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今天的歷史,可能是昨天的新聞;而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因此,站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一歷史長河中看待任何一篇新聞作品,都是浪花一瞬。
新聞忠實地記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變遷,具有深刻的歷史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新聞是有生命力的。這種生命力特指針對現實、放眼未來和經得起時間與歷史考驗的新聞作品,常常被人們永遠銘記。
如何讓新聞經得起時間與歷史考驗,具有生命力,新聞作品至少要具備3種品質:
第一,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擁有長久生命力的前提條件
新聞從業者都知道,新聞就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有意義的事實報道。其中,事實是新聞的本源。由此可以看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線,是新聞的第一要領。新聞記者,就是真實現場、真實存在、真實事件的客觀記錄者,是現象、本質和真相的揭露者。新聞采寫與新聞作品,也只有始于真實,才能做到如實地反映客觀存在與真相。
真相源于事實,但有些屬于事實的東西,卻并非真實,更非真相。換句話說,世間萬事萬物紛繁復雜,原本是由事實構成的所謂新聞,有時卻是假象。不久前,我國西部某縣的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兩次捐資助學”之事件就是一例。一家新聞媒體記者聽聞此事后,便趕去采訪當事人,了解到確有其事,捐資者所在單位和捐資助學發起單位也出面證明“副局長某某某愛心可嘉”云云……于是,記者迅速成稿,沒想到稿件在媒體刊發后有讀者發來揭發信稱,這是一篇嚴重失實的新聞報道。當時記者非常納悶,自己親自采訪的東西怎么會失實呢?為此,他二次來到采訪地……經過慎重調查核實方知:第一次捐資贊助的一所當地小學,是某某某副局長兒子在讀的小學,捐資助學是其兒子能夠進入這所學校的前提條件;第二次捐資幫助的是他的一位遠房親戚,這位親戚通過自己的親戚為某某某副局長擺平了一件“鬧心事”,他為此只有“意思意思”。
6年前,記者到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旗縣了解其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采訪快結束時,當地隨行的同志告訴記者,當地各種產業門類齊全,不僅煤炭、電力等能源工業發展勢頭很好,農畜產品加工業和裝備制造業也方興未艾。當時記者有點納悶:未聽說此地有裝備制造業,果真是這樣嗎?隨行的同志說,他們當地唯一的裝備制造業就是汽車組裝與生產制造。為了揭開謎底,記者要求去汽車生產車間和現場看看……當來到那位同志所說的汽車生產基地時,只見廠區大門緊閉,當時是星期二,正值上班時間,而廠區大院里卻空無一人,一位看門的老大爺出來告訴我們,他來這里已經很長時間了,領導只讓他看護院子里的東西,沒看到生產什么汽車。后經了解得知,這里曾經生產的汽車,是一種幾乎被市場淘汰的品牌,項目落地投產后只斷斷續續生產了一年多,而后便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只有接到訂單時才忙幾天,忙完后便又悄無聲息。近幾年,由于該車型落后、耗油量大且安全性能差,廠家又無法通過加大投入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因而該車幾乎無人問津。而當地在宣傳其優化產業結構成效時,依然將其列入其中。
在記者采訪結束的一個月后,見到一家新聞媒體在報道那個旗縣的所謂“裝備制造業”,并吹得神乎其神,記者被驚得目瞪口呆。
上述事例說明,有時確實存在的事實,未必是真相。新聞事實和新聞真實、新聞真相,二者應該是統一的,不能簡單地劃等號。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抽絲剝繭探內核,才能真正實現二者統一。像上述“捐資助學”新聞,記者若能擴大范圍進行采訪調查,特別是深入基層群眾中了解事實真相,發現“捐資”背后的真相并不難。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失實新聞,當然沒有生命力。
第二,貼近大眾、貼近生活是新聞擁有長久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貼近大眾、貼近生活,新聞才能真實而不失實;貼近大眾、貼近生活,新聞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上世紀30年代中期,山東西部、江蘇北部水災嚴重,作為大公報的特派記者,蕭乾與畫家趙望云等抵達災區一線采訪報道,在親眼目睹了災區人民群眾忍饑挨餓、生活陷入困境的現狀后,蕭乾進一步深入受災群眾家中調查了解事實真相……隨后,蕭乾滿懷深情地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其系列報道后來被收入《流民圖》,這組系列報道不僅記錄下了當時災民的生活窘境,而且整組報道由于源于現場、源于真情實感和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現實,因而令人感動落淚,表達了一個記者忠于事實、忠于人民、忠于真相,忠實服務人民、忠實貼近人民和為民請命的情懷與勇氣,被譽為上世紀30年代新聞史上的經典名作,直至今天還被業內傳為美談。
試想,如果蕭乾不深入災區、深入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能采寫出這樣的傳世名作嗎?顯然不能。當前我們提倡的“走基層”,就是讓記者走下去接地氣和反映新聞真相。
新聞的生命力在哪里?在基層中,在實踐中。無論是身處深山的郵遞員翻山越嶺幾十公里送信到戶的事跡,還是貧困地區民辦教師領著少得可憐的薪水數十年如一日苦苦守望,這些帶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泥土芳香的新聞,使人受到教育,更讓人們了解復雜而多彩的生活形態。不少當事者的生活與命運也因這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報道而改變。這樣的新聞是人們想看的新聞,這樣的新聞無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要采訪到富有生命力的新聞,只有貼近大眾、貼近群眾、貼近人民、貼近實際。
第三,鮮明的時代印記、獨特的新聞視角是一篇新聞擁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這段文字,是1949年4月下旬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原文中的一段話。直到今天,這篇正文(加上標點符號)只有199字的消息,依然是新聞的經典之作。那么,這篇稿件之所以經典,原因在哪里?除了“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報道迅速及時”“簡明扼要”等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點恐怕就是其鮮明的時代印記、獨特的新聞視角了。當時,正值解放戰爭進入決勝與收尾的關鍵時刻,全國人民期盼了多年的“過上太平日子”的愿望就要變為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無疑將對我軍最終取勝起到鼓舞士氣、鼓舞斗志的作用,也起到讓國民黨政府認清大勢的作用。另外,全文從“長江防線正在失守”這一獨特的新聞視角切入,并將其巧妙地與我軍取得的勝利成果結合起來,告訴正在垂死掙扎的國民黨當局: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無論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還是在中國新聞史上被稱為狀元之作的朱啟平的《落日:記日本簽字投降的一幕》,不僅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更有其獨特的新聞視角,深深觸動了中國人,成為彪炳史冊的經典名作,擁有了長久生命力,至今被人們銘記。
當下,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從我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只要緊緊抓住這一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的主題,并以獨到的新聞視角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地記錄發生在時代大潮中有意義的人和事,我們就能采寫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時代與歷史考驗、擁有旺盛生命力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