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微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城市發展由綠色生態到節能環保再到低碳型的改革發展思路已經得到了各
界的廣泛認可,可謂勢在必行。低碳城市建設需要各個行業間參與落實,城市園林對城
市生態環境建設和人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影響。
【關鍵詞】園林 運用 低碳
1 從環境上運用低碳理念
土壤對于園林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和水分;植物又能對土壤進行理化改良,二者密不可分,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在園林景觀設計前期,都要對場地現狀要進行地質勘探、調查和測繪。城市園林建設的場地形式多樣,一些設計場地土壤肥沃、生態群落穩定、水系豐富,足以為生物群落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而有些場地人工干預行為過于嚴重,自然土壤和植物群落遭到破壞;還有些場地如工業廢棄地、垃圾填埋廠等。無論何種場地,都要尊重場地,做到最低干擾,保護利用原土地資源,其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保護場地內的土壤營養成分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土壤的破壞,增加綠地覆蓋率,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留土壤的自然屬性,所有綠色植物都需要依附表層土方才得以生存。表層土是富含養分和微生物,維持植物根部生理活動的重要土層,需要上百年時間的形成,保護表層土如果遭到破壞將嚴重影響到生態系統。原場地內自然形成的表層土壤與場地內的氣候條件和原有植物已經存在適應性的相互關系,土壤改良所需的材料會帶來消耗其他地區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改變,有悖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應當慎用,僅僅對于那些對土壤有特殊需求的植物進行集中規劃布置,其他普遍地區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場地自然土壤。
1.2對場地內雜草的處理方法
植物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雜草在所難免,雜草會和植物爭搶養分,這樣就會導致植物營養不良,長勢不好或者枯萎死亡。目前,消除雜草只有人工和藥物兩個方法。人工方法一方面無法清除干凈,另一方面在清除的過程中也會導致草種的傳播。再次,雜草去除后會當作垃圾處理掉,會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而藥物去除雜草也會導致對土壤的污染,使殘余的農藥滲入到土壤從而造成環境污染。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高效無污染的方法去除雜草,如,用地膜把雜草包裹住,利用日光照射,溫度的升高,灼殺雜草,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保持土壤的養分,除掉的雜草還可以變成肥料,為植物提供更多的養分。
1.3 在場地設計中提高綠地使用率
由于城市綠地較為分散,結構種類的多樣,需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提高綠量密度,優化種植結構,提高本地喬木栽植比例、垂直綠化覆蓋率、屋頂綠化率、城市自然與人工濕地保護力度。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綠地使用率,對綠地的結構和功能的合理劃分,節約土地資源,遵循自然界植物群落布局和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合理劃分景觀區域,成為低碳理念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的首要任務。
2在植物選材方面運用低碳理念
在景觀種植設計中,要取得好的固碳效應,選擇合適的植物類型很關鍵。這關系是否可以實現最大化的固碳力,所以對植物類型的選擇要慎重,要充分掌握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和管理養護的特點,在進行園林樹種配置的時候,應該因地制宜,注重植物種類的選擇,以期將園林綠地的固碳釋氧效應盡量發揮出來,緩解城市污染。
2.1 依據鄉土樹種優先方式進行選擇
在植物的選材上要多用鄉土樹種。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要優先結合當地的特征,選擇本土的植物群落進行搭配,可以充分體現地域的特色,加上適應性強,易于存活,抗逆性也得到了提升。所以,不管是從植物配置的基礎原則上說,還是從植物種植的低成本、易維護、低消耗上講,選擇本地鄉土植物栽植,增強了園林的生命周期,實現了低碳園林的可持續發展。鄉土樹種大多都在栽植于苗圃中,在城市園林建設時,需要把植物從苗圃運到目的地。而在這一過程中,從苗木的生產、起挖、綁扎、吊裝和運輸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產生碳排放。運用鄉土樹種可以有效的縮短運輸距離,降低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
2.2 依據植物的生長速度進行選擇
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通常選擇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這是由于生長速度快的樹種雖然存活率較高,但是生命周期短,碳匯能力明顯高于慢生樹種。在園林建設中搭配慢生樹種,避免同時出現大面積枯竭的現象,維持整個園林時刻生機勃勃的狀態。兩種類型的樹種合理搭配,對維護整個生態體系的完整,達到最佳的碳匯效益效果明顯。
2.3 依照植物的樹形大小合理配置
植物的合理配置,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重視樹形大小的搭配也是非常關鍵的。合理配置不同樹形大小的植物對豐富植物景觀的層次效果顯著。例如,喬木和灌木的配置,都必須考慮大小,比例位置協調,數量關系合理,構成空間豐富的層次效果。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讓他們取長補短,確保各個時期都能展現優美、合理的造景效果。
2.4 植物的選擇要考慮成本因素
對于特型樹的采用,也是園林植物配置中起到標志作用的常用手法。但是這類樹種,都屬于比較稀缺的珍貴的樹種,再加上是生長周期緩慢,壽命已長,存活率低,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投入,所以在選擇的時候,要相當慎重。因而,可以采用群植多棵造型優美的小喬木代替孤植樹的設計手法,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增加植物的固碳量,在造景的效果上毫不亞于孤植。
3植物配置的角度運用低碳理念
植物的種植結構和形式是影響碳匯效益的主要因素。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的植物種植模式,葉面積系數大,單位面積固碳效益高;自然式種植方式的植物群落固碳效益高于人工式、修剪造型的方式。不同配置方式的綠量指數以及綠量指數與冠幅指數比、綠量指數與郁閉度比均表現為:自然式>混合式>規則式。在對植物群落組成結構中綠量特征的分析結構顯示,喬木的綠量占有絕對的優勢。灌木在設計中的植株數遠大于喬木,但是植株低矮,生物量小,所以綠量相對很低。園林綠地中的綠量直接影響植物的固碳釋氧效果。不同群落類型的樹木固碳能力存在較大差異,隨著層次的增加植物群落固碳能力也明顯增加。
參考文獻:
[1]趙晶.低碳節約型園林的探索.北京農業,2012(12):18-19.
[2]卜國華,廖秋林.低碳園林營造的原則及手法探討.廣東農業科學,2012(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