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蘊昕
摘 要:經濟學研究方法,從本質上來看,就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但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科學實證方法”正被日甚一日地濫用,大量經濟學研究成果已空有“科學”的形式,而沒有“科學”的內涵和精神?!拔茖W主義”己將經濟學研究帶向了危機的邊緣。
關鍵詞:唯科學主義;經濟學方法論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科技哲學界開始對“科學主義”問題進行談討,并一度成為學界的熱點問題。在國外,關于“科學主義”問題的爭論也有上百年歷史。究其原因,“科學主義”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在于:該如何看待“科學”(自然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之間的關系,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為其他學科的發展帶了怎樣的影響。正是基于對這一宏大問題的思考,本文借助經濟學的實際發展歷程,來具體探討“科學主義”對經濟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一、“科學主義”與經濟學的成長
根據哈耶克的描述,在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的緩慢發展過程中,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受其研究問題的性質的引導,一切研究方法的運用都以問題為中心,而沒有過多地思考這些方法的特點,或它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那時的政治經濟學,既可以看作是科學的一支,也可以看作是道德哲學或社會哲學的一支。“科學”一詞還尚未獲得今天這種特別狹隘的含義,也不存在將自然科學單獨區分出來并賦予其特殊尊嚴的做法。
但到19世紀上半葉,出現了一種新的態度?!翱茖W”一詞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學和生物科學,同時它們也開始要求自身具有使其有別于其他一切學問的特殊的嚴密性和確定性。它們的成功使另一些領域的工作者大為著迷,馬上便著手模仿他們的教義和術語。由此便出現了狹義的科學(Science)方法和技術對其他學科的專制。這些學科為證明自身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們那個成就輝煌的表親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特殊問題上。于是,在大約在一百余年的時間里,模仿科學的方法的抱負一直主宰著社會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學”研究背景下,經濟學從幼年走向成熟。
230年前,當亞當·斯密以道德哲學家的身份完成《國富論》(1776)、初創學科體系的時候,經濟學還只是哲學和倫理學的附庸;134年前,當萊昂·瓦爾拉斯完成《純粹經濟學要義》
(1871)、提出一般均衡理論的時候,經濟學不僅發展為獨立的學科,而且正借助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大廈;60年前,當保羅·薩繆爾森以精煉的數學符號出版《經濟分析基礎》(1947)、將全部微觀經濟理論數學化的時候,經濟學的發展已步入它的成熟期;時至今日,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滲透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經濟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科學化”程度最高的學科,也因此成為社會科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現在,優秀的經濟學家們可以和自然科學家們一起來分享“諾貝爾獎”的殊榮了。
縱觀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從萌芽到成長再到成熟,其所取得的成績是輝煌的。而究其成功的根源,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借鑒,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說,沒有對自然科學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借鑒,就不會有經濟學的今天。
二、科學實證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及濫用
“科學主義”的實質在于求真性,即探究事物發展演變的本來面貌。所謂科學實證主義方法,就是根據經驗世界的具體事實和數據,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下,尋求事物的本來面貌。因此,根據波普爾的定義,真正科學的理論能被經驗證據所發駁,但永遠不能被經驗證據所證實。經濟學界普遍接受了波普爾的定義,并在實際研究中普遍采用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張五常認為,“使經濟學成為精密科學的是下列事實:我們能夠從一組假定和規律出發推導出一些假說,這些假說將這些看起來相互無關的規律性現象聯系起來,并做出解釋。由于這門學科是公理性的,故論點能夠一般化。解釋規律性的假說可以用事實來證偽,并且由于其結構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所以解釋是有意義的。結果,如果遵守科學中爭論的基本規則,分歧就可以得到解決。”
正是由于科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客觀性和邏輯性,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己成為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主導。從經濟學發展歷史來考察,在經歷了19世紀中后葉的歸納與演繹的方法論之爭后,實證研究方法日益在經濟學研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到20世紀40年代,國際計量經濟學會的成立,則更在學術規范上確立了實證方法的主導地位。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被授予了兩位計量經濟學大師,以表彰其在經濟學研究科學化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現在,科學實證主義在經濟學取得了如此成功,只要翻看一下當前歐美權威的經濟學刊物就會發現,現代主流經濟學己經在形式上完全“科學化”,即文章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科學研究體例而完成的,都有著相同的“模型-推導-檢驗”三大部分。
但隨著科學實證主義方法在經濟學界統治地位的確立,僵化與教條也就在所難免;實證方法的濫用已成為經濟學發展道路上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其在經濟學上濫用的最主要的表現在于,經濟學的研究過分強調研究的形式化和數量化,而忽略了研究對象的復雜性。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成熟,日益精致的經濟模型己多數變為空有其表的“花架子”,而與現實經濟世界相脫離。
從根本上說,經濟學是一門經驗科學,需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但事實和數據的簡單獲取和利用,卻恰恰蒙蔽了人類去發現真理的雙眼。馬歇爾曾強調這一問題:“在用理性來考察和解釋事實以前,是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到任何東西的;經驗還告訴洲門,所有理論家中最粗心和最不可靠的人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宣稱要讓事實和數字本身來說話,他們或許是不知不覺地掩蓋自己在對事實和數學進行挑選和分類,并草率地由此提出論點的人,并認為后面之事必然是前面之事的結果?!币簿褪钦f,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一系列虛幻不真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在這樣假設之上,經濟學很難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的復雜情況以自圓其說,它的理論大廈是相當不穩固的。對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批判己嚴峻地擺在經濟學家面前。
三、“唯科學主義”批判與經濟學方法論的創新
當經濟學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納入經濟學研究的同時,它也勢必將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納入經濟學的分析中來。如果說古典經濟學教育下培養的主要是全才式的思想者的話,那么現代經濟學教育所培養的則是經過了嚴格科學訓練的專業人才,是工程師。工程師式的人才的一個弊端是,工程師更多地在考慮如何做的問題,而較少考慮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人的思維一旦被“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所困囿,“唯科學主義”的危害也就顯露出來。其危害在于,當研究者習慣于以自然科學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就很容易忽視掉許多重要的但又難于量化的分析變量,而往往這些因素才是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關鍵所在。當經濟問題的不確定因素被排除之后,實際問題也被一同排除了。于是,研究者所能提供的僅是形式精美的模型和無用的數據分析。一句話,異常復雜的社會問題是難于用自然科學分析方法來量度的。
科學本身對人與物的關系,以及人們現有的世界觀所導致的他們的行動方式,都不感興趣??茖W(自然科學)所關注的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們才能在實驗中非常成功地控制實驗假設條件,才可能得到“理想的”實驗數據,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而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則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研究對象的主觀性,乃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界線。因此,試圖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全部照搬到社會科學中來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說到底,社會科學所關注的是人的問題,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和由個體所組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所以卡爾?波蘭尼提出了著名的“嵌入”理論,即認為經濟生活乃是嵌入到更為復雜多變的社會活動中的一個子集合,要想研究這個子集合的問題,就必須將它納入到整體集合中去討論,否則是無法獲得真實信息的。
經濟學在獲得其“科學主義”外衣的同時,也喪失了其作為“原初社會科學”的完整性和研究方法的多維性。因此,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政治經濟學”一方面在接受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同時,提出恢復古典政治經濟學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即再次將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納入到經濟學方法論中,從而豐富經濟學的研究視角,提升經濟學的解釋力。近年來,交叉學科研究已成為經濟學研究中的一股新潮流,其影響范圍也在日益擴展。希望這種綜合研究方法育韻;中和實證方法所帶來的種種偏頗,使經濟學方法論走向更高程度的發展。
四、在懷疑和反思中前進
邁克爾·波蘭尼一直強調,“科學是人的,特別是個人的”,因此,“從頭至尾,科學探尋的每一步最終都是由科學家自己的判斷決定的,他始終得在自己熱烈的直覺與他本身對這種直覺的批判性克制(Criticalrestraint)中做出抉擇。”正如張一兵在該書代譯序中所闡發的:“在作為實證科學基礎的經驗材料的形成中,在任何當下直接經驗的感性操作獲得中,科學永遠無法擺脫實驗參與者個人的理論參考系和行為動作的介入,科學的絕對客觀性標準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同樣的道理,科學理論總體邏輯的運演本身就被一定科學主體的個體價值、信仰、特別是個人對理論框架的特殊選擇和主觀偏好所左右,所以任何科學理論框架都是以個人意向為先導范式的特定結果?!笨梢哉f,就連“科學”本身的客觀性都是值得懷疑的,那么由“科學”而建構起來的實證研究方法更應該受到理性的批判和反思。
參考文獻:
[1] 巴里·克拉克.政治經濟學一比較的視點[M],王詢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 弗里德里希·哈鄧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M],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