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課文作為一種新興的教材形式,借鑒了傳統識字教材呈現形式和古典詩詞藝術手法,是蘇教版教材編寫的鮮明特色之一。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一、二年級上下四冊教材中,均有1-2個單元的詞串“識字”課文,如二上的《識字2》:
碧水 ?秀峰 ?倒影
對歌 ?榕樹 ?壯鄉
象鼻 ?駱駝 ?筆架
竹筏 ?鸕鶿 ?畫廊
從形式上看,這是幾組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排列整齊的詞語;從內容上看,詞語之間互相關聯,自成一番意蘊;連起來讀,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所以,這種詞串“識字”課文利于學生識字和認識事物,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歡。
但是,筆者在研究一線老師教學這些課文時,卻發現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沒有真正地領悟編者的意圖,缺乏對這種教材特有的理解與把握,有的上成了寫字課,有的上成了閱讀課,還有的上成了口語交際課……
如何創新開展詞串“識字”課文的教學,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呢?為此,筆者進行了“在‘識字課文教學中進行有效拓展”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對當下“識字”課教學中拓展現象的觀察與分析
2011版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從“語用”的視角綜觀當下的“識字”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兩個誤區:
1.窄化課文意蘊,無視拓展。“識字”課文,從呈現的形式上看,簡簡單單——只是幾組詞串。教材編寫《說明》中明確指出其“主要承擔著集中識字、寫字的教學重任”,所以在當下很多“識字”課教學中,老師們就字講字,就詞學詞,沒有充分挖掘“識字”課文背后蘊藏著的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使“識字”課的教學陷入一種單調乏味的境地。
2.泛化課文內容,過度拓展。主要體現在老師教學目標意識不明晰,大量“借題發揮”的拓展材料堆砌課堂,沖淡了語文課堂的教學主要目標,使語文課堂的領地被大量的“非語文”的元素侵占,語文學習陷入“外熱內冷”的尷尬境地。
語文教學中諸如上述“非此即彼”的走極端現象并不少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幾個“缺位”:第一,對教材解讀的缺位。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材的編排目的、內在秩序、相關內容等解讀不深入,不透徹,淺嘗輒止,導致對教材的認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前備課和淺備課層次。第二,對兒童理解的缺位。主要表現在:教師弱化、淡化“兒童”主體地位,以自己的感悟代替兒童的理解,以自己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無視兒童的內在發展和情感發展需要。第三,對拓展權衡的缺位。主要表現在:教師“懶”于發掘“識字”課文背后的教學資源,“可有可無”的課程開發意識左右著其教學行為——教師“懶”于甄選拓展材料質量的優劣、數量的多少和時機的先后,“多多益善”的課程拓展意識誤導其教學行為。
二、有效拓展:“識字”課教學的當為之“為”
“識字”課文,和其它篇目的教材一樣,有明確的主題和編排的目的,承擔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要務。教學時,教師應努力走進文本,走進兒童,走進編者,巧用拓展,讓“識字”課教學在順利完成其“集中識字寫字”的首要任務外,更能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維度全方位華麗綻放。
1.立足教學目標,拓展當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而為
2011版語文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小學語文的“小”,強調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年段特征、年齡特點,教學要富于童趣,講究方法,給學生的人生打好學語文的基礎,給他們的發展鋪路。[1]
“識字”課文教學不只是讀讀、背背、寫寫,還要開啟兒童認識事物的窗口,發掘智慧的源泉,使兒童在動口讀、動眼看、動腦想、動手寫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引發聯想,激活思維,從而了解識字的規律,掌握識字的方法,培養識字的興趣,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學會舉一反三的本領。
如蘇教版二下《識字5》中的生字“巡”在課文中出現了兩次:巡邏、巡航,且與“尋”是同音字,根據往年的教學經驗,我知道不少學生正確識記和運用比較困難。教學時,我拓展了“巡”的字理知識:“巡”,會意字。“巛”同“川”,表示河川環流;“辶”表示來回行走的意思。所以,“巡”就是來回查看的意思,如巡邏、巡航;引申為走遍的意思,如“酒過三巡”。帶有“巛”部的字很少,還有“巢、邕、甾”等。這樣的拓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了生字“巡”,還順勢認識了幾個好多大人都不認識的“冷”字,大大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效開啟了他們學習漢字的心智與情趣。
2.樹立兒童視野,拓展當為發展身心和諧的兒童而為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馬克思·范梅南說:“教育學實際上就是一門成人與兒童如何相處的學問。”兒童是成長發展中的人,他們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們的這種成長發展具有一種可能性。“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當教育順應了兒童的天性,尊重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自然就會產生春風化雨般的力量,就會在潤物無聲中將兒童成長發展的這種可能性轉變成一種現實性,就會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生長,自然而然地成為他自己。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兒童為本。教學內容要切合兒童的實際需要,基于學生現年段、現階段、此時此地此景此境的學情需要。
蘇教版二下《識字3》有四組詞串,主要呈現了兩組形近偏旁的詞語。第一組是樹木的名稱及其制品,生字都帶有“木”字旁;第二組是農作物的名稱及其總稱,生字都帶有“禾”字旁;第三組是三種竹制品,生字都帶有竹字頭;第四組是三種草本植物,都帶有草字頭。教學時,我充分結合本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和學生的親身經歷,精選了“楊柳、秧苗、稻谷、竹籃、籮筐、蘭花”這幾個詞語進行了相關拓展。
(1)選擇“楊柳”,加深對已知的了解。楊柳是我們這個地方常見的樹種,無論城市、鄉村的路旁或者公園,隨處可見。楊樹高大而挺拔,像個“偉丈夫”,柳樹婀娜多姿。教學時,播放一組楊柳的圖片,教師相機補充介紹泗陽還是著名的“楊樹之鄉”,并配樂朗誦了茅盾《白楊禮贊》中的一小段文字:“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這樣,就增進了學生對“楊柳”的認知,在學生的心底建立了“楊柳——家鄉——向上”的物我聯系。
(2)選擇“秧苗”,搭建事物間的聯系。城區的孩子很少了解“秧苗——稻谷——大米”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出示秧苗的圖片,接著出示其生長過程的圖片。最后,呈現一張“秋天的田野”圖片,那金色的稻田贏得了學生“哇哇”的驚嘆。我相機解說:“這金色的稻谷,這飽滿的稻穗就是當初的小秧苗啊!這些稻谷被送到加工廠,就變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學生聽完,都恍然大悟,欣喜不已。
(3)比較“竹籃”和“籮筐”,拓寬生活領域。“竹籃”和“籮筐”都是用來盛放東西的器具。但是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很少用到。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努力找出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它們外形不同:竹籃,上面有個提把兒;籮筐,沒有提把兒,兩側有“耳朵”。這樣的發現讓學生感覺學習特別有趣,很有成就感。我接著問:“猜猜看,籮筐的“耳朵”是干嘛的呢?想一想,竹籃和籮筐,哪一樣裝東西更多呢?”再出示二上《水鄉歌》的詩句:“水鄉什么多?歌多。千首曲,萬首歌,裝滿一籮又一籮,唱咱水鄉新生活”,全班誦讀。
3.深入解讀文本,拓展當培養學生對母語的情感而為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夏家發老師指出:“中國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是國家的通用語文,我們有責任教好它。要讓孩子們尊重、親近、喜歡、并有信心學好語文。語文教學寧可暫時犧牲一點效率,也要確保孩子們尊重、親近、喜歡,并有信心學好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始終要把情感、興趣、信心和習慣養成放在首位,什么時候都不能動搖。[2]”語文教師要以多種身份(讀者、編者、作者、學者等)多角度審視文本。要專心于文字本身,靜心虔誠地與文本素顏相對,用心讀出自己的獨特理解。
“識字”課中蘊藏著大量可挖掘、可操作的培養民族情感的因素,如二下的《識字1》,介紹了我國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民情。誦讀這些詞串,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我國民風民俗,又能積累詞匯,感受祖國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
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真切感受和培養的形而上的存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思想道德教育還是情感教育,并不需要挑在舌尖上,而要像春風化雨一般,講究潤物無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3]”
二下《識字8》的四組詞串,編排很講究,富有傳統的中華文化氣息:第一、二組的6個詞語都是鳥的名稱,但是第一組的鳥都帶有“鳥”,第二組的鳥帶有“隹”,編者通過這樣的編排是告訴學生:我們祖國的文字很是奇妙,同一種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偏旁表示。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教師將拓展的材料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如在課的開始環節就出示了幾個古文字的演變過程,接著出示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教師帶著學生慢慢地讀一讀,再深情地告訴學生,這個古老的國家就是——中國。此時,老師就在學生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熱愛漢字、熱愛祖國的種子。
在學生借助圖片認識了6種鳥的外形及名稱的基礎上,教師又拓展了相關的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習的情感。如關于“烏鴉”,教師就讓學生試著說說烏鴉反哺的故事;學到“杜鵑”,教師補充了關于杜鵑鳥的傳說,杜鵑的別名(子規、布谷、杜宇),出示了一組有關杜鵑鳥的古詩詞讀一讀,如: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翁卷《鄉村四月》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王令《送春》
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柳永《安公子》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難》
此時,教師不要質疑他們是否能真正理解,是否能長時記憶,筆者認為:有時候,小學生學習語文就要追求“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不是輕描淡寫地掠過,而是追求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啟蒙。
4.精心設計活動,拓展當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為
潘新和教授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睿智,喚醒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2011版課標也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識字”課文的編選均有一定的主題,凝聚著編者的智慧與心血,如二下“識字1”的四組詞串介紹了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這四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民情。為了讓學生積累和運用這些詞語,不斷建構自己的內部言語結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題:
正月初一,是我國的( ? ),家家戶戶要吃( ? ),大家互相( ? )。( ? )那天,我們要給逝去的親人和先烈們( ?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 ?),大家吃( ? ),賽( ? )。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 ? ),這一天的晚上,家家( ? )賞月,品嘗( ? ),以寄托合家幸福安康的愿望。
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文本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并最終積淀為價值觀和人生觀。“識字”課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本形式,老師們要端正對它的認識,努力開掘蘊藏其間的“拓展”元素,探尋最佳路徑,讓“識字”課教學更好地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淀價值觀和人生觀服務。
參考文獻:
[1]楊再隋.小學語文教材的課程理念與編寫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4).
[2]夏家發.語文課的嬗型[J].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5).
[3]宋運來.閱讀教學的困惑與閱讀功能的拓展[J].語文教學通訊,2015(5).
(陳玲,宿遷市實驗小學,2238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