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華 張志剛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5)01-0071-03
職業教育要做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這一系列問題常常讓職教人反復思考,學術界與實踐界的觀點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讀了尹偉民先生蔚為大觀的專門闡釋現代職業素質教育的力作《職業教育素質教育論》(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版)頓然有撥開迷霧見廬山之感覺。
全書選題新穎,立意高遠。作者首先從問題剖析入手,基于職業教育旁觀者的立場審視現狀和問題,直擊我國當下職業教育的時弊。
一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倒逼”。當今世界競爭激烈,各國紛紛在增強自身綜合國力上下功夫,而增強自身綜合國力首要因素是經濟,經濟靠人才,支撐增強綜合國力的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素質。這對于讓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來說,其使命無疑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單單傳授給學生技能。作者放眼世界,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落點職業教育,讓讀者看到“職業教育系于國家生存發展”并非空穴來風、茶余飯后的笑談。西方不少發達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正是得益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德國人曾經說:中國人,你們只是學得好能拿到奧賽金獎,但是你們國家最終還是要買我們國家生產出來的產品,道理即于此。職業教育應培養人的綜合素質這一要著,對于起點低、起步遲的我國職業教育而言,不能不說是被遺忘的“法寶”。不是嗎?我國古代先有了四大發明,但其成果始終未被繼續有效開發利用,后來火藥、指南針等成果被西方人創新運用,造成堅船利炮——西方人掠奪世界特別是落后國家(包括中國)財富的有力武器。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古代國民素質不高的有力證據。今天,這一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更應為綜合國力提升擔當責任,培養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正如李克強總理2014年6月23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那樣,職業教育應大有作為,培養大批具有綜合素質的勞動者,使“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作者法眼,讓人嘆服。
二是應試教育的誤導。作者諳熟教育,透過我國傳統教育審視職業教育的不足。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應試教育大受青睞,動輒就考試,這是應試教育不二手段。因此,各類學校無論是平時還是期中期末,往往以一張試卷確定學生成績,不管學生平時學得怎樣,其他方面如何,只以一張試卷決定成敗。在傳統觀念中,只有考出好成績才是理想的教育成果。殊不知,應試教育誤導人片面發展,讓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死讀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扼殺了很多人的主觀能動性,挫傷了不少青少年的自尊心。經常有中小學生因為作業沒完成、教師處罰受不了而自殺的事件就是有力證據。當下我國的職業教育亦未脫此窠臼,應試教育于此大有用武之處,因為職業院校的教師也是應試教育的忠實傳遞者。他們對于學業考試(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等)輕車熟路,用應試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待學生游刃有余。實際情況又如何呢?學生在學校考過的東西到社會上用處不大,因為當下知識更新頻繁,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作者談此如數家珍,因此高舉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大旗。這足見其對職業教育使命的透徹認識。
三是職業教育實踐中的盲目性。職業教育在我國得到大規模發展、被國家頂層制度設計所重視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相對于西方職業教育來說,可謂是姍姍來遲。正因為如此,職業教育到底應培養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這些問題頗有異議。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種類型,就應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有了知識才能在社會上施展才華。于是,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等讓學生頭昏腦漲。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既然是把學生導向工作體系的教育,那就要讓學生學好專業技術,好到社會上派上用場。于是,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都是學生學習技術的時空,學生畢業進了工廠也就成了機器人(殊不知有技術對于學生而言只是綜合素質的冰山一角)。還有的只關注優生、不理睬學困生,早已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拋擲腦后……作者列舉職業教育的種種怪現象、澄清各種不妥言論,正說明職業教育應是素質教育,并非各執一端的學科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精英教育等。這也足見作者對職業教育實踐考察的透徹。
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作為初中后教育的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仍然屬于基礎教育的階段,無疑應該堅持中職生奠基性的素質養成教育。素質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題。相對于西方職業教育來說,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尚處于較低水平。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漸有自己的學術陣地。不少學者的成果視角新、觀點新,從而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良性發展。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和微觀上審視我國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著意我國職業教育所為,涉獵主要問題,指點迷津,囊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各門學科知識,最終立意,可謂深刻,給力。近年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等文件相繼頒發,對素質教育都作了重點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也作出了重要批示。他在2014年6月23日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這充分說明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作者在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經驗,把握我國職業教育時代脈搏的基礎上準確立意,對于盤活我國職業素質教育資源,用好有限資源,發揮職業素質教育的正能量具有現實意義。作者的觀點正是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的要義所在。
全書不僅學術立場和觀點鮮明,論證也十分充分而有力。作者在占有大量前沿成果的基礎上,擺事實、講道理,點面結合,縱橫開闔,談古論今,比較中西,論證有力。作者從主體發展論、人本主義教育論、素質模型理論特別是“冰山模型”理論,我國古代孔子與墨子的人才培養理論、西方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國際上有影響的教育理論中析出論點,有理有據。作者又瞄準我國職業教育由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的節點,深入考察我國教育實踐,從教育本身、企業需求,特別是從全國各地選取了一些典型案例驗證自己的觀點,有證有力。作者在理論與實踐面前,斟酌職業教育要義,本身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也是促進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漸進過程,符合事物發生、發展到漸近成熟的規律。研究本身也是客觀的,是具有理論與實踐引領作用的,是能使職業教育永遠在路上的,給力的。如前文所述,作者基于實踐指出了當下我國職業教育中或只注重灌輸學生專業知識,或只偏重培養學生技能,或只傾向于其中的精英塑造等種種不足,然后點出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使命,會讓職教人頭腦清晰:素質教育才是職業教育的主題。
全書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所涉及的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多層面宏大敘事,但整體架構合理而有序,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一是邏輯性強。作者把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體系構建、實施路徑等內容用“素質教育”這根紅線一串到底,使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結構清晰,有血有肉。對于每一章節的結構布局,作者也頗用心,往往按或從理論到實踐、或由淺入深、或由過去到現在與將來、或由學校到企業等順序,有條不紊。每章伊始又安排了本章內容概述,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每節內容安排也是條分縷析。二是內容豐厚。作者圍繞職業教育素質教育這一中心,既有從內容到體系構建、實施路徑的宏觀架構,又有課程教學、企業實踐、素質拓展的微觀操作;既有素質教育的對象——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有素質教育的主導者——教師隊伍的打造;既有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有序梳理,又有教育主體——職業院校的實踐呈現;既有國外職業教育先進經驗的借鑒,又有國內職業教育不足之處的審視……古今中外教育家(如孔子、墨子、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周濟、柳斌、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卡連柯、梅騰斯等等)的教育理論、學說有力地支撐了作者的觀點,更有當下眾多專家學者的成果為作者的著書立說貢獻了力量。這讓作者立于巨人之肩,登高望遠。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盡入作者胸懷,人文教育、科學技術教育盡呈作者筆端,東西方教育盡收作者眼簾,足見作者教育理論功底之深厚,教育實踐經驗之豐富。如此可以結論,著作非泛泛而談、空洞之物,而是立體的豐滿的具有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可讀之作,因為它是職業教育過去的回顧、現在的掃描、將來的展望。
一部優秀教育理論著作的價值與意義就在于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和引領。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成就其觀點,說明其理論既是對前人理論成果的繼承,又是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發展創新。其理論觀點有雄厚的理論根據,本身具有理論引領作用。此其一。只有理論引領指導實踐,才能進一步凸顯其價值。對于當下的職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一著就是將理論成果轉化為教育生產力。這就要求專家學者給出理論成果的具體內容、實施路徑、所需條件等等,以便實施。作者就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在著作中拋出自己的觀點后,給出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體系構建、實施路徑、核心素質培養等具體可操作之物,讓職業院校及一線教師在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會一頭霧水,有方向,有路子,有抓手,不再徘徊,不再盲目,最后痛下決心: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就應該這樣做。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教師首先應具備高素質。于是,作者接著談到了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因為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堅強后盾。沒有愛崗敬業、熱愛學生、一絲不茍、率先垂范的有知識、有能力的教師,培養高素質人才就是一句空話。當下的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職教人缺乏理念、認識不足、行動盲目,這是在所難免的。作者為了給職教人以捷徑,枚舉了部分發達國家及我國香港與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經驗,這樣能給人以啟迪。接下來又概述了國內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模式、誤區與矯正等相關內容,呈現了北京、天津、江蘇等地的案例。這為職業院校及一線教師提供了真正的可以觸摸到的“職業教育素質教育”。作者還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詳細列出了學生應具備的各種能力,特別是團隊合作能力、遷移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都是當下社會人所必需的。一些學校的創業教育風生水起,正驗證了作者理論觀點的前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者在著作中也談到了當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需要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本身也包含有職業教育的本意在內。如此,作者理論的實踐引領作用力透紙背。此其二。
作者具有幾十年的基礎教育工作實踐與研究經驗,近幾年又從事職業教育工作,促使自己更加系統地向職業教育界專家、學者、教師學習。見仁見智的理論學習,方方面面的實踐總結,讓作者又傾心于職業教育研究,并把自己的成果呈現給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可敬的素質,一種奉獻的精神。當然,亦希望如作者心愿,通過著作載體與職教同仁共同交流探討,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持續發展,引領我國職業教育在經過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的轉折時期、在現有教育條件比普通教育更艱難的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更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和勞動者的時期看準方向、找對路徑、明確舉措,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責任編輯:曹鴻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