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小學英語開設十多年來,廣大一線英語教師積極探索,不斷尋找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一系列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學生英語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從語用的角度來看現今的小學英語教學,由于英語非母語,缺少日常使用英語交流的大環境,因此,部分學生口語能力較弱。教師在應試的背景下,過多地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以及語言結構、語法知識的講解,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語用效果不明顯,這一問題亟待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轉變觀念,樹立“語用”意識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了英語學習的五個維度:知識、技能、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性,積極轉變觀念,除了英語知識技能的傳授外,要更多地給學生以方法、策略和情感態度的滲透,樹立語用意識,創設具體的鮮活的語境,開展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服務于學生的語言交際,使學生在英語的口語表達、綜合運用、文化理解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與強化。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英語教材How are you?的句型教學時,課本給出的答案是Im fine, thank you./Not so good.對于編者來說,此處的設計應該是合理的,因為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接受能力,再加上蘇南蘇北的地區差異,只能設計一個相對大眾的回答,太多的詞匯出現不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作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以語用為目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交流的能力。在日常語用中對此有多種回答的方式,如:OK. Perfect. Just so so.等等。我們可以由此拓展開去,適時教給學生交際的方法,并在口語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讓課堂靈動起來,而不能簡單地照搬課本上的答案。
這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材處理問題,更是教學觀念的改進問題。我們應該基于課程標準作前瞻性的思考,從語用的角度談效果,做一名“智識分子”。要想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教會學生用英語思考,用英語交流;營造民主、融洽的氣氛,打消學生語言訓練的顧慮,讓學生覺得開口說英語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不別扭、不做作,這也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前提條件。
二、立足課堂,力現“語用”功能
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學習英語知識、開展口語交際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把握并協調好知識與運用的關系,合理安排時間,重點強調學以致用,將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利用游戲、兒歌、情景對話等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充分與學生互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成為學生英語交際的歡樂場所。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英語教材Whats the time?教學時,很多老師喜歡用兒歌進行教學,因為兒歌瑯瑯上口,學生樂于接受。他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T: Whats the time? S: Tick tock(擬聲詞),one/two ... oclock.在課堂口語合作練習時,學生也很有興趣,氣氛活躍。然而當遇到實際語用時,學生可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Tick tock, one/two ... oclock,讓人啼笑皆非。筆者以為,教師需要做的更應該是設計不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口語的表達,加深學生對于句型的理解。在蘇南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教師還可以拓展課堂,在實踐活動、英語角、網絡空間、家庭生活中增加此類句型訓練的作業,避免小學英語教學的僵化和窄化。
三、課外延伸,拓展“語用”空間
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之中,盡管受非母語的限制,缺少日常交際的大環境,但教師可以多方面創造交際條件,利用一切資源,創新開展一系列形式豐富、新穎多樣的英語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賽、英語沙龍、英語夏令營、英語進社區、英語小志愿者等活動。課外,教師可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辦好英語角,開展純英語交流;舉行英語特色社團活動、英語學習網絡交流活動;利用校園廣播臺、電視臺、宣傳欄等陣地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營造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形成英語學習特色文化。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或者以其他的合作共同體為單位,精心選擇交際話題,讓學生帶著合作任務,運用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真正在生活中培養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參與其中,對整個活動進行全面、合理的調控。
教師也可適時布置一些拓展類課外作業,如學習六年級“Planning for the weekends”一課后,布置學生進行周末的活動安排,并對同伴的興趣點及活動計劃進行調查,完成調查表,寫出周末活動的英語小短文;三年級學習“My friends and family”時,在學好文本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央視公益廣告“FAMILY”,引導學生懂得愛家人、愛朋友這一普世的道理,讓學生回家以后為父母做一張英語卡片,寫上愛的話語,或者為父母做一件事、說一句話,感謝父母的辛勤付出,這樣的作業更貼近生活,更富有濃濃愛意。
四、多元評價,鞏固“語用”成效
要想將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單一的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標準,嚴重遏制了學生語用能力的發展,因為有一些語用能力很難通過做試題的方式進行檢測。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評,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評價標準,突出形成性評價,凸顯語用交際評價,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亮點,促進其語言交際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與評價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可以為學生建立英語成長手冊,對他們在英語課堂的一次精彩發言、小組合作中的侃侃而談、英語實踐活動中的出色表現等等都應該進行及時的、積極的評價,記錄在成長手冊上。可以評選各類語用小明星,頒發獎狀、小紅花等,在英語展示窗、校廣播臺進行宣傳,充分調動學生語言交際的積極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結合孩子在家庭的英語交流表現,對孩子進行綜合評價。
我們應該在國際一體化的背景下,重視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用動態生成的英語觀培養學生“英語為我所用”的交際能力,真正為每一個學生“量體裁衣”,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內容,并結合學情分析、地域特色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為學生英語的實際交流、可持續性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魏志堅,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212028)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