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是我國十分重視的問題之一,相繼有很多專家和相關人士對這一問題研究和調查。此問題的解決非常重要。我國農村人群密集度非常低,沒有足夠的經濟發展實力,且農業為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非明顯,逐漸拉大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異距離。本研究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剖析現狀,找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制定解決問題促進兩者和諧發展的對策,以盡快實現我國構建小康社會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 土地流轉 關系
一、前言
一場國際性的金融危機為使農村居民的就業受到很大影響,成千上百萬的農民工返鄉。這一現象受到我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問題逐漸成為較為嚴峻的問題之一。如今,農村剩余勞動力總數達到上億人,每年還以上百萬的趨勢上升。問題形式非常嚴峻,掌握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土地流轉關系和解決剩余勞動力過多問題勢在必行。
二、農村勞動力和土地流轉概述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流進,其涵蓋了農民自身的轉移和其親屬關系的人的共同轉移[1]。其是比較繁瑣且耗時較長的過程,在轉移的過程中,有就業方向的改變、財產轉移等。其轉移成功與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到了國家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主要是指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承包者將自身所屬的土地流轉給他人或者承包組織,將使用權轉交到他人受眾。流轉形式有很多。早在10年前,我國就制定了關于土地流轉的法規,同意農民將土地使用權轉讓,隨之出現了土地流轉。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關系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現狀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逐漸將城鄉的經濟差距拉開。很多農民對于城市就業機會非常憧憬,遇事紛紛轉向城鎮。督查顯示,我國近70年來,農業勞動力一直呈減少趨勢,工業和服務業的比例逐漸升高。
1985年開始,我國出現了土地流轉,雖然幅度較小,但是自中央政府下達批準農民土地轉移勞動力的文件后,土地流轉數量逐漸增多。規定提出土地流轉須在土地所有權的農民自愿的情況下才能完成轉讓。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億多畝,比例上升幅度超過了15%以上。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關系
據調查統計,我國自1997年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一直都成上升的態勢,其變化比較統一。同時,土地流轉量/總農耕土地與勞動力轉移效益/農業產值兩個數值也是一直增加。由此可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土地流轉成正比關系。兩者之間的關聯系非常明顯,農村剩余勞動力每一次轉移,都會帶動土地流轉面積的增加(基本為轉移增加1人,土地面積多400m2,土地流轉面積增加666.7m2,轉移人數增加1.5人)[2]。從此結果可看出,兩者相互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
四、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積極互利的對策
(一)加強對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重視
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意識,才能認識到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意義。因此相關部門和領導應幫助農民加強對兩者的重視,認識到“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在農村和鄉鎮對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對鄉村發展和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的宣傳,讓更多農民認識到這個問題,并發現兩者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建立實地調研小組,與農民面對面溝通和交流。
(二)注重對農民的教育,開拓眼界
由于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偏低,普遍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阻礙農業的發展。相關部門應對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加強對技術的培訓和教育。只有農村勞動力有了專業技能和較高的素質,才能為農村自身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和效益。負責人應制定培訓目標,定期對一定數量的村民進行培訓,并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更新就業信息,讓農民更加了解就業咨詢。派遣專家和學者前往農產品生產和土地使用地區為農民做親身指導,傳授技術和經驗。
(三)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步伐
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入是非常奏效的。開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比較可取的措施[3]。農村與城市經濟的差距主要源于農村的經濟結構存在詬病,不夠完善和科學,因此改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是比較重要的。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實現專業化,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有秩序的流入,以解決其剩余問題。同時,對于農產業的生產和銷售加以重視,延長產業鏈,豐富產品種類,加大創新力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五、結論
如今,城鎮經濟發展非???,出現了非常多的崗位,農村勞動力為了發展,向城市轉移。據調查與研究,勞動力的轉移和土地流轉有著很大的關系,成正相關,勞動力的轉移會帶動土地流轉面積的增加,土地流轉的增加會使得勞動力更多地轉移。只有完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素質、加強對轉移和土地流轉的重視,才能幫助兩者更好地相互作用,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拉小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滔,陳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耦合關系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2,01(08):203-206.
[2]李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資源處置方式——基于湖南省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3,06(10):101-105.
[3]方運戰,趙英蘭,王立平,等.新時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01(14):541-545.
作者簡介:楊瑩,山西運城人,山西師范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勞動與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