-M 染色法按尿液∶染液比例為3 ∶1、2 ∶1、1 ∶1、1 ∶2 及1∶3,瑞-姬法按尿液∶染液比例為1∶1、1∶2、1∶3、1∶4 及1∶5。
1.2.3 定性及半定量試驗[2]取120 例離心后的尿沉渣異常標本,按篩選出的最佳染色條件對其進行染色,鏡檢,采圖;根據尿沉渣染色定性、半定量結果評判標準對結果進行判定。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半定量結果采用多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S-M、S、阿-中染色法最佳時間為2 ~5 min,B-M 染色法Ⅰ液最佳時間為1 ~2 min、Ⅱ液為2 ~3 min,瑞-姬法Ⅰ液最佳時間為1 min、Ⅱ液為10 ~15min。見表1。

表1 5 種尿沉渣染色方法不同染色時間的效果比較Tab.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yeing time of five kinds of dyeing methods
根據尿液與染液不同比例進行染色,篩選出S-M、S、阿-中、B-M、瑞-姬5 種染色法的最佳尿液與染液比例分別為:1∶1、2∶1、1∶2 ~1∶3、1∶2及1∶3 ~1∶5。
鏡下可見S 染液染色背景清晰或有少量雜質分布,有形成分結構清晰易辨別(圖1A);S-M 染液染色背景的清晰度、雜質含量與S 法的染色效果相近,但有形成分與背景顏色的對比度和有形成分核、漿等層次結構著色情況不如S 法鮮明(圖1B);B-M 染液染色背景較清晰,但有形成分結構模糊,識別困難,細菌不著色(圖1C);阿-中染液染色背景雜質較多,不清晰,有形成分結構模糊,不易分類(圖1D);瑞-姬染液染色背景清晰,雜質較多,有形成分與背景顏色相近,結構模糊(圖1E)。
經秩和檢驗,S 與S-M 染色法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B-M、阿-中及瑞-姬染色法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S、S-M染色法與B-M、阿-中染液及瑞-姬染色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5 種尿沉渣染色方法的半定量結果(n)Tab.2 The semi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urinary sediment stained by five kinds of dyeing methods

圖1 尿沉渣5 種染色方法染色效果(×400)Fig.1 Staining effect of five kinds of dyeing methods
尿沉渣染色顯微鏡檢查有助于臨床醫生對患者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由于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多樣性和對染料親和力的不同,導致尿沉渣在不同的染色方法下所表現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因此選擇較好的染色方法至關重要[1-4]。本文選擇臨床常用的5 種尿沉渣染色方法進行比較,發現S-M、S、阿-中染色法的最佳染色時間為2 ~5 min,阿-中染色法染色5 min 后有大量褐色集結成塊的雜質逐漸覆蓋在管型或其它有形成分上,致使識別和分類困難;B-M 染色法,背景較清晰,但有形成分結構模糊,識別困難,細菌不著色,與文獻[9]報告一致;B-M、瑞-姬染色法的最佳染色時間與文獻[4]相同。本研究中S-M、S、阿-中、B-M、瑞-姬染色法尿液與染液的最佳染色比例分別為:1∶1;2∶1;1∶2 ~1∶3;1∶2;1∶3 ~1∶5,此類研究未見報道。
從染色效果來看,5 種染色方法中,以S 染色法染色效果最佳,背景清晰,有形成分和背景顏色對比鮮明,各有形成分著色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易于識別,并可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其次為S-M 染色法,而B-M,瑞-姬和阿-中3 種染色法,染色效果相對較差。半定量結果經秩和檢驗,S 與SM 染色法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BM、阿-中及瑞-姬染色法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S、S-M 染色法與B-M、阿-中染液及瑞-姬染色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以上研究結果均說明BASO 尿沉渣S-M染色法、S 染色法染色效果和方法最佳,尤以S 染色法染色效果更佳,更適合于臨床尿沉渣染色顯微鏡的檢查和應用。
[1]顧可梁.尿液有形成分染色檢查法的選擇[J].臨床檢驗雜志,2002(1):22.
[2]蘇兆亮,顧可梁,陳巧林,等.尿沉渣6 種染色方法的應用比較[J].臨床檢驗雜志,2004(3):202-203.
[3]李愛香,朱保忠,劉俊英,等.三種尿沉渣檢查方法的比較及評價[J].實用醫技雜志,2011(1):60-61.
[4]張時民.實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技術[M].第1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54.
[5]叢玉隆,馬駿龍.張時民,等.尿液細胞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學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3):211-214.
[6]孔麗蕊.尿沉渣染色鏡檢在臨床中的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08(7):70-71.
[7]趙捷,岳云升,郝翼洪,等.尿液有型成分新染色方法及其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9(6):639-641.
[8]武蓉珍,單曉潔,吳日荷,等.SM 染色法等在泌尿系感染中的診斷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2):145-146.
[9]佟鳳芝,董敏,王永才,等.曙紅快速染色法光鏡診斷和鑒別血尿來源紅細胞形態分型研究應用[J].中華醫藥學雜志,2004(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