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新課標精神的不斷落實,多數語文教師已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的重要性。但是許多教師認為自主學習是高年級學生的事,而低年級學生,由于他們的知識經驗與自控能力都還比較弱,常常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他們的自主能力還不完善,讓他們自主學習的可能性不大。其實不然,無論是低年級還是中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都是非常強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品質應從低年級開始,要讓學生從低年級就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學習品質。那么,如何在低年級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呢?為了尋找到恰當的方法,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問卷。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們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的情況不容樂觀。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一年級學生,共計548人。調查顯示,有自主性學習意識的學生20%不到,能向教師主動請教或者與其他學生在一起交流討論的學生更少,連5%都不到。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學生在課前能夠與家長一起預習新課的只占8%,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是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的。在課堂上,有87%的學生喜歡教師安排好學習內容讓自己學習。在教師沒有安排學習內容時,有84%的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有的學生還會跟在教師后面問今天的作業是什么。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有85%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學習好與壞,是教師的責任,很少有家長認為家庭自主學習對孩子學習好與壞也非常重要。雖然在課堂上,教師也會主動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這種主動往往是在教師的安排之下進行的,不是真自主,而是一種偽自主。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這么低呢?主要是因為受下面兩個因素影響。
首先,正確解答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下,許多教師總認為學生只要能把語文題目給解決了,就算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所要學習的知識。就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許多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夠放任學生去自主思維,去自主問答,總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識記,它不像數學教學那樣有一定的思維量,只要學生把生字詞會寫了,會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了,那么就可以了,有時候還會出示“標準答案”讓學生背誦。像這樣沒有過程只談結果的學習方式,只會讓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會讓學生的學習缺少思維的參與,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千人一面的教學策略。雖然班級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雖然他們的學識水平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全班學生一個標準,要在一個教學模式下進行學習,上課用相同的策略對待不同的學生,測試用相同的內容測試不同的學生。這樣就會造成有一部分學生學不好,而有的學生不夠學,時間一長,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后進生,他們都喪失了自主探索、自主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品質的培養。
再次,錯誤教學思想的影響。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總認為學生的能力與水平不夠,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能慢慢地親自喂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比如,面對一個簡單的知識點,教師也會重復多次,總擔心學生沒有掌握;放學之后如果不親自安排學生作業,那么就會感覺到學生不可能自主去做作業的。
那么,如何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呢?筆者依據調查與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直觀思維強,他們的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所以許多教師在教學時,經常喜歡創設一定的情境來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他們創設的教學情境往往只是指向教學內容,但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在情境創設之后,雖然學習氛圍也營造出來了,但是這一氛圍消失之后,教學還是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教師講學生聽。所以,我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把情境創設的立足點放在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上面,能夠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自覺地、快樂地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
比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春筍》一課,(本篇文章所采用的課文均來自于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中)許多教師在創設情境時,總會先出示一個謎語:“頭戴尖尖帽,身披節節衣。每到春月里,紛紛鉆出地。”然后問學生謎底是什么。當學生說出是春筍的時候,老師就順著進行新課。這樣的情境創設雖然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生受自身生活閱歷影響,有許多學生不知道謎底是什么,即使知道了,也是因為看到這一篇課文的題目來猜的,所以它不具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并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而是播放一個春筍破土而出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視頻中的植物是什么。這樣,由于學生有了一個直觀的表象在里面,就會很容易地說出是春筍,并能夠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春筍的生長過程。當學生還沉浸在視頻的畫面中時,筆者拋出一個問題:“我們語文書上也有一篇課文叫《春筍》,大家能不能結合剛才看到的視頻,自己讀一下課文,看看課文中所描寫的春筍生長的情景與我們看到的是否一樣?”這樣,學生就會興致勃勃地走進文本,就會圍繞著問題來閱讀課文,并通過回憶剛才自己在情境中所看到的春筍樣子來進行比較,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多維理答——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理答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堂課從頭到尾都會貫穿著教師的理答,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加有目的、有序地向前邁進。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也一樣,學生能否積極投入到自主學習中,與我們的理答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的理答可以讓學生敢發言、會發言,就可以充分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可以讓他們在我們的理答中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我們的理答要帶有激勵性,無論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正確的還是有偏差的,我們都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理答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鼓勵與關懷,而不是打擊。這樣,即使有的學生回答錯了,他們也會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重新思考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在理答時,我們可以采用多種理答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除了教師理答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相互理答。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評價自己,就可以在理答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自主思維,而通過其他學生的理答,就可以發現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能夠主動傾聽別人的說話,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還可以促進學生在別人的理答過程中明白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夠,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在哪些地方多努力一些,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比如《小池塘》一課,在教學課文中的“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這一句話時,有一位同學說了這樣一句話:“白云為什么倒映在池塘里,只像一群白鵝呢?為什么不會像其他的動物呀?”對于學生的這一創新性問題,筆者沒有進行否定性理答,而是說:“你的想法非常好,為什么只像白鵝,而不像其他動物呢?”我的一句肯定性理答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思維,有學生站起來說:“那是因為天空的白云當時的形狀就像一只白鵝,所以映在池塘中也就像白鵝了。”我繼續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理答:“對,你的想法非常正確,因為是天空的白云形狀像白鵝,所以在水中才能映出白鵝的影子來。你們想一想,還有可能映出什么樣的形狀來?”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一聽到我這樣的鼓勵性理答,紛紛站起來說出各種形狀,有的說像小狗,有的說像小雞,有的說像駿馬……正是我的積極理答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奠定基礎。
三、獨立思考——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品質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往往會帶有教師思維的影子,學生的思維總是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這樣的思維也造成了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主動思考問題,當教師沒有提示時,就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了。這樣的教學也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的培養,長久下去,學生的思維就帶有一定的依賴性,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提示或引導,學生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不知道飛向何方。所以,我們要從低年級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這樣,當學生自己處理一些學習問題時,就會尋找到思維方法,就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了。
比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往往在課文最后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說一說,兔媽媽為什么把大蘑菇獎給了小白兔了呀?”學生就會齊讀課文最后一段中兔媽媽說的一句話“因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呀”來結束學習。但是,這樣的一問一答式思維過于淺顯,學生的回答往往會帶有很深的文本印跡在里面,而教師的提問也帶有一定的指向性。因為課文的結構就是這樣的,先是小黑兔問媽媽,然后媽媽回答小黑兔。這樣問也就等同于小黑兔與兔媽媽之間的問答,它不具備激發學生自主思維的條件,這樣的問題設計也不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品質。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沒有這樣設計問題,而是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小黑兔的話,聽到兔媽媽最后說的話,你們怎么想的?又會怎么說?”這是一個發散性的思維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可選。這樣就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維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而不是在教師的預設情況下進行思維。結果,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說出來的結果各色各樣,什么樣的原因都有。有的說:“小黑兔會對媽媽說,我知道了,下次我也要找高手來比賽。”有的說:“我認為小黑兔做得對,先找弱者比賽,當自己跑步更快了,再找高手比賽。如果明知自己比不過人還要與人家比,那不是傻子嗎?”還有的學生說:“也許小黑兔遇到比它強的動物時,也會跟它在一起比賽跑步的,正是它沒有遇到這樣的對象,所以當看到烏龜時,就只有與它在一起跑步了。”學生之所以有這么多的答案,是因為他們經過了獨立思考,有了自主思維在里面。這樣的教學,就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思維習慣,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會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四、分層練習——讓學生享受自主學習成功
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家庭教育背景是不一樣的。同時,他們的先天性智能結構也是不相同的。這些就會造成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相同的內容,有的學生學不好,而有的學生不夠學。雖然我們也能感受到因材施教的好處,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安排不同的內容讓他們學習,但是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是不同的學生完成相同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品質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消退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的培養。所以在教學時,特別是在練習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內容,讓練習適合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都可以在獨立情況下自主去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他們自主性學習品質。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品質與學習能力,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安排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完成,可采用集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來保證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比如,在教學《識字1》時,由于這一課中的詞語是描寫春天景象的,所以在安排學習任務時,我把它分成三層。第一層: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并會組詞。第二層:了解春天的特征是什么。第三層:想一想,除了本課中的幾個詞語外,春天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示,并能夠學會識記這些詞語。這樣,學困生可以完成第一層的學習任務,中等生可以完成第二層的任務,優等生可以完成第三層的任務。當然,如果有的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前面一層次的學習任務時,還可以讓學有余力地努力去完成下一層的學習任務。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循序漸進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習、善于學習的自主性學習品質。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要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創新教學策略,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品質發展的有效陣地,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品質可以更高、更快地發展起來。
(盛思佳,太倉市明德小學,21543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