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寧
【摘要】民族陶藝課程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是我院藝術設計系產品造型專業和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課程的開設,是基于廣西地理標志產品——坭興陶,并讓坭興陶與民族特色的圖案相結合。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廣西只有壯族織錦和欽州坭興陶被準列入。2008年12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批準坭興陶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因此,欽州坭興陶被認定為目前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之一 大力培養陶藝創作人才,是發展坭興陶產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掌握坭興陶制作工藝,并具有較高的創作能力,是本課程的主要目標。而在民族陶藝課程教學中,圖案基礎訓練是本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從事民族陶藝課程教學數年,將探討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圖案;民族陶藝課程;民族特色;形式美
一、圖案基礎訓練在民族陶藝課程中的前期導入
民族陶藝課程有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108課時。圖案基礎訓練在第一階段的教學過程,總共有54課時,導入課程為8課時。在導入課程內,主要分為圖案的起源與發展的了解,以及帶學生深入欽州坭興陶展廳、廣西美術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一)圖案的起源與發展
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對圖案文化與歷史內涵有了直觀認識,直觀的教學方式展示了歷史上各個時期圖案的風格與特點。從原始時期的稚拙與淳樸的裝飾圖案到秦漢時期的奔放與古拙的裝飾圖案,再到宋元時期的典雅與秀麗的裝飾圖案,以及清代的纖細與精密的裝飾圖案:陶器、青銅器、瓦當、瓷器、剪紙、織錦等作品,品種繁多、精美絕倫的各種裝飾圖案:形成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圖案形式。這一階段主要以直觀對比的方式來教學。課后讓學生搜集圖片和文字資料,匯總自己最喜歡的裝飾紋樣,并說出緣由。筆者運用學生自我闡述、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現場實地教學
廣西美術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欽州坭興陶展廳是非常好的現場教學場地。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還是以中國的民間圖案為教學重點。中國民間圖案長期根植于民間,來源于生活,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民間圖案的內涵,已經涵蓋和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美術范疇。因此,民間圖案因其特定的性質、形態、功能,所形成的品種、類別和規格都遠遠超出宮廷美術和人文美術的范疇,民間圖案也就相應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格局。廣西民族博物館中陳設的民間圖案極具廣西特色,刺繡、織錦、銅鼓等圖案的直觀性,讓學生對圖案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二、圖案的寫生和造型訓練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和基本要求是采用實地寫生、臨摹資料等方式搜集素材,并進行造型訓練。
(一)圖案寫生
在圖案的基礎訓練中,寫生是不可缺的手段。通過實地寫生,學生進一步熟悉生活,學會收集和積累設計素材。寫生的方法有線描寫生和色彩寫生兩種。線描寫生要求學生用單線的形式對造型進行塑造,要求學生造型嚴謹、結構明了、用筆肯定大膽,并注意畫面疏密變化。從最簡單的單個物體寫生到復雜的場景寫生,循序漸進地去學習。色彩寫生依據則自然光線和環境的變化展示美,可以運用淡彩寫生、復色寫生等技法來表現。
(二)造型訓練
造型訓練是重點和難點。學生往往在這一階段開始進入迷茫,在這一環節,筆者用了4課時進行示范和講解。下面以一個花卉圖案造型訓練為例。
1.特征分析
以牡丹為例,花瓣的形態有長、寬、圓、轉等各種變化,花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有側、正、俯、仰等多種姿態。傳統的牡丹圖案的花瓣大多在正側、俯仰之間進行變化,其中又以正仰面和正側面的花瓣為多。花頭由花梗、花蕊、花冠、花托、花萼組成,花冠有合瓣花冠和離瓣花冠兩種,因此花瓣的形態要根據花瓣的不同而呈現形態各異的姿態。所有的花頭有一根與花柄、花心相連的軸心線,這個是牡丹花的特征,也是所有花頭的基本規律,因為無論花頭怎樣變化,均離不開軸心線。
2.造型訓練
花卉造型訓練是一個主觀的表現過程。圖案變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寫實和寫意。寫實變化是根據寫生的花卉圖案進行本質的提煉,描繪出主觀對花卉造型最直觀的感受。寫意變化則是抓住形態本質特征,大膽地運用夸張、抽象的方法,依據寫生的花卉進行概括、提煉。以寫實為基礎,適當做歸納簡化和夸張手法的處理,對寫生素材的花卉中不完美的部分加以調整、補充,使對象的美和形式感更加明顯。追求形象鮮明及形式美感,追求高度的提煉和極度夸張的統一,以滿足藝術造型的理想化。
3.變化的表現手法
(1)變形法
根據花卉特征、設計的要求,進行裝飾變形,可以用簡單的點線面來歸納、統一,當然變形要符合整體,符合花卉的特征,變形有趣協調而又美感。
(2)省略夸張法
加強整體特征的表現就是省略。在不失自然形態特征的前提下去掉繁瑣的部分,抓住物象最美的、最主要的特征,通過概括、歸納、省略,使物象更純、更簡潔。夸張是強調、突出自然物象中最具經典性和鮮明特征的部分進行強化處理,使被表現的形象特征顯得更加鮮明、更加生動、更加典型、更有魅力。
(3)創意法
聯想、象征寓意、分解組合等創意表現手法在之前的素描課中已經得到了訓練,在這一表現手法上,學生很快就能上手。筆者加以引導追求視覺傳達的獨創性意念、構想,引導學生以獨特而清新的闡釋方式來表達,并以獨具匠心而新穎的形象畫面去感染觀者。
(4)添加法
為了使畫面更加豐富理想,添加法是必不可缺的。在提煉、概括、夸張的基礎上,設計者根據設計需要添加裝飾紋樣,以增加圖案聯想的色彩。在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大膽地把民間圖案和民族圖案加入。圖案的融入,不僅使原有的圖案更加豐富多樣,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顯著。
三、圖案構成要素及形式美法則
任何事物都有增加的內容和形式,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圖案創作,總是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如線條、色彩、節奏、比例、構圖等形式要素及其組合關系構成的形式美,使人們透過其形式認識其內容,獲得審美的感受。裝飾圖案的內容隨著時代和生活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但從形式上來講,圖案藝術注重形式美、外在美,強調形式的表現,在裝飾圖案的創作中,有一些關于形式法則的創作規律。有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平衡、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等。
在這一教學環節,筆者鼓勵和引導學生了解本土民間美術和民俗文化,體會傳統文化價值,進一步提升圖案教學的本土文化內涵。在作業方面要求學生運用圖案構成的形式美法則大膽地進行創意自由造型和設計訓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圖案在民族陶藝課程中的應用
為了與民族陶藝課程更好地銜接,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把圖案應用到民族陶藝課程中。運用指定器型,用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等圖案的組織構成形式進行裝飾。在這一環節,重視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構成要素的視覺特點和審美差異,為實際設計和應用培養審美意識。教師命題、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較牢固地掌握了本課程的知識。
總之,圖案基礎訓練是一門讓學生解決造型裝飾的技法問題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遵循藝術設計形式美的創造規律,為民族陶藝課程教學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