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金
摘 要:本文介紹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方案,幫助提升大學生的校園適應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現狀分析
前言:所謂的校園適應能力指的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的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專業技能等綜合技能的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高等教育,而大學作為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和平臺,為國家和社會提供了很多專業人才,并相較于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來說,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就業方面更具有專業性和競爭力。但是,越來越普及的高等教育使得大學生的優勢慢慢降低,企業也越來越看重綜合素質強的人才,學歷僅做一項參照標準來考慮。因此,大學生要在接受大學教育期間,要有著良好的校園適應能力,著重提高自己的學習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學好專業技能,為未來走向職場奠定基礎。
一、當前大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時間管理分配不合理,團隊協作能力差。當前很多大學生不會合理自己的時間,將很多時間浪費在睡覺、打游戲、外出游玩等事情上,虛度了光陰,并且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規劃和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導致自己在面臨畢業擇業時候,處于一個無措和迷茫的狀態之中。與此同時很多大學生為獨生子女,家境優越,缺少團結合作的精神,集體主義意識淡薄,個性化意識太強,另外,很多大學生雖然是具有團隊意識,但是在進行團隊活動中,受到各個方面的限制,不能表現出很好地團結合作能力。這些表現都是不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未來的就業發展。
(二)專業技能過于理論化,實踐創新能力弱。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積累和運用程度。在大學教育這一方面,很多高校都過于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教授和形式上的運用,忽略了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不能很好地將專業技能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大學生在學習中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少參加學校開展的一些實踐創新活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注重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理論知識思考,導致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創新實踐能力弱。除此之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在掌握專業技能方面,絕大多深的大學生不認同自身所學專業,沒有一個良好的專業技能學習和積累,使得在轉化專業知識為技能方面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三)自主學習能力階段化,人際交往能力類別化。在學習能力方面,我國的大學生呈現一個階段化的模式。大一、大二的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明顯不如大三、大四的大學生,這是由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環境適應能力和外界接受能力逐漸增加,逐漸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另外,在人際交往方面,受到專業類別的影響,非理工類的大學生由于理工類的學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非理工類的專業自身就具有較強的交流性,而理工類的大學生在較早的時期確定自身的目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自然就減少了與他人的聯系。
二、培養大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建議及方案
(一)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要提升自身實踐創新能力,保證團隊協作,需要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以下兩點。(1)豐富理論知識,理論實踐相結合。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快速,更多的企業需要的是能夠將專業理論轉化為技能生產力的綜合型人才,這就需要大學生在豐富自身理論的同時,能夠將實踐結合在一起,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事物。(2)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拓寬視野。課外實踐活動屬于一個拓展性和團隊性的活動,大學生多多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對于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團隊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參與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與團隊中的其他人員進行溝通協商,適應團隊生活,并會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分析和總結。
(二)培養戰略思維能力,走出專業認知誤區。(1)積極參加團體活動。一個團體活動的開展需要明確的宗旨信仰、清晰的組織結構、完整的運作機制和明確的職責分工。大學生在參與團體活動時,首先需要了解團隊成員和自身的職責分工,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配合好其他人的工作,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才能,使自己能夠盡快的融入團隊之中。這樣的行為方式,對于提高大學生在掌控全局能力、培養全局性與協作性方面有很大的幫助。(2)制定階段性的目標計劃。大學生需要用戰略眼光看待問題,目標計劃要根據階段性情況不同進行調整,在內容上要有具體往抽象的方向發展,在實施目標計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執行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即使不能按時完成,也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3)糾正錯誤的專業認知。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需要進行綜合素質鍛煉。很多學生有對專業學習不明確的困惑,認為注重專業學習就完全在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里帶著,其實不然,大學生更應該積極走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鍛煉能力,磨礪意志,拓寬眼界和知識面。
結語:總之,大學生要注重提升綜合素質能力,養成戰略性的思維方式,是自身的校園適應能力能夠更好地為職業發展服務,讓自身的未來職業發展更加順利,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盼.佘斌.汪沖.張惠娟.劉彤.李洪斌.大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現狀及培養措施[J].天中學刊.2013(03).
[2] 蔣燕.大學生人際價值觀在人格與學校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