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起,全國法院正式全面啟動立案登記制改革——旨在保障當事人可以更有效行使訴訟權利,通俗的解釋就是“有案必立”。自此,北京立案庭庭長姜啟波只要推開辦公室的窗戶,就會聽見外面的喧嚷。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而近期更加密集。他說,實施立案登記制度后,在沈陽皇姑區法院現場的一位律師表示,“實行立案登記制是人民法院有史以來最徹底、最有效的改革”。
據報道,在司法系統中,立案被認為是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首要環節,沒有立案,就沒有審判。全國各級法院普遍設有立案大廳,“依法、及時受理各類案件。”姜啟波說,相當多的法院還大力推行網上立案、預約立案、上門立案及遠程立案等多種形式。
據了解,過去之所以沒能實施立案登記制,緣于很多案件“難以審理、難以執行、難以保護當事人的權益”。還有一些事情,以往認為由黨委和政府協調比較好,也沒有進入立案程序。這類現象在2014年被高層以政策決議的形式關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4月13日,最高法審判委員會1647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這兩份文件都已于5月1日起實施。從高層文件出臺到全面正式實施立案登記制,只有一個月時間。這是以往絕少見到的現象。(《今晚報》 20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