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符號元素,現已列入了小學必修課程。然而較之其他學科,書法課真的得到重視了嗎?
關于課程意識。按照現行的課程設置,每周有一節書法課,重視一點的學校有一兩位書法教師,大多數學校則是語文或美術教師兼任。在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該倡導學科有差別、教學無主次的課程意識,而書法教師的配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我們對書法教學的忽視,起碼是對書法的課程定位與理解還不到位。
關于師資力量。現在的小學教師基本上是師范大專以上的學歷,有的是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畢業,按理他們的書法素質應該不錯,可事實并非如此。我多次詢問過一些兼職書法課的老師:你了解書法嗎?是怎樣上書法課的?大多數的回答含糊其辭,一知半解。他們也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與意志,不愿意認真地練習并揣摩技法。古人云:“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而我們的書法教師沉下心來讀過古今書法理論的并不多,能從書法中汲取其精華,豐富自己學養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關于書法評價。長期以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學業成績,基本上是以分數為依據,而書法不是考試科目,對升學的影響不大,所以這方面的探討與實踐比較薄弱。
如何真正地重視書法課呢?
第一,要重視對書法教育功能的認識。書法是中華的文化精神、哲學思考、美學思想的結晶,每個字都是特定的文化符號,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與京劇、武術、針灸并稱中華“四大國粹”。書法在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的同時,還充當了文化使者的角色,讓西方國家人民也開始關注、領略和學習中國書法。作為教師,更要提高對書法教育功能的認識。首先,書法教育主要是通過對書法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書法藝術,走進以書法而承載著的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其次,書法教學的本身能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學識增長。因為練習書法需要左右腦協同參與,對發展整體思維、學習其他學科、培養意志、增加人的悟性與靈感大有裨益。再次,學習書法時必須靜思凝神,舉止舒展,氣沉丹田,靈活自如地運用手、腦、肘、臂來調動全身的氣和力,是一種剛柔相濟、動中寓靜的活動,即所謂“以通身之氣之功之力而用之”,有益于身心健康。我們還應認識到,書法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通過剖析書法的點畫、結構、章法和風格的美,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
第二,要重視對書法教師群體的培養。追溯書法的起源,書法具有繪畫美,很多人看了甲骨文或鐘鼎文字都說像畫,這就是書法先天的美感。而書法的點畫、對稱、留空、穿插、勾連、重心等結構布局無不具有建筑美的特點。另外,如果說音樂是心聲,那么書法則是心畫,它的張抑、輕重、疏密與音樂的節奏不無相通。因此,書法教師要努力掌握書法教學必備的理論、美學和心理學等相關知識,還要有課程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學校可以通過集中培訓,促進書法教師加強對書法史及書法理論的學習,豐富書寫實踐,強化書法的基本功。也可以通過上示范研討課、觀摩交流、評獎、展示等形式提高書法教師群體的審美能力,提升其書寫能力和書法素養,以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熱情,培養學生恒久的學習書法的意志。
第三,要重視對書法教學的多元評價。一般對書法教師的評價大致包括是否具有書法教學的理論基礎及相應的學科知識,是否具備書法的示范與教學能力,是否具備書法教育的人文關懷等等。作為書法的實踐者和教學的研究者,更應重視對教師的事業心、愛心、教學態度及教學創意進行評價。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豐富的知識體系、材料的有效組織、準確的言語表達固然重要,然而面對課堂主體的學生,更要看重在目標制訂上有沒有注意層次性,有沒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堂設計,有沒有注重對學生學習書法熱情的激勵與切實的引領等等。只有這樣,才不失書法教學的根本,促進書法藝術的精神與人的精神的溝通,真正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為核心,提高學生的技能素養,促進審美品質的形成,使書法教學在素質教育的推進中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尤靖希,無錫市崇寧路實驗小學,214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