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我們要從本園實際出發,尊重幼兒園課程實踐的傳統,反思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游戲理念和游戲精神,注重課程內容的適宜性選擇、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課程組織形式的多樣化開發、課程評價立場的轉變和方式的變革,讓課程游戲化成為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成為促進幼兒健康、快樂、自主發展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整合“一日活動”
為了真正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我們的課程游戲化從調研幼兒一日作息時間開始。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以為環環相扣的一日作息,是那樣地窒息著幼兒真正的游戲。幼兒從入園、晨間活動、晨操、兩節集體教學、區域游戲、喝水環節、戶外活動、午餐等等,環節轉換多,集體行動多,老師組織多,幼兒的一日活動被切割成了一個個碎塊,真正的自主自發的游戲很難在這種被框定的活動進程中出現。由此我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一是改兩節集體教學為一節,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進行自主自發的游戲。二是打通孩子們的游戲時間,允許老師根據活動需要彈性安排游戲時間,以確保幼兒在單位游戲時間里充分地探究、游戲。三是在公共場地使用上,可以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自主協商調配,以保證活動按需、適時、充分地開展。幼兒自主游戲的時間打通了,頻繁轉換的環節減少了,幼兒的游戲盡興了,自主自發的游戲多了,教師觀察游戲的興致也高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
二、豐富物質空間
我園地處市中心,有限的空間如何滿足孩子們活動的需要,是我們思考和研究得最多的問題。本著“室內不忽視孩子的每個需要,戶外不錯過每個角落”的原則,我們積極挖掘空間的潛在價值和優勢,努力為幼兒營造嬉戲、運動、交往、操作、探究、實踐的多元體驗環境。
在戶外,長廊變成了攀沿墻、秋千架;塑膠地變成了幼兒挑戰自我的體驗場;開闊地變成了快樂建構場;小巷道也成了孩子們的種植地。由于場地小,沒有沙水池,我們便發動保安、后勤人員動手做,雖然很簡陋,但孩子們很喜歡,玩沉浮,打水仗,堆小山,建城堡,樂此不疲。小小的蒙古包,自制的小推車、小拉車更為他們的活動增添了幾份歡樂和野趣。戶外是孩子們的運動場,更是孩子們的快樂園。
在室內,我們提煉了從幼兒的視角來評價環境的十條指標,鼓勵教師圍繞指標,站在兒童的立場來評判班級的環境,并將自己的實踐和感悟與同伴分享。內心體驗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使老師們的環境觀變了,秧田式的課桌椅化整為零,在各個區角變成了孩子們的工作臺、游戲臺,整個活動室變成了孩子們的工作場、游戲場,材料的自主取放、自主整理成為了幼兒游戲的重要部分,區域標志的設立、游戲規則的建立都來自于孩子的雙手和智慧,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觀已越來越得到彰顯。
三、創新區域游戲
區域游戲是幼兒快樂體驗的重要載體,如何在小小的區域里演繹大精彩,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首先,在區域的設置上,為滿足孩子們同時游戲、自主游戲的需求,教師注重巧用空間,巧設區域,每個班都有6個以上的活動區域,建構、探究、表演、表現、私密活動等等,根據不同主題的需求,區域設置會不斷調整與變化。二是在材料投放上,注重低成本、低結構、半成品,同時處理好材料的多與少、空間的豐滿與留白的關系。三是在游戲組織上,我們堅持讓孩子們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讓他們循著自己的興趣意愿選擇區域,跨區域活動,鼓勵他們創新創造,不拘泥于老師的要求、同伴的玩法,真正實現“我的區域我做主”,每天都有新玩伴、新體驗、新發現,從而使區域活動不斷呈現出更多的精彩。
四、拓展節日活動
節日項目活動是我園快樂體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生活為基礎,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幼兒的興趣生成,如親親分享節、朋友節、種植節、閱讀節等等。節日項目活動在主題中的嵌入,使課程內容更豐富,更回歸生活,更激發孩子們強烈的表達、表現、創造的愿望。如在大班《環保小衛士》主題活動中,我們嵌入了《創意科技節》活動。前期,孩子們在班級發布了節日計劃倡儀,進行家園親子環保科技小制作,深入探究各類環保科學游戲,園內掀起了一股科學探索熱。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了全園性環保創意科技活動,當日幼兒園的操場變成了科技游戲場,光影、磁力、平衡、凈化等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游戲等著孩子們去嘗試、去體驗、去發現。如何讓孩子玩得盡興?老師做出了大膽的選擇——改變以往以班為單位統一集體組織的模式,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玩,老師要做的就是材料的適時提供和服務,當然還有觀察。在近兩小時的時間里,整個大班的孩子自主選擇游戲,自主選擇玩伴,自己計劃分配在不同游戲區的時間,操場上穿梭的是孩子們忙碌的身影,回蕩的是孩子們快樂的笑聲。老師們深深感到,孩子是天生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自主時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自主時的游戲才是真正的游戲。
五、活用各類資源
資源對幼兒園的課程價值取向起著支持的作用,決定著幼兒生活、學習的可能性和發展水平。我們圍繞資源意識、資源規劃、資源開發、資源保管、資源利用等五大核心要素,加強了人力資源、環境資源、信息資源的建設。
人力資源方面,我園從幼兒到教工、從家長到社會志愿人士和專家,人人都是資源,同時也是資源的建設者。尤其是家長,非常出色地進入了“教學協同人員”的角色,他們積極參與親子教育活動,參與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和社會實踐活動,為班級環境創設收集廢舊材料,為主題活動收集教輔資料,指導孩子進行觀察記錄等等。社會專業人士中的醫生、建筑師、消防員、警察等等,其特有的專業經驗也給孩子們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環境資源方面,我們的課程資源圈日益密切和擴大,觸角由教材延伸到生活,由室內延伸到戶外,由園內延伸到社會。孩子們到大統華超市體驗購物,到小學體驗小學生生活,到集貿市場學習吆喝買賣,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新農村印達感受田園生活,金秋時節到古銀杏生態公園和農民伯伯一起打銀杏……自然與社會成為孩子們最生動的課堂。
信息資源方面,我們變幼兒園資料室為資源室,增設了資源收集箱,設立了資源工作臺,擴大了資源存放容量,各類書籍、電子教具、消耗品、半成品等分門別類標簽存放,大容量間接存放以云空間、群空間為主,班級的主題資源包定期整理入室。資源的拓寬與整合,開闊了教師的資源視野,提高了共享度和利用率,增加了課程設計的選擇性和自由度。
六、記載“學習故事”
“學習故事”是一種用敘事的形式對兒童學習和發展進行評價的方式,由新西蘭學前教育學者卡爾提出。它區別于“教育故事”中的“教”,更加關注幼兒自發的學,關注生活和游戲中的學,記錄幼兒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信與能力,而不僅是他們的學習結果。這種基于兒童立場的表現性評價方式,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高度一致,已成為當前我園教師觀察評價和支持兒童發展的重要方式。
“學習故事”要記錄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魔法時刻”,也稱“哇”時刻,即讓大家都會發出驚嘆或眼前一亮的事情。為此,我們的教師十分認真地觀察著幼兒在游戲中專注、投入的游戲狀態,積極記錄各種發生在區域游戲環節中的“魔法時刻”,并享受著欣喜和感動。如魯群老師從幼兒平常的釣魚時刻,捕捉到他們對數的感知,發現了他們遷移運用“合體”現象的“哇”時刻,對孩子獨特學習方式及已有經驗的感悟,讓她更樂于和孩子們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王琳老師撰寫的《潯寶兒,動起來》則講述了她與一個內向、膽怯的孩子心靈間的碰撞,潯寶兒的“魔法時刻”讓她對“每個兒童都是一本需要用心去研讀的書”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為分享這些寶貴的體驗,讓大家共研共進,我們定期進行學習故事“魔法時刻”交流研討,讓老師們在分享中感悟兒童的自然智慧,感悟同伴的專業智慧,共享教育的精彩。
課程游戲化,我們在路上。雖然是且行且思,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課程改革帶來的喜悅。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著力研究怎樣的課程更能貼近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怎樣的一日生活更能引發幼兒的主動學習,怎樣的支持更有利于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我們相信,當課程游戲化成為常態,當教師能不斷發現并支持、激勵幼兒的學習與創造時,幼兒園才能真正為幼兒提供人性化的教育情境,真正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樂園。
(劉建楓,泰興市育紅幼兒園,2253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