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骨干教師培訓是市縣級培訓部門的主要工作。一般的培訓往往是依據計劃,組建班級,設計培訓項目,按部就班,照方案實施便可。如何不斷激發學員的活力,把枯燥的培訓變成多彩的生活?這是我們致力探求的課題。近年來,我們注重對傳統培訓模式的揚棄,努力以創新求發展,在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過程中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培訓樣式,尋求富有活力的培訓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學員自選項目展示式培訓
學員自選項目展示式培訓,是參與培訓的學員個體通過自主的梳理選擇,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材料或主題確定為項目,對核心內容及其要素進行提煉構架,以現場解說和媒體呈現相結合的方式,向同伴傳遞交流的培訓樣式。這種培訓樣式的采用,其意義不只是外顯的形態的豐富,更關涉內在的理念的更新,其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在于培訓的主體成了學員自己。
我們本著關懷學員生命狀態的理念,著力改變傳統培訓過程中輕忽學員內在需求及現實境況的不足,著意給學員的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更增添在親歷過程中獲得的獨特感受。我們倡導“培訓學員即是培訓資源”的研訓主張,推崇從當下、從身邊開掘研訓資源,在激發學員參與的興趣、調動學員親歷的熱情以突出“主體性”的同時,力求彰顯“現實性”和“鮮活性”。就筆者擔任班主任的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而言,每期都有學員數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這是一種富含量、可開發的培訓資源。
1.主要依據。學科骨干教師已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儲備、經驗積累和學科感受,其培訓重點不應只是面上的拓寬,更應是點上的深化,尤其是培訓對象意識到的“期待點”。自選項目,學員捕捉到的往往就是這個“點”,通過展示,讓這個點自然彌散,由發現到關注,進而“疑義相與析”,其針對性和實效性毋庸多言。每個教師都有自己或外顯或內隱的特點,個體間的差異如果能得到有效的開發,使之或融合互補,或激活促進,就能對團隊的發展起到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再者,教師與學校是共生發展的,教師的教學常常烙有校本教研的印記,教師個體的展示也會折射出學校教學之光,這就貫注了更多的智慧元素,為培訓帶來更豐富有益的信息資訊。
2.基本原則。突出價值性,即充分考慮所選主題的含金量,考慮所展示的材料能給受眾的收益。凸現典型性,即注重所選內容的影響力,從而引導學員對材料進行搜索、梳理、提煉、反思。體現親歷性,即選取自己所作所為、所思所感的材料,使呈獻出來的更真切,更有個性色彩。我們還對展示的內容作必要的限定:學員自己最主要的教學經驗,或印象最深的教學故事,或記憶中經典的教學細節,或咀嚼有味的教學片斷,或值得珍視的教學失誤等等。總而言之,就是把自己認為最值得呈獻給大家的材料傳遞到位。
3.大致構想。本活動要有機融入整個培訓的大框架中,根據培訓周期和內容板塊,總體謀劃,結合實情,相機嵌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板塊,又要自成體系,隨機而不隨意,做到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前期出思路,讓學員早作準備,其間加以指點,讓學員把脈分析鎖住重點;后階段組織實施,請學員登臺亮相精彩呈現。
4.具體操作。請學員準備兩個樣本,一為紙質文本,可以具體詳盡些,以便深度研判;二是電子文檔,把材料做成微型展示課件,這其實是對前者進行的濃縮提煉,并加以必要的剪輯組合,重在起到應有的視聽效果,可以簡潔精致些,活動交流時邊展示邊解說。由于我們更多考慮到活動具有“項目展示”的特殊性質,盡可能讓所有學員都有亮相的機會,因此,對學員的項目展示作必要的提醒或規定:時間適度控制,圖文展現綱目清晰,立論闡發虛實結合,兼顧現場氛圍,適當注意與他人已呈現內容的關系,相機微調。簡言之,媒體展示的圖文按預設的呈現,現場解說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取其精要,顯其個性。而培訓導師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即時評點,概括分析,激勵促進,把脈導向,作好現場的調控,強化“場效應”。
5.實踐反思。為使活動更扎實更靈活,有幾點必須加強和改進。其一是點面結合,既讓每個學員有一定的展示時間,又確保重點,讓有明顯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展示更充分。其二是板塊組合,把個體隨機進行改為小組整體推進,在展示之前作好主題、內容上的巧妙組合,讓智慧碰撞、經驗相融、成果互惠。三是展評融合,展示為主,評價跟進,可考慮采用學科專家評點與學員自由評說并進的方式,以評促展,不斷深化。
二、導師現場指點診斷式培訓
要凸顯引領作用,必須整合、優化培訓資源。培訓班班主任一人的智慧和力量畢竟有限,我們通過遴選,組成了富有實踐經驗、教學個性較為突出的和諧互補的導師團隊,依據每次活動的特點,請出合適的導師。導師的活動場域重在一線課堂,導師的導引作用重在指點學員。
每次活動突出主要研訓點,以某一課或幾課的教學為案例,由學員執教,必要時導師也可親自執教,示范演繹,然后交互進行探討分析。導師主導,對話答問,把脈診斷,進行切實而有個性的培訓活動。
班主任作為主持者,重在把握全局,注意輕重疏密的合理處置。導師作為學術顧問,突出現場指點,重在即時診斷。
1.求解思考題,讓學員帶著問題走向導師。為凸現學員的主體作用,我們讓學員在集體活動前,先行個體獨立思考。其一,直面并求解統一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由主班教師設計,問題有若干個,大小結合,虛實兼顧。其二,發現并上升為有個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來源于學員,發現問題源于思考的深入,形成或上升為具有較高診斷研究價值的問題。學員有自己的“想法”,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做法”則更好,即便只是在預想或構想層面,也予以鼓勵,著意生成與導師對話的材料,尤其是關涉本課教學的具體“探究點”。
2.觀摩研討課,為導師切實指導充分鋪墊。基于學員課堂教學的透視,導師的指導才有更現實的依憑,也使得導師教學內容風格與學員研學要求有了更緊密的契合點。主持者通過必要的溝通,確定開設研討課的學員,并盡可能安排在該學員所在的學校及其任課班級進行,努力保持課堂教學的原生態。而對于其他學員來說,不只是旁觀者,更應該將觀摩課與自己預想的進行比照,針對每個環節或細節,潛心思考:假如我來執教,將怎樣設計?通過具體比較,權衡利弊得失,發現問題,明確改進之處,使觀摩研討課發揮更大的效益。
3.激發興奮點,讓學術沙龍更為適切更加靈動。由觀摩研討課而進入學術沙龍,切忌直截了當、簡陋蒼白,而應于尋常處顯現別致,在細微處透露涵養,為導師的指點提供一個靈動的視角和適切的起點,使導師在有限的時空中能夠更好地發揮。當然,主持者的駕馭藝術也很重要,張弛揚抑之間,蓄勢、鋪墊、烘托,自然激發而生成新的亮點。
4.把握關鍵處,彰顯導師的思維個性及教學風格。審視課堂,各有巧妙。就一堂課而言,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很多,如果人云亦云,用千人一腔的話語、程式化的套路品評分析,就會失卻最可貴的個性特點,也無法激起學員傾聽與參與的熱情。我們盡量少走或不走面面俱到、條分縷析的傳統路線,而是凸顯重點,強調個性,讓導師的風格在觀照課堂、把脈分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張揚。
5.突出現場性,在細節中品悟導師的即時診斷。在具體的場景中,直接觸摸導師的思想及其行走方式,具有其他形式難以企及的功效。我們期待的不是導師教學經驗的靜態呈現,而是就剛剛發生的教學現場進行第一時間的解讀,從鮮活的案例中,捕捉若干個細節,通過定格觀照,讓學員零距離感受導師把脈診斷、解剖分析、因勢利導的動態過程。主持者相機而行,或助陣導師發揮,或激發學員發問,引發學員通過真切的對話、不斷的追問,或深入細究,或拓展聯想,以在互動交流中得到切實的提升。
導師現場指點式培訓,并非主班教師把某項任務交給某個導師就了事那么簡單,培訓主持者要擔綱多重角色:策劃人,謀劃品質上乘的培訓項目;設計師,編制匠心獨具的實施流程;主持人,做活導師亮相的精彩導引;藝術總監,藝術把控評課論學的活動;臨時替身,隨時準備應急的靈活轉身。只有把多方面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使導師的個性呈獻愈發精彩。
三、團隊主題協作探究式培訓
學員相聚一起,是集中參與培訓的過程,也是合力探討問題、攜手化解疑難的良機。要著力于呈現、梳理、整合學員普遍關注的問題,提煉、加工、形成團隊共同直面的主題,讓主題活動貫穿整個培訓始終。主題協作探究不僅作為培訓學員的長線作業,而且成了培訓班的獨特印記。
1.明確方向。在廣泛吸納學員想法的基礎上,主班教師結合學科教學的核心特點和基本走向,也可融入自身的嘗試體悟,去粗取精,推陳出新,提出鮮明的觀點,亮出切合教學實際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主張,在得到普遍認同后,使之成為團隊的主題,引導學員朝著確定的方向共同探行。
2.認領任務。針對主題進行巧妙的構架,理出若干子項目,甚至分解為一個個要點,初步形成較為清晰的探究網點。可以將個人認領與小組認領相結合,并進行必要的微調,使每個要點都不空置。還可以推舉子項目負責人,協調子項目和小組成員認領要點的探究。
3.深入推進。針對性閱讀,變泛讀為研讀,重點關注與團隊主題相關的書籍與資訊。針對性觀摩,變考察為體察,深入與團隊主題相近的學校,用心學習,借鑒。針對性指導,變仰視為平視,傾聽,對話,求解,走近在相關領域研究和實踐富有成效的名師,得到真切實在的指點。
4.著力提升。主要通過學員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進行展示呈現,使之層層積淀,以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行為,以課堂細節體現教學品質,以個性風格張揚教學境界。實處求精,平處求新,疑處求解,促進學員互動、互助、互補。隨處滲透,相機而行,把主題的精髓有機融入學校教育教學與自身專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得到拓展提升。
(夷浩方,宜興市教師進修學校,214206)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