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阿拉騰格日勒
【內容提要】鏡頭語言的運用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需要主持人在與鏡頭的交流中來表現自身的業務能力。只有通過鏡頭語言的充分表達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水平。一個運用鏡頭語言出彩的主持人,往往能讓節目更加生動。
【關鍵詞】外景主持人 鏡頭語言運用 邏輯 表達能力
一、 鏡頭語言運用的重要意義
鏡頭語言的運用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需要主持人在與鏡頭的交流中來表現自身的業務能力。那么鏡頭語言到底是什么呢?所謂“鏡頭語言”,是指運用類似電影、電視的畫面或畫面組合的文字來表現事物的一種語言方式,是一種符號、工具和手段。
《走近》是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于2006年1月1日開播的一檔15分鐘的自采自編的周播人文紀錄片節目。節目內容通過敘事的手法,深入挖掘本土人文精神內涵。其中《阿拉善人的故事》主題系列節目,更是以故事化的講述,平民化的視角,貼近阿拉善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和心路歷程,體現阿拉善人的時代風貌。《走近》的外景主持人是串聯節目的核心人物,如果不能找準自身和節目的定位,那么整檔節目的內容就會很突兀,即使擁有再強大的后期包裝團隊,也無計可施。因此一個鏡頭語言能力強的外景主持人,會不斷地為節目注入新鮮的活力和血液,讓整個團隊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二、外景主持人的鏡頭語言表達要素
作為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一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節目,其主持人的身份就是阿拉善媒體行業的代言人,他們往往代表著一個欄目、一個頻道的風格。其學識、社會經驗、睿智等職業素養對主持人來說至關重要。
每個人所經歷的事情和工作的經驗有所不同,主持人的表達能力也就通常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語言特色。在一期關于阿拉善盟引進和發展文冠果產業的節目中,主持人走進果園親自摘下文冠果對著鏡頭用調皮的語氣和觀眾交流,“大家看我手中的這個果子一定很陌生,先不告訴大家它叫什么,我們先去看看它可以制作出哪些產品?”通過主持人充滿活力的個性化表達調動起輕松的節目氛圍,讓觀眾有想要觀看下去的欲望。《走近》的主持人一直參與節目的策劃、錄制和后期的制作,所以主持人在節目中有著清晰的思路并能通過簡練的語言傳達給觀眾。
其中走訪的一位大爺給節目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主持人和大爺聊天中,為了打開話匣子,主持人就盡可能多說多問,例如,“大爺,我看您家的這個小院子特別的干凈整潔,而且看到您身子骨也硬朗,是您自己收拾的院子嗎?”“以前沒給咱們家里引進自來水管,您喝水都是自己打嗎?”“跟過去生活條件相比,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爺聊到最后告訴主持人“柳樹溝嘎查是巴彥浩特地勢最低的地方,因為地勢低,每到天氣不好的時候,尤其是下雨天,城鎮的污水就會滲透到井水中,一連好多天都喝不上干凈的水,生活條件很不好。”因此,和采訪對象聊天時要用心交流、了解對象脾氣、真誠贊賞、有耐心地去交流,才會挖出更多精彩的故事。錄制結束,大爺追出院子給工作人員一人塞了一個蘋果,雖然是很簡單的一個舉動,卻讓大家心生暖意。其實“親和力”就是能夠讓別人感覺到親切和放松的一種氣質與魅力,是主持人人格魅力的體現。它是主持人在節目中所不經意間散發出的特殊品質。如何在眾多電視節目中讓自己的外景節目吸引人,靠的就是個人富有親和力的交流方式。
三、非語言符號是外景主持人所必備的
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際交往中傳遞的信息量,7%憑借語調,38%出自聲音,55%來自表情。如果說“聲音”指的主要是音節語言的話(其實還包括輔助語言),其他兩項相加就占量的60%以上。語言是無法與表情、體態、環境、神態分離的,觀眾想要對主持內容的語言有所了解,就必須要借助這四者的輔助。因此,就算是在沒有語言的環境下,電視觀眾仍然能夠明白主持人在節目當中要向觀眾表達的意思。所以非語言符號是外景主持人所必備的,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就是主持人語言表達的輔助性工具。外景主持人能夠穩重、大方地站在攝像機前向觀眾介紹身處的環境,這對我國的整體電視外景節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所謂體態表現的語言就是肢體自然協調,切忌僵硬死板。每一個手勢、眼神對鏡頭的暗示都能引導觀眾體驗和感受到主持人所感受的內容。2015年春節期間,《走近》做了一期關于消防部隊在過年期間的工作狀態。當時正值午飯時間,走進食堂看到每一位消防人員都穿著厚重的消防戰斗服在吃飯。節目組好奇地去詢問后才得知,春節期間為了在有突發性火災發生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到位,幾乎一天在崗時間都是這樣穿著30斤重的消防戰斗服。主持人也好奇地嘗試穿他們的戰斗服,邊穿邊告訴觀眾自己穿著時的感受,以及對他們工作辛苦的感嘆。之后又穿著這身服裝參與到他們的工作生活中實地體驗了一把。臨走前,主持人脫下戰斗服疲憊的神情和狀態被攝像機鏡頭捕捉到,此時無聲勝有聲。
2.服飾語言
服飾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無聲語言,是主持人對節目類型、節目風格及節目內容的一種昭示。在掌握有聲語言表達技巧的同時,恰到好處地運用服飾語言,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尤其是外景主持人,他們的造型和服飾具有代表性,體現出節目的特征。如果符合節目和人物要求的特征,那么將會得到觀眾的贊賞。
《走近》節目組經常下鄉走訪拍攝取景和外景主持,當采訪對象多為普通群眾時,主持人的服飾大多穿著樸素簡單的戶外服裝,既容易與群眾進行交流,又對主持人自身起到防曬保護的作用。在服裝的色彩方面,《走近》外景主持人的講究也很多,因為外景主持人為了盡可能貼近生活,是不會選擇色彩亮度和純度過高的服飾,例如大紅、大綠以及反光的面料,通常主要以單色調為主。一般來說,男主持人服裝不易有過多的顏色變化,以不超過3種顏色為好。女主持人常用的各種花型面料,色彩也不要過于堆砌,色彩過多,顯得太浮艷、俗氣。
3.環境語言
所謂環境語言就是指主持人在主持時,身處的一個周圍狀況。《走近》在每一期節目的錄制中,在外景選取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再華麗的文筆也不能與主持人現場所帶來的直觀感受相比。因此《走近》的外景主持人,在向觀眾講述親身感受的同時,也要學會選擇能夠代表當下情況的外景選擇地。
在《走近》第235期中,節目組就深入到種植肉蓯蓉的沙地腹地去了解梭梭嫁接蓯蓉的過程,通過沿途一路顛簸蜿蜒的沙地,主持人盡可能將自己的腳步融入到鏡頭當中,選擇最能直接描述在大片沙地所種植梭梭林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會經常爬上山丘激動的告訴觀眾“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種植梭梭林的腹地,大家可以從我身后看到這大片的梭梭林......”這樣的景觀給人一種心生敬畏的感受,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景象。外景的環境語言也是《走近》節目的一大亮點。
參考文獻
[1]郭志英.淺談電視鏡頭語言的表達[J].中國科教博覽,2010 (11).
[2]張允若.非語言符號和新聞采訪——人際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461.
(作者單位: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