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究竟發展到什么地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決心。中國若沒有實質動作,美國會得寸進尺;中國如果強硬,美國則不敢有大動作。美國沒必要軍事上直接挑釁中國,如果美國打響第一槍,無疑將是其重大的軍事戰略失誤,它將失去在亞太地區的道德制高點。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似乎不滿足于發表議論或出聲指責這種“撓癢癢”的方式,而是選擇通過更直接更實際的方法來介入南海爭端。
在國務卿克里5月16日訪華之前,美方釋放了一連串對華強硬的信號,甚至通過媒體放風稱:有可能向正在擴建的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范圍內派出軍艦和軍機。主管東亞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當天還慫恿其他國家仿效美國,一起給中國難堪。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5月22日用“十分不負責”、“十分危險”奉勸美方不要冒險,南海上空濃濃的火藥味引發全球的擔憂。
明目張膽和中國“叫板”
回顧過去幾個月,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已經逐步從幕后走上前臺。從去年11月開始,美國主導了新一輪針對南海問題的惡意炒作。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等頻頻在媒體發聲,指責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是為了軍事目的,進而質疑中國和平發展理念和外交走向。今年3月,美國軍方高級官員公然慫恿日本將空中巡邏范圍擴至南海,鼓勵日本向菲律賓等國提供裝備、訓練和作戰上的幫助;還建議東盟國家聯合建立海上力量在南海巡航,并承諾第七艦隊將為此提供支持。
在相關國家尚未對美國“倡議”作出明確回應的情況下,美國就已迫不及待跳到前臺,千方百計地想把南海問題鬧大,明目張膽地向中國示威和“叫板”。為此,美國一些政客和反華勢力再次祭起過去慣用的兩個招數。
第一招是揮舞“大棒”,軍事上施壓。美國動輒批評別的國家“秀肌肉”、“以武力相威脅”,但自己在這方面卻毫不含糊。美國動用瀕海戰斗艦在南海進行“巡航”,派出P-8A“海神”反潛偵察機飛越中國在南沙的島礁。美國軍方發言人揚言,美國還可能有“下一步”動作。這分明是在耍威風、搞訛詐。
第二招是動用“大喇叭”,輿論上壓制。美國利用控制國際輿論的優勢,無理指責中國主權范圍內的正當行動,強行給中國貼上“破壞地區和平”的標簽。美國某些官員抓住一切機會,高頻率抹黑中國。在此次拜登演講前不久,美國助理國務卿在接受采訪時煞有介事地使用“風水”一詞,指責中國行動破壞了東南亞的“風水”;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雅加達出席會議時,特意批評中國在南海的活動。上述言論都被西方媒體關注并詳細報道。其目的顯而易見:美國要給中國定罪,以此占據道義制高點,進而名正言順地對中國進行“懲罰”,同時拉攏更多國家共同對付中國。
美國輿論還不假思索地將沖突根源歸咎于中國。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副局長莫雷爾5月21日稱,中國海軍這次對美國軍機發出警告,顯示中美兩國爆發戰爭的風險“絕對”存在,盡管這不符合兩國的利益。莫雷爾稱,中國若繼續此趨勢,中美就有開戰可能。“中國是崛起國,我們是守成國。他們想要更多影響力,我們愿意挪動一點嗎?他們會主動進擊嗎?”同一天,美國副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度尼西亞表示,中國在爭議的南海島礁四周填海造陸,破壞了自由與穩定,從而可能激起緊張情勢,甚至可能造成沖突。
為何此時展現強硬姿態
針對美國這一系列動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郭憲綱分析指出,東南亞國家組成聯合艦隊在南海巡航的可能性非常低。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和中國保持著密切、友好關系,并不愿意與中國對抗,真正跟在美國屁股后面跑的只有菲律賓。特別是在中國力推“一帶一路”戰略后,東南亞國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在南海問題上給中國“添亂”是非常不明智的。即使是越南,其領導人也在不久前訪華,表達了希望改善、提升中越關系的態度和立場。
對于日本是否會派戰機到南海巡航,郭憲綱認為,日本是南海域外國家,如果日本派戰機巡航南海,則會被視為對中國的公然挑釁,中國肯定會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反制。日本還想借助與中國的貿易重振經濟,所以安倍也不太可能在南海問題上如此赤裸裸地與中國對著干。
那么美國為什么近段時間在南海展現強硬姿態呢?對此,郭憲綱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美國大選雖然是在明年舉行,但選戰實際上已經拉開了帷幕。比如在南海問題上多次向中國發難的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就已經公開宣布參選。在這個時候,美國兩黨為了拉選票,都會在對華態度上表現得比較強硬,以避免被競爭對手批評為“對華軟弱”。
二、美國正加速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面對不斷崛起的中國,“憂心忡忡”的美國會搞一些小動作來試探中國的底線。
三、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且進展迅速,“觸動”了美國的神經。這些島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擔心中國在南海的管控能力會隨之大幅增強,所以希望通過展現“肌肉”讓中國放緩“填海造島”的步伐。
四、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并力推“一帶一路”戰略,東南亞國家都是受益方,都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美國擔心,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還會持續上升,進而影響到美國的利益。
害人者終將害己
南海問題持續升溫,也使得中美兩國是否“開戰”的話題引發討論。“美國與中國因島嶼問題而引發的戰爭風險在增加”。英國《泰晤士報》5月22日以此為題的報道代表了不少國際媒體對中美摩擦走向的看法。韓國MBC電視臺稱,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展開針尖對麥芒的拉鋸戰,甚至有可能走向軍事沖突局面。俄羅斯《觀點報》稱,中國軍艦對美國飛機在南海發出警告及美官員對中國發表挑釁性好戰言論,讓中美兩個大國到了武裝沖突的邊緣。但發生軍事沖突對雙方來說都將引發災難性后果。另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5月22日報道,抵近中國擴建島礁的美國“全球鷹”無人機曾遭中國電子干擾。
“對中美對抗的恐懼急劇上升。”德國《經濟周刊》5月22日表示,如果中美發生沖突,意味著國際貿易將受到嚴重阻礙。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歐美許多企業在這里設企業,很難相信沖突真的發生。美國戰爭學院教授金萊爾5月21日在其新書《相向而行——如何緩和美中之間日漸顯現的競爭關系》發布會上表示,美中關系在方方面面都正處于螺旋上升的階段,這非常的危險。金萊爾建議,美中“各讓一半,折中妥協”,以“合作共事螺旋”來替代目前的“矛盾升級螺旋”,緩解兩國之間的競爭關系。
對此,郭憲綱表示,“中美關系的主基調還是合作。作為世界前兩號經濟強國,中美經貿關系非常緊密。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在伊核問題、朝核問題、烏克蘭問題,以及氣候、能源、糧食、反恐等全球性問題上,美國都需要和中國展開合作。所以,中美在南海爆發沖突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慶四也表示,中美正式開戰可能性不大,擦槍走火倒是時刻都有可能。中國需要用80%至90%的精力應對南海問題,美國只需10%至20%,因此南海問題究竟發展到什么地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決心。中國若沒有實質動作,美國會得寸進尺;中國如果強硬,美國則不敢有大動作。受訪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美國沒必要軍事上直接挑釁中國,如果美國打響第一槍,無疑將是其重大的軍事戰略失誤,它將失去在亞太地區的道德制高點。
同時,中國專家指出,美國不可能通過恐嚇迫使中國拿主權做交易。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中國在南海主權權益問題上立場堅定。另外,美國可以左右輿論卻不能改變時代潮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不可阻擋的潮流,從上述外媒報道可以看出,地區國家大多不愿意看到南海局勢緊張升溫。事實上,美國一再攪局南海,已經引起一些國家的質疑和擔憂。
中國有句老話“害人者終將害己”。美國應認識到,中美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兩傷。在中美關系今年的日程中,交流和合作是重要內容,美國不能讓負面因素過分發酵,干擾了兩國關系大局。美國還應認識到,執意攪亂南海,不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不利于世界發展與繁榮,最終也將貽害美國自己,正所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環球時報》2015.5.23、《人民日報》20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