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摘 要: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促進數學和生活兩者之間的結合,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將學習和生活合二為一,從生活中發掘數學因素為數學教學服務,數學教育貼合生活提高學生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樹立“數學就在身邊”的正確觀點,從而領會到數學的意義和作用,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數學教學 生活化 發掘數學 貼近生活 提高能力
數學和生活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數學基于生活產生,最終作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促進數學和生活兩者之間的結合,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將學習和生活合二為一,從生活中發掘數學因素為數學教學服務,數學教育貼合生活,提高學生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育,學生樹立“數學就在身邊”的正確觀點,從而領會到數學的意義和作用,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生活化數學教育中的積極意義
(一)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客觀而言,數學課程存在不可避免的枯燥性,許多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采取將生活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高度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例如,在講解如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這一內容時,以往的經驗往往是讓學生背誦公式,而后進行聯系運算,學生一時難以理解,而且枯燥乏味,效果較差。筆者設計兔子和烏龜在賽跑比賽后,進行刷墻比賽的情境,使得學生很快被吸引其中,紛紛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墻壁的面積,而后教師再進行講解,效果極為理想。
(二)加強數學意識的培養。
應當從小處注意對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幫助其建立對于數學正確的認識和思維,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比橡皮”、“比書本”了解長度的含義,而對于“位置”這一內容,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座位和自己好友的座位進行聯想,從而掌握“位置”的含義。
(三)教學應當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秉承生活化的原則,可以從根本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在對于“利息和利率”這一課程進行講解時,筆者便創設了“去銀行存錢”的情境,從而使得學生自主地思考“利率的含義”、“為何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不同”的問題,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和觀察,亦能學會利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在其心中樹立將現實和知識相結合的認識。
二、對于數學和生活結合的有效途徑探究
(一)有效聯系生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
在教學中,必須樹立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宗旨,并且以此原則為中心進行相應的實踐,根據學生所處環境的客觀情況設計合理的情境,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包括解決問題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生活化情境的設置不能過于復雜,如果創設證券公司投資的情境,那無疑是不合時宜的,應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例如,在進行克、千克等重量單位相關知識的講授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經常食用的“可比克薯片”舉例:包裝袋上顯示,整個包裝100克,薯片重量98克,由此,學生可以正確地認識到,整個可比克薯片包裝的總量大概為2克。
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為了避免枯燥無味的計算,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模擬超市的情境,鼓勵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零食“開超市”,并且對“商品”進行定價,例如礦泉水1.5元、蘋果每個2元、橡皮每塊3塊……而后,學生向同桌處購買兩件“商品”,并且自主計算“價格”和“找零”。這種方式極為靈活,學生歡迎程度極高,而且可以輕松地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進一步增強“數學就在我身邊”的認識。
(二)活躍氣氛。
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手段,都必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地創設情境,將教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利用游戲
小學生生性好動,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游戲中,例如在進行有關周長的講授時,教師可以選取兩位學生,演繹“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非常自然地引入有關周長的知識,這種方式不僅活潑、有趣,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從根本上保證知識的傳授,避免“為了游戲而游戲”的問題。
2.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
信息技術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采取各種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學的順利展開,以期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而營造合適的意境,讓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強化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在講解8、9數字時,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展現擬人化的數字,讓數字自己開口“說話”,講解相應的知識,學生的興趣被極大地吸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數學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應當積極地鼓勵和指引學生利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到數學對自己生活的作用,最終確保學生能夠主動、積極、自覺地進行思考和學習,學習積極性在真正意義上得到提高,這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計算的教學后,筆者在下課時布置作業,學生自由分組,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對教室、黑板、門窗的長寬進行測量,而后設置問題:如果教室需要粉刷,那么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在對統計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分別統計自己所坐的一排學生的情況,例如筆的數量、每天回家的次數、每周運動的次數……從而使得學生在掌握統計技巧的同時,真正了解統計的含義,對學生與他人交流能力的提高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生活化數學教育中的積極意義,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小處注意對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和觀察,幫助其建立對數學正確的認識和思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掌握數學的應用能力,將數學學習和生活中的數學相結合,從生活中發掘數學因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2013,(6).
[2]黃慰鳳.心理學教學中對學生自我表現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1,(23).
[3]李永強,張娟娟.心理學教學中的育人策略[J].黑龍江史志,2013,(11).
[4]吳雪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信息,2011,(20).
[5]王新波.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