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說:“我了解到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天賦是與我的學生共舞的能力,是共同創造一個我們大家都能夠亦教亦學的脈絡情景,而且,只要我對學生的本性保持著一種開放、信任和期望的態度,就可長久發揮這種天賦的作用?!盵1]其實,德育導師也需要這種與生共舞的能力,在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中機智地運用有效的策略,方能在德育的大舞臺上舞出屬于導師和受導學生間的精彩。
一、循序漸進,接納認同
德育導師是學生樹立人生理想的指導者,是學生思想成長的培育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是學生多方面發展的輔導者,要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規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德育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導,常常需要制定量身定做的方案,與受導學生建立良好甚至親密的關系。但一些受導學生情況可能比較特殊,一開始對導師并沒有什么好感甚至強烈排斥,所以首先要贏得受導學生的認同感。
1.尊重學生,摒棄“負標簽”
導師選擇的受導學生在品德或行為能力上往往有些欠缺,這些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很難自覺調整自己的行動、情緒,他們過于頑皮甚至常常做出“出格”的舉動,上課不遵守紀律,愛做小動作,在活動中和同學吵嘴、打架……一些教師會自覺不自覺地給他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這個學生上課老是開小差,是個“多動癥”;那個學生遇到一點小挫折或者有點不愉快就哭鬧,是個“愛哭鬼”;還有一個學生總是欺負學生,是個“調皮蛋”。一個人被別人下了某種結論后,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吻合。如果導師經常用“負標簽”來看待自己的受導學生,就很容易使他們朝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德育素養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德育導師在對受導學生進行教導的過程中要巧用“標簽效應”,正確地使用“標簽”。對于“多愁易折”的學生,可以貼上“更加堅強勇敢”的標簽;對于“多動”的學生,貼上“學會安靜”的標簽;對于“調皮蛋”的學生,則貼上“注意遵守紀律”的標簽……讓“負標簽”成為“正標簽”,時刻提醒著導師,也提醒著學生自己,讓學生在快樂的情感里生活,被接納,被呵護,被理解,感受到導師的溫暖,從心理上產生對德育導師的好感。
2.親近學生,遠離“消極語”
德育導師的教導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很多時候受導學生的情況會反反復復,有時進步很大,但多數時候還是老樣子,需要導師們有更大的耐心去教導、激勵,千萬不要用消極的語言刺激學生?!澳阍趺纯偸歉牟涣?!”“你再這樣下去,老師也無能為力了?!敝T如此類的話,讓他們聽了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久而久之便會在心里筑成一道屏障,對導師產生抗拒。所以,導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時,要多一些正向激勵,多一些情感的滲透,如“遵守紀律的孩子,人人喜歡呀!”“你真是越來越棒啦!”這樣才能與學生形成心與心的交流。
3.以心換心,激起“認同感”
德育導師要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敏銳捕捉到學生的心聲,相信學生,幫助學生,才能“俘虜”他們的心。對于一些品德與行為有些缺陷的學生,更要耐心、細心,特別是在學生打他“小報告”時,一般不要把小報告的信息作為批評的證據而草率地做出判斷,而應細致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他的立場去思考后再做出判斷。這樣的換位體驗與思考,往往更能贏得學生的尊敬與感激,打開學生心門也就容易得多了。
德育導師要用自己的誠心贏得受導學生的信任,用自己的愛心去撫慰受導學生受傷的心靈,用自己的關心激發受導學生的真情,只有這樣,才能被受導學生所接受。被接受、被認同,德育導師與受導學生相互信任,這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二、齊抓共管,創意體驗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取得受導學生心理上的接受認同、相互信任后,導師開展德育工作就順利得多,這時就需要利用多種渠道,尋求多方配合,齊抓共管,開展多種創意活動,幫助受導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在品德、行為習慣上的欠缺,在導師的幫助下盡力改正,培養良好的德育素養。
1.認識自我,明確方向
一個人的真正成長,往往是從對自我的清醒認識開始的。學生發現了自已的所短與所長時,才真正有了方向,有了自信,有了改變的勇氣和前進的動力。
導師要幫助受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與自我評價,在愉悅的交流環境中了解自己在品行、素養上的欠缺,制定改正的措施。比如在培養學生“三有三講”的德育素養時,對于責任心缺失的學生,導師可以給受導學生安排一些崗位,讓他們在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崗位上理解責任的重大和重要;對于自卑與缺乏進取心的學生,導師要多鼓勵,哪怕是小小的一點進步,也要盡可能及時發現,幫助他們在鼓勵中培養自信,在自信中學會進取。
2.常規教育,點滴滲透
培養學生的“三有三講”德育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一次活動、一次教育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以培養感恩心為例,讓學生認識“感恩”,可先從“感謝”入手。平時,在對受導學生進行常規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先從淺顯明了的、學生容易做到并且體會到的“感謝”出發,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身邊的小伙伴,要切實地讓學生明白并做到:當別人幫助你或為你做一件事的時候,要向他表示感謝,簡單的一句“謝謝!”,是你對幫助者最好的回報。作為德育導師,身教大于言傳,批閱作業時學生為你遞上一支紅筆,要及時回應:“謝謝你,你真是老師的好幫手!”就餐時為你送上一張餐巾紙:“謝謝你,真是個貼心的孩子!”生病時聽到學生輕聲的問候:“謝謝你,這么關心老師!”這些都會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明白感謝就是從身邊做起,喚醒他們心靈中感恩種子的萌芽。
3.體驗活動,深入人心
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簡簡單單地進行常規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適時開展多種體驗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量。
以培養感恩心為例。要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在某種環境下體驗,變換角色,換位思考,開始學會為他人著想,培養感恩的行為。德育導師要想方設法地為受導學生創設多種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通過自我的體驗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比如“護蛋行動”,學生的天性是好動的,蹦蹦跳跳、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在這種天性與游戲規則的矛盾交織下,學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盡力保護雞蛋的艱辛,同時通過德育導師適時的點撥,真正感受到母親懷胎十月的不易,從心底里萌生出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白o蛋行動”結束后,德育導師可以趁熱打鐵,開展“調查了解父母的一天”活動。特別是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長都是12個小時兩班倒,同時還要做家務,教孩子,其間的辛酸勞累,一些學生是體會不到的。讓學生進行調查,通過時間分配表了解父母的一天,他們會在顯性的數據中更多地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和對自己的付出,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4.具體行動,落到實處
有了前期的認識和體驗之后,德育導師就要半扶半放,先扶后放,更多地鼓勵受導學生自發地以實際行動去落實“三有三講”,逐步形成德育的素養。
還是以對父母的“感恩心”的培養為例。當理解了父母的辛勞與對孩子的關愛之后,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德育導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節日為契機,踐行感恩。比如“三八”婦女節,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送一張自制的賀卡;重陽節給爺爺奶奶唱一首歌,講一個故事,如果不在身邊,就打一個電話問候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更要自覺地付諸回報行動,逐漸養成感恩的習慣。
三、內化成長,融入生命
師生相互信任,學生在導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進一步認知自我,努力改正行為品德上的陋習,長此以往,就能內化為德育的素養。
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盵2]德育素養的養成同樣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學生的體驗、感悟。生活是德育教育的課堂,學生通過導師的教導,在學校大多能做到“三有三講”,但最終他們還是要回歸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只有將在導師的幫助下形成的這種品質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社會中,并不斷完善自我,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德育導師要多為受導學生創設校外的體驗情境,比如和敬老院、孤兒院聯系,讓受導學生在與孤兒、老人的接觸中,學會照顧別人,回報社會,做個有感恩心的人;和社區、校外體驗實踐基地聯系,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學會做個有責任心的人;鼓勵受導學生多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活動,增長見識,克服困難,做個有進取心的人;遵守社會公德,從小事做起,公交車上讓座,撿拾垃圾紙片,碰到叔叔、阿姨等認識的長輩及小伙伴們,也要主動打招呼,做個講禮貌的人。在校外也要像在校園中一樣,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校內校外的德育教育雙管齊下,受導的學生才會由內而外地得到改變,真正將逐步生成的德育素養融入生命,使生命更有意義。
德育導師與受導學生共舞,所舞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美麗的瞬間,更是一臺魅力無窮的人生長劇。
參考文獻:
[1]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2]姚利民.中外著名教育家選介──第斯多惠[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8(2).
(沈娟,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