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勇
【摘要】職業院校的教師應具備開創性的組織理論教學的能力,對不同培養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本文從教學、實踐、科研、創新四個方面入手,探討了職業院校的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師 ?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186-02
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面對市場和面對學生是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師作為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執行者,教學能力不僅體現在讓學生獲得某些具體技術知識,更應體現在培養學生從知識體系中汲取和提煉所需知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基本能力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上好每一堂課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本領,而備課是能否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因此,備課能力和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就構成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
1.備課能力。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備課對教師來講是對其講課內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對其結構進行安排和設計,形成課堂教學方案的過程。備課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要完成高質量的備課,應該具有以下基本能力:
(1)駕馭教材的能力。
(2)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3)確定教學方法的能力。
2.組織教學的能力。組織教學是將備課中確定的教學方案實施的過程,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其基本要求是:
(1)把握知識能力。首先,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既要適應學生的特點,使學生獲得規定的基本知識,又要從多方面達到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統一;其次,講授內容準確,不要把過時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舊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要把本學科領域先進的東西及時的傳授給學生。
(2)實施教學的能力。組織教學過程是將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具體實施的過程。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控制和應變能力。施教過程要以設計的教學方案為指導,靈活地組織,善于處理各種問題,控制好課堂氣氛;同時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課后總結能力。教師講完一堂課,效果如何單憑自己的判斷不一定正確,這就要求教師經常與學生交流,把學生當作朋友,通過學生反饋,了解自己的授課情況,以便找出不足之處,改進教學設計。
3.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建立在教師信息化實踐知識基礎之上的。職業教育的信息技術能力建構應該從基礎信息技術能力、通識信息技術能力、專門信息技術能力三個方面去制定標準,促使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遷移能力、信息化教學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學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信息化協作教學能力、促進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六大信息化能力。
二、實踐教學能力
從人才培養目標角度來看,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是職業院校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特征。實踐性教學在職業院校教育活動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決定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所在。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做好示范和指導,才能把這種能力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進而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
三、創新能力
所謂創新就是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創造知識。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重復過程,而是不斷推出新的勞動成果,增加新的內容的創新過程。教師自身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隨著社會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也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創新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把教學從因循的、模仿的、解釋的、記憶的模式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創造中去。要從“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拋棄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實行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自身的創新精神將會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影響,讓學生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四、科研能力
職業院校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研活動與教學過程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應處在科學發展的前沿。可見,教學與科研活動是相互促進的。參與科研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更能不斷地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使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只有及時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鍛煉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教學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的必備素養,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新世紀的人才需求對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僅僅具備傳統教學能力,已遠遠不能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育形勢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因此,職業教育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不斷更新觀念,豐富教學能力,與時俱進,以謀求職業教育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