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
黨報以其特殊的政治屬性,決定了它相對于其他媒介,應該具備更高的文字質量。但是,由于記者編輯的文字功底、責任心等種種原因,出報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差錯。筆者以《內蒙古日報》為例,結合工作實際,談談作為一名黨報編輯在編稿過程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即如何避免稿件中的一些顯性錯誤。
一、標題與正文表述不符
報紙的宣傳重在事實,新聞報道更是借助事實說話。因此,矯正事實是編輯修改稿件的一個重要方面。2015年7月18日2版的1篇題為《全區工會非公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觀摩推進會召開》稿件,也許是會議的標題太長,記者在正文的第一段,即導語中就把“工會”2字丟掉了,成為“全區非公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是篇明顯的題文表述不統一的稿件。經過電話核實,編輯堵住了這一差錯。8月25日3版的《100多家國內旅游商簽約烏蘭察布》稿,記者發來的原稿標題是“有100多家旅游商簽約烏蘭察布”,導語里卻說“有130多家旅游商簽約烏蘭察布”,又是明顯的題文表述不一。通過事實核實,確認簽約商為“100多家”是正確的,而“130多家”則為參會總數”。從這2篇稿件的修改過程看出,雖然“差之毫厘”,可結果“謬之千里”。
通常稿件在敘述同一事實時,如果前后矛盾,既是這樣又是那樣。編輯就可以判斷其中一個肯定是錯誤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文中未提及的內容,由于記者的粗心或想當然地在題目中出現,造成題文不符。這時編輯只能在文中補充相關內容或刪掉標題中不符的部分。
從這些事例中,筆者深深體會到作為黨報編輯記者在編寫稿件過程中,只有樹立高度的責任心,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尤其是編輯更不能掉以輕心,哪怕是一條小簡訊,每句話、每個字都要過腦、過心,精心推敲、認真領會其意,遇有疑問及時查資料、請教內行。惟有如此,才會使報紙不出錯、少出錯。
試想,如果編輯、部門主任、夜班同志對這類差錯一路綠燈,次日見報定會貽笑大方,不僅會大大降低黨報文字的嚴謹特質,而且有損于黨報在讀者心中的形象。
二、地名人名或專業術語、固定提法有講究
稿件中的新聞事實,不僅要寫得準確,符合事實的本來面目,而且一定要寫得清楚,讓讀者一看便明白并能查到出處。
對于黨報來說,稿件中第一次出現的地區、市、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前面都應加所屬省(自治區)或盟市或旗縣、鄉鎮的名稱。如2015年8月21日9版見報的題目為《村村變模樣 戶戶添新景》一文中,有多處地名交待不清楚。原文第一段文字:“在伊金霍洛旗納林希里村,高士英家3棟房子的故事家喻戶曉。” “納林希里村”前面雖然說了所屬“伊金霍洛旗”,卻沒說清所屬伊金霍洛旗的哪個鄉鎮蘇木;原文“鄂托克旗烏蘭烏蘇嘎查擁有60萬畝草場,畜牧業是主導產業。”其中又沒交待清楚“烏蘭烏蘇嘎查”是屬于哪個鄉鎮或蘇木的。作為編輯就有責任弄清楚所屬鄉或蘇木。
有些稿件濫用簡稱,也往往使事實顯得不清楚。因此,稿件中第一次出現的名詞,應采用全稱。
有些名稱有固定稱謂,不能隨意亂用、亂改。比如“內蒙古自治區”是固定的地名,新聞稿中不可稱其為“內蒙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在新聞稿件中不可想當然地去掉其中的任何一個字或詞,比如有的來稿常常寫成“鄂溫克旗”“莫力達瓦旗”等都是非常不正確的。還有一些經濟類、科技類、醫療類、法治類等方面的專業術語,作為編輯在處理這幾類稿件時,一定自己先弄懂弄通,不要不懂裝懂,胡亂修改。
2014年10月23日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部署。提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以及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等新理念、新提法。作為黨報編輯,更得認真學習、吃透全會報告精神。
記得四中全會閉幕不久,《內蒙古日報》社曾要求各盟市駐站記者采寫一批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稿件。時間緊、任務重,記者們傳回的稿件很多新的提法都不正確。如“依法治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中的“法治”往往都寫成“法制”。10月26日,筆者在綜合包頭、通遼、烏蘭察布、鄂爾多斯、赤峰等市的記者稿件時,發現各地傳回的原文采用“法治”一詞或與“法治”密切聯系的 “依法治市”“依法治企”等相關詞出現有11處之多,卻有6處寫成“法制”或與報告說法不一致。于是,筆者索性將四中全會報告放在手邊,一邊修改一邊查報告原文。雖然費時費力,卻能糾錯、堵漏,當《十八大代表:積極投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綜合稿見報后,筆者才如釋重負。
三、數字與量詞一個不能少
在一些經濟類來稿中,由于報道地方經濟的產值、財政收入或企業的產值、銷售收入及利稅等,其中數字較大,記者或編輯容易把數字寫錯、小數點點錯、單位量詞用錯等,不管出現哪種情況,結果是一篇文章由于數字出了錯,全篇皆輸。而作為編輯首先要自己搞清楚其中數字的真偽,否則很難把好“數字”關。
比如2010年筆者編輯的一篇通訊員來稿,文中有段文字:“截至3月11日,(科左后旗)已發放支農貸款28000萬元。”其中數字書寫不規范,需修改為“2.8億元”,可是由于筆者的粗心,把這一數字改成了“28億元”,幸好被分管主任一眼看出,沒有讓錯誤的數字見報。為此事筆者懊惱了很久。2012年冬季大約11月左右,一位同事,在編輯呼倫貝爾市的一篇農牧業方面的稿件時,由于原稿改動地方較多,改得比較亂,最后將一個很重要的數字(原稿是對的)改錯了,數字后面丟了個“萬”字,結果一路綠燈見了報,給地方相關部門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四、點睛之筆務必“點”好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提煉了文章主旨,濃縮了文章主題,可謂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一個精準、生動的標題是人們檢索和獲取信息的一把鑰匙,如果在標題中出現差錯,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就《內蒙古日報》而言,曾經在標題中把某位領導人的名字寫錯,造成很不好的影響。為此,內蒙古日報社曾實行編輯下到夜班當各版的“第一讀者”制度——即每個版面在清樣出來后,編輯當第一讀者,再認真校對各版的文字、圖片。此制度進行了半年左右,效果顯著。
編輯中的差錯不僅僅是文中所提這幾種,還有像阿拉伯數字與大寫數字的混用等一些顯性錯誤,也影響著報紙的質量……
時下,媒介環境、輿論生態不斷變化,媒體間的競爭日漸加劇。為提高黨報的質量,編輯在把關過程中應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素養,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心,成為熟知各種文體,容百家之長的“大家”。如此,才能把我們的報紙辦得嚴謹、有品位,影響大,讀者喜歡。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