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本文通過對職業經理人現狀的分析,結合勝任力模型相關知識,提出建立職業經理人勝任力模型是思想。
關鍵詞:職業經理人;勝任力;勝任力模型
一、我國職業經理人發展現狀
近來多個職業經理人的負面新聞,使企業重新定位了職業經理人,并且思考如何去選擇一個正真適合企業發展的職業經理人。目前我們國家職業經理人生存環境,以及職業經理人素質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企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找到適合其自身的職業經理人。
(一)職業經理人自身的問題。目前,我過職業經理人素質普遍不高,個體之間能力差異過大。職業經理人市場換亂,且信息不對稱,造成大量職業經理人過份包裝自己提高身價,實質內在缺缺乏可利用的價值。這樣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職業經理人道德風險。
(二)企業自身的問題。企業在選擇職業經理人時,往往會被學歷,行業經歷,工作經驗等一些外在的條件所誤導。學歷、行業經驗、工作經歷等這些外在的素質是可以通過培訓和學習來得到提升的,它們并不是職業經理人的核心能力素質,只考慮這些因素是遠遠不夠的。企業應該結合自身情況,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經理人。企業不僅僅只考察職業經理人的外在素質能力,還應該考察職業經理人的個人特質、工作態度等一系列的內在能力素質。這些素質都是職業經理人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特點,是很難被改變的。這才是職業經理人能力素質的核心。
(三)市場環境這個宏觀大問題。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健全,且相關規章制度也不完善,這導致了我國職業經理人素質參差不齊。我國職業經理人發展起步晚,且生存和發展環境惡劣,以及我過經濟體制的一些局限等,這些都是導致我們職業經理人市場畸形的原因。
二、勝任力及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的定義目前都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分別對勝任力做出了定義。筆者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和文獻總結,推導出勝任力不同的定義中都存在一些共同點:與特定情況下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這就表示勝任力是具有動態性的;對勝任力的分析都是與績效相關聯的;勝任力包括基本的知識、技能,主要起決定作用的是個人特征或個人行為,比如:個體自信心、成就導向、工作責任心等等
綜上所述,本文把勝任力定義總結為:勝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環境下,工作者表現出來的,除開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外在能力,還包括其內在的于績效息息相關的能力,比如,個體自信心,成就導向,工作進取心等。
勝任力的定義存在多種解釋,但是勝任力模型則有統一的定義,即完成某項特定的工作任務或者為了達到既定的績效目標,所要求某一個體或者團隊必須具備的勝任力組合。為后來學術界打下建模基礎,最有影響力的勝任力模型就是“素質冰山模型”。
勝任力模型結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勝任力的無數個因子,他們組成了勝任力模型的“數據元”,概括了該勝任力模型的所有可能涉及的能力因子;第二就是勝任力維度,這個維度是有幾個不同的勝任力因子組成,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勝任力模型的“數據段”,它是每一類勝任力因子的組合;第三就是勝任力模型的設計原則,比如說本文設計的是職業經理人勝任力模型,那么我們就根據職業經理人應該具備的哪些因子來設計勝任力模型。不同崗位對關鍵勝任力因素要求不同,從而設計勝任力模型的原則不盡相同。
三、職業經理人勝任力模型
(一)通用勝任力。通用勝任力是指每個職業經理人都應該具備的勝任力,這些勝任力是職業經理人日常工作所需能力的基礎,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以及工作經歷所習得或提高的。若不具備這些通用勝任力,那么我們可以說他不能稱之為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通用勝任力包括了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專業素養。領導能力中,我們主要需要考察職業經理人的團隊領導能力,戰略規劃能力,決策能力;管理能力我們需要主要考慮的是職業經理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員工激勵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專業素質我們一個考慮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運用,人機交往能力。
(二)核心勝任力。核心勝任力是指能夠把優秀職業經理人從普通或者是低效職業經理人中識別出來的勝任力力。這些能力是職業經理人在日常工作中養成的固有定式,是難以改變的,和難以習得的。核心勝任力主要包括了思維能力,工作態度,個人特質等內容。其中思維能力企業需要考察的是職業經理人的創新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系統思維能力;工作態度企業需要考察工作敬業精神,工作責任心,積極主動性;個人特質企業需要考擦誠信正直、追求卓越。
結論:要去很好的評價職業經理人勝任力,就要對考擦的勝任力因子的行為劃分等級,通過對應職業經理人的行為,來衡量職業經理人的勝任力大小程度。
企業可利用職業經理人勝任力模型去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職業經理人,而且還能根據職業經理人勝任力模型去判斷職業經理人在工作中的績效。
參考文獻:
[1] 趙媛.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績效管理[J].合作經濟與科學,2014(06),64-65.
[2] 王蒙,陶瑞,李靜澎.企業中層管理者勝任力模型構建與應用——以新疆移動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0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