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塔前小學始創于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是常熟創辦的第一所新學。從2001年起先后并入城東小學、虞陽小學、辛峰小學。2005年,地方政府投資5000萬元置換原市六中學校,實現整體搬遷。學校占地面積21518平方米,建筑面積15784平方米。目前學校擁有41個教學班,1907名學生,教職工總數114人,專任教師110人,其中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93人。蘇州市名教師1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人,常熟市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4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38.18%。學校先后獲得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和諧校園、蘇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蘇州市節水型學校等榮譽稱號。
一、凝煉“樂雅方融”為主題的學校文化
針對學校的發展實際,基于學校發展的歷史和長期以來的文化底蘊,學校凝煉了“樂雅方融”的文化主題,制訂了《“樂雅方融教育”文化建設綱要》,挖掘“樂雅方融”的教育意義,建構文化價值觀,全面、深層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實現學校的活力發展和特色發展。在實施過程中著力做好幾點:
1.涂抹文化底色
塔前小學處于常熟古城標志性建筑“方塔”的前方,校名“塔前”就是對“方塔”本身包含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尊重。“方塔”象征著自由家園、向上空間和守護幸福,是塔前小學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我們致力于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自由家園;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性,為學生創造合適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在持續的向上中收獲信心;把“守護孩子的幸福”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我們強調匯聚、積淀、細節和堅持,“方正為本,聚沙成塔”成為塔前小學的文化底色。
2.凝煉學校精神
從傳統的文化中汲取精華,在歷史的智慧中尋找靈感,我們確立了“樂雅方融”文化主題,凝煉成“養樂雅之氣,行方融之事”的學校精神。這是全體師生對教育的獨特理解與共同愿景,是富有時代特征與人文關懷的教育精神。養樂雅之氣是內在的修為,是一種氣質,也是生活的態度;行方融之事是處事原則,也是行動方略。
3.設計校園文化
為更好詮釋學校精神,變革學校文化形象,2013年9月啟動了“虞風塔韻”校園改造工程,讓校園的每一景都成為鮮活的教育資源。根據“樂雅方融”文化主題,全面設計樓道文化,讓每一面墻都說話。全面設計教室文化,讓學生浸潤在特色的文化氛圍之中。全新打造“樂得”“尚雅”“厚方”“融明”四個園子和乒乓特色、國際交流、科技教育三大主題長廊,變外顯的環境文化為內在的人文文化。增添了多處文化景觀:學校文化主題墻、“塔前”壁影、紫藤架下讀書處……全面更新操場圍墻壁畫、領操臺、導視牌、樓宇名、科室牌……每一處都透露著學校文化的氣息,每一個符號都煥發出十足的文化韻味。
二、打造“醒世惠風,啟蒙化雨”的智雅教師隊伍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而教師作用于學校發展并不是單打獨斗,而在于整個教師團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根據我校文化建設的目標,凝煉“樂雅方融”內涵觀照下的教師文化價值觀,打造一支“醒世惠風,啟蒙化雨”的教師隊伍。
醒世惠風,這要求教師要有仁愛之心,以愛呵護學生的成長,守護他們的童年;醒世意味著教師擔負著喚醒與引導正義的責任;啟蒙化雨是指教師的教育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品德與文化的洗禮。
1.凝聚共同愿景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參與校徽的設計,確定了字方徽圓,顯示百年老校特點,突出方融并濟的塔前精神的校徽,激勵塔前學子,做人,像方塔一樣,方正為本,積極向上。做事,像方塔一樣,腳踏實地,聚沙成塔。舉行“樂雅方融”教師書法作品展,征集教師幸福教育格言并制作成版面上墻,組織“美麗塔前”教師攝影展,撰寫“塔前故事”。組織教師對“樂雅方融”文化主題進行個性化的詮釋,“樂得、尚雅、厚方、融明”的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
2.加強師德建設
構建由校長為首的全員參與育人的德育工作網絡,實行中層領導年級分管制度,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扎實開展好班主任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定期召開班主任主題例會,開展好新老班主任“一對一,手牽手”師徒結對工作。
組織全校教師認真學習關于貫徹執行《江蘇省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考核實施細則》《教育部關于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蘇州市三項規定》,正師德、修師養、規師風。組織全體教師圍繞師德“五不準”要求開展自評,自我解剖,自我評價。組織學生評議教師,家長評議學校,社區評議學校的活動。每年教師節組織師德標兵的評選,舉行“我是幸福塔前人”師德講堂活動,優秀教師宣講愛生敬業故事,不斷提高師德師風水平,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3.打造“樂雅”課堂
打造“樂雅”課堂,就是要將愉快教育規律運用到學科教學的各個方面,根據學生的思維程度和心理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逐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樂雅課堂要體現“快樂體驗、思維條件、思維對話、適度挑戰、持續成長”。學校開展校內督導找問題、走班看課尋亮點、常規驗收促形成、問題式教研共成長等多形式的教學管理,組織“打造樂雅課堂,綻放思維活力”卷入式校本教研活動,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實踐課,特級教師示范課,形成教學研究的良好氛圍。舉辦泗陽結對學校送課活動,兄弟學校間聯合觀摩活動,承辦市級各類展示課等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鍛煉的平臺。近三年教師參加各類教育教學比賽獲獎101人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增強了學校綜合辦學的實力。
4.助推教師成長
圍繞“樂雅方融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學人致范、學問致精、學力致遠”為教師發展目標,助推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學校制訂了《塔前小學教師成長培養方案》,成立了“教師成長指導中心”,聘請各學科教研員、特級教師組成導師團,對青年教師一對一、面對面指導,助推青年教師成長。啟動“智雅讀書坊”,邀請省教科院基教所王彥明博士帶領教師開展讀書活動,每月舉行讀書沙龍活動。優化“青藍工程”,互動成長、共同提高。依托學校主課題“打造師生成長的幸福校園研究”做實微型課題,定期舉行“幸福教育伴我行”沙龍和教師論壇,促進教師研究與反思。認真申報“十二五”省級規劃課題“以“階梯課程”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生態生成研究”。近三年論文各級各類發表獲獎數為159篇。2013年度,1名教師被命名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6名教師被命名為常熟市學科帶頭人,10名教師被命名為常熟市教學能手,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比例達到38.18%。
三、培養“自強志遠、個性靈動”的樂雅少年
我們繼承和發揚學校教育特色,努力站在兒童立場,融合現代教育之核心,鑄陶獨立人格,涵育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時代主流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以活動促教育,以活動促提高,增強育人的效率,積極培養自強志遠、個性靈動的樂雅少年。
1.打造節日文化,成就學生樂園
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我們精心打造學校文化節日,組織開展英語節、科技節、乒乓節、藝術節、閱讀節、數學節六個文化節日,豐富校園特色活動。
英語節,低年級學生唱英語歌曲、誦英語童謠,中年級學生英語書寫比賽、畫英語書簽,高年級學生講英語故事、表演英語課本劇,人人參與,動口、動手、動腦,生動活潑學英語。科技節,學校圍繞“放飛未來”的主題,開展了“創意篇”“實踐篇”“知識篇”“暢想篇”“挑戰篇”五項競賽活動。活動中,航空小故事、探月小新聞聲情并茂,飛天工具設計、制作高潮迭起,主題版報、展板精彩紛呈。乒乓節時開展“乒乓球乒乓板畫創意賽”“乒乓文化黑板報評比”“乒乓冠軍故事大賽”“乒乓趣味運動賽”“評選乒乓小明星”等系列活動,“班級乒乓對抗賽”有班主任老師一同參加,更使比賽精彩紛呈。藝術節上,文化節日海報設計,“樂雅方融”書簽設計,塔前校園手繪地圖比賽,“塔小好聲音”,展示出塔前少年的藝術風采。讀書節通過“一誦三讀”(誦讀經典,早讀午讀晚讀)、經典誦讀賽、故事演講賽、書簽制作賽、成語聽寫大賽等活動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數學節,圍繞“數學+探究=智慧+快樂”,開展了口算、七巧板拼圖、數學家故事演講、數學手抄報比賽、速算簡算比賽活動,讓孩子們在數學的世界里暢游。
六個文化節日的活動內容幾乎涵蓋了小學所有學科,每一個校園文化節,強調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設計的形式多樣的分年級活動和趣味性強的校級競賽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的舞臺,讓塔前校園成為學生的樂園。
2.建設班級文化,描繪成長底色
學校組織班旗班徽設計大賽,舉行班旗班徽設計作品展,根據設計為各班制作班旗。各年級的班旗設計不同的底色,一年級的橙色代表活潑熱情,二年級的黃色代表快樂智慧,三年級的綠色象征自然健康,四年級的粉色代表純真可愛,五年級的藍色代表博大深遠,六年級的紫色代表膽識勇氣。周一集體晨會時隊旗班旗齊招展,已成為塔前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升旗儀式上,常規競賽優勝班級的班旗,在校歌聲中,和校旗一起冉冉升起,充分激發學生班級榮譽感。以“一班一品”為要求建設特色班級文化。設計班級特色名片,班級名稱、奮斗目標、班級口號、教師寄語、師生合影、每月文明標兵,體現班級凝聚力。開展“最美班級書櫥”評比,展示各班的文化特色。
3.豐富德育活動,點亮幸福童年
抓好陣地建設,夯實德育基礎。充分發揮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學校電視臺、宣傳櫥窗、黑板報等陣地的作用,發揮陣地育人的功能。繼續推行行政值日、教師值日、紅領巾值日崗制度,對各班的衛生、文明禮儀、紀律、兩操、文明就餐等情況進行量化考核。結合文明班集體的評比,豐富評比內容,完善評比細則,使全校形成班班爭先、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組織規范隆重的入學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典禮,開展生動活潑的伙伴計劃、感恩活動、緬懷先烈、愛心義賣活動,鮮活孩子們的童年。
2014年初,學校成立“沙家浜少年軍校”,開展“學邊檢戰士精神,展塔前少年風采”系列活動,40名五年級的學生光榮入伍,邊檢站的官兵們帶領孩子們進行隊列訓練,開展夏令營活動,組織參觀軍營,組建少年先鋒服務隊,打造少年軍校文化品牌。優秀小學員組成小小國旗班,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身著迷彩服,承擔升旗任務。《新華日報》《常熟日報》《中國邊防警察報》《中國邊防警察雜志》、人民網、新華網、法制網、中廣網、常熟電視臺分別對“沙家浜”少年軍校活動進行了報道。小小國旗班的升旗儀式多次受到前來觀摩的領導、家長及來賓的好評。
四、建設“旋轉童年、快樂校園”為內容的學校特色
多年的積淀,學校乒乓特色逐漸明晰。“旋轉童年”即是以乒乓小球輻射學生的學習生活,鮮活學生的成長歷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1.做強乒乓特色
乒乓育德、乒乓啟智、乒乓健體。900平方米的乒乓訓練館,是孩子們乒乓學習、競賽訓練的有力保障;校園中的12臺室外乒乓臺,讓更多的學生在課余快樂乒乓;乒乓文化長廊,乒乓運動人物剪影的街景,時時處處給學生以乒乓拼搏精神的感染。2014年10月學校建成了乒乓文化館,全面介紹乒乓知識,展示學校乒乓特色教育的成果,彰顯學校乒乓文化。近年來學校多次承辦常熟市小學生乒乓比賽、蘇州市中小學生乒乓比賽,每年承辦常熟和薩摩川內市中日友好城市交流乒乓比賽活動。今年,以蘇州承辦第53屆世乒賽為契機,深入開展乒乓文化宣傳,學校被命名為迎世乒“快樂乒乓進校園”系列活動試點學校,在2013年蘇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中期檢查獲二等獎。編輯的《乒乓》一書獲蘇州市教育學會2013年小學優秀校本課程教材評選二等獎。
我校堅持將“乒乓特色文化”向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活動、校本課程建設等方面延伸,積極倡導乒乓精神,堅持做到整體普及和拔尖培養相結合,全國、省、市少兒乒乓球比賽中共有147人次取得好成績,42人次獲各級比賽冠軍,并向上級乒乓訓練基地輸送了10多位優秀乒乓選手。
2.做靚科技教育
學校開展經常性的科技教育活動,創設科普教育氛圍。開展“四模一電”特色項目活動。組建模型俱樂部活動,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加強梯隊訓練,積極輔導學生參加江蘇省、蘇州市航海模型、車輛模型、建筑模型、航空模型和無線電測向等科技體育競賽活動。近三年中,學校組隊參加江蘇省科技體育項目競賽獲等級獎480多人次,曾獲省青少年車輛模型、航海模型錦標賽團體冠軍,連續3年獲得江蘇省“我愛祖國海疆”“駕馭未來”“飛向北京”教育模型競賽綜合團體小學男、女組一等獎等榮譽。
3.做實國際交流
學校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塔勒戈教育合作區五所學校締結姐妹學校,他們的校長教師多次來校,與師生全方位交流。我們五六年級的40位學生與南尼爾林小學40位學生結成友好學生,互贈禮品,相互保持通信聯系。5個班級的學生分別與5所學校的澳洲學生開展動物玩具互換陪伴項目,通過QQ、Wechat、WIKI網等多種途徑交流與溝通,提高學生口語交際和英語運用能力。中澳文化交流活動,為孩子打開了一扇國際交流的窗戶。
(沈艷萍,常熟市塔前小學,215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