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間四月天”——楊九俊老師引用林徽因的詩句來比喻幸福的教師,在他的著作《幸福教育的樣子》中的第三輯,就以此為標題記錄了江蘇的15位名師,有李吉林、于永正、李庾南老師等等。我靜靜地把這句“你是人間四月天”在唇齒與心胸間反復觸碰,吟誦。這是一種喜悅,欣喜而若狂;這是一種心潮,澎湃而洶涌;這更是一份向往,明媚而美好!透過喻體看本體,細讀文章析主旨,這15位名師的故事讓我感受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也是有樣子的!
幸福的教師,應該是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吳非老師曾說過:“教育本身也是詩。如同每一位詩人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一樣,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是啊,教育是需要一群有理想的人去辛勤耕耘的。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的背后是她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她成為了一個智慧的探索者、不倦的學習者、多情的詩人。“文革”期間,她所遭受的磨難與痛苦是我們現在的青年教師所難以想象的,她在回憶中寫道:“10年,漫長的10年,惶惶不可終日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我沒有低頭,我沒有拋棄自我,我警惕著女人的脆弱和碌碌無為。”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李老師度過這無數個日日夜夜?是她對教育始終懷有神圣的理想——為了培養合格的人。而當今我們中的不少人已經失卻了教育理想,只是把教師當作一份安逸的、混工資的職業。果如此,我們離教育就開始遠了,也將無法體驗到教育的真正幸福了。
幸福的教師,應該是有學生立場的教師。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朗根據教師關注的焦點,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成三個階段:一是關注生存階段,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能否站穩講臺;二是關注情景階段,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三是關注學生階段,此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能否以學生為本。《幸福教育的樣子》中的15位名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學生立場。有著50多年教學經歷的李庾南老師,概括自己的一生時用了8個字“好生辛苦,好生幸福”。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漸生出對教育的愛,從關心“最后一名學生”做起,成為“為教育而生”的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著活潑潑生命力的兒童,要充分挖掘出他們的特質,就要堅守學生立場,努力讓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示,不斷地成長,成人,成才,這大概就是教師幸福的源泉吧。
幸福的教師,應該是有教學追求的教師。一個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應該有所追求,唐江澎老師的“體悟教學”,黃厚江老師的“本色語文”,張德超老師的“活語文教學”,王笑梅老師的“生命語文”……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常常問自己:我能不能成為骨干教師?現在想來,有些可笑。不去思考我的教學應該是什么樣的,而是先去追求所謂的結果,本末倒置了。張德超老師從教那么多年,最初肯定不是“活語文”的自覺追求與踐行者,但是因為他不斷“向上行走”,他認為上課要有自己的想法,以學定教,激活創造性,使得課堂有情趣、有情味、有情致,有個性、有創意、有美感。事實上,有自己的教學追求很重要,踐行自己教學追求的過程更重要。
幸福的教師,應該是有創造精神的教師。李庾南老師說:教師應成為美的創造者,這種美的教學、創造性的教學、臻于藝術境界的教學,會給學生帶來驚喜、興奮、愉悅,以及美的享受,教師自然也會生成幸福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熟悉幾十種專業的工作人員,但是沒有——我對此深信不疑——比教師更有求知精神、不滿足現狀、更充滿創造思想的人。”教師,就是要有創造精神,只有這樣,才會有創造的快樂,才能讓師生彼此感受到幸福。比如于永正老師,他的教學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實現了有規則的自由。他尊重母語教育的基本規律,又更多地充滿了靈性,善于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他的教學對學生而言,就是一種創造精神和創造方法的示范。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詩的一篇,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又一次,這句詩涌上心頭。幸福的教師,就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想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那就從點滴開始,慢慢地、沉得住氣地向上行走,直抵真正的內心幸福!
(陳春芳,常熟市王莊中心小學,215553)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