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見
迫不得已的“不清零”
其實,自從3G時代以來,圍繞著流量清零的問題就爆發過幾次輿論戰,而在4G商用日益普及的今年,這一問題更是甚囂塵上,甚至還驚動了消費者協會與通信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坦白地說,流量不清零已經成為消費者挑戰運營商霸權的一個重要武器,由于相關部門的積極介入,在這種情況下運營商改變政策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
眾所周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開始通過《微信》等社交APP聯系的頻次已經遠超過打電話和發短信,這也導致近年來運營商在語音和短信等業務方面的收入已經受到了巨大影響。現在又增加一個“流量不清零”的政策,那其在數據業務方面的收入又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從正常的商業邏輯來看,在流量可以永遠累加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用戶將選擇運營商提供的最大尺度的流量套餐包,因為這種套餐包是單價最低的。而累加到一定程度,他們又會放棄流量包而選擇按標準資費計算,因為其存儲的流量已經夠用,無需在高價購買最大尺度套餐。
換句話說,在整個使用過程中,流量包的單價始終保持最便宜的狀態,這對運營商而言,將會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因此,我們看到了現行政策只是單月的流量不清零,后續說不定還有新的應對之策出臺。不得不說,運營商的“雞賊”,讓此次的流量不清零少了幾分誠意。要知道,用戶期待流量不清零的本質,還是因為現行流量資費太過于昂貴。
運營商突圍的正確方式
且不說以后的政策變化,就是在眼下,“流量不清零”的政策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據央廣網報道,在微博中搜索“流量不清零”關鍵字發現,有不少消費者吐槽的10月以來流量用的速度過快,以前月底還有流量,現在到月中流量就已經用完。雖然中國移動和聯通已經辟謠,但這種吐槽的大規模出現,其所折射出來的則是用戶流量不夠用的尷尬現實。
事實上,流量資費的降低是一個APP開發者、互聯網服務運營商和用戶等廣大群體所翹首以盼的消息。超高的流量資費,已經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向更“重”的方向上發展的一大阻力。其實如果反過來想,運營商本該是這場移動互聯網革命當中的重要獲益者。對于他們而言,非但不是要用資費來限制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反而更應該大力推動用戶消費流量。培養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服務的意愿,然后通過規模優勢賺取利潤。
不過,問題也沒有這簡單。通過鼓勵用戶消費流量,再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中通過規模優勢獲取足夠的利潤,的確是個好主意。只是在現階段,中國的4G網絡還并未真正建設完成,還不到真正該完全開閘放水的時間節點。對于運營商而言,需要控制好這個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