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怡
【摘要】“鄭衛之音”是中國音樂史上十分重要的音樂現象,自《倫語·陽貨》中提及起始,一直是文人學者們爭訟不已的焦點。本文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關注,著重對近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對“鄭衛之音”問題的研究成果以三個突出的問題為切入點予以綜述,以期能使我們對近十年來學術界對于“鄭衛之音”這一命題的研究成果有一個階段性的認識。
【關鍵詞】“鄭衛之音”;鄭聲;鄭風
前言
“鄭衛之音”是中國音樂史上十分重要的音樂現象,一直以來更是文人學者們爭訟不已的焦點??v觀過去,已有學者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爭議性的命題的研究成果做出了系統的整理與評述。近看十年來,這一歷史久遠的課題更加吸引了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各家之觀如雨后春筍般齊齊涌現。本文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關注,著重對近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對“鄭衛之音”問題的研究成果以三個突出的問題為切入點予以綜述。通過比較不同時期涌現出的對該問題研究成果的差異性,將歷史年輪的距離拉長再加以回溯,希望能將這一古老課題在如今以更加清晰的面貌得以展現。
一、近年研究成果之探析
(一)鄭聲與鄭風的關系問題
1.“鄭聲”與“鄭風”意義一致
“鄭聲”與“鄭風”意義一致其理由有四:其一:“鄭聲”與“鄭風”都受到了鄭俗的影響。二是宋代朱熹稱:“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不翅七之五?!薄耙肌敝妿в匈H義,在這里很明顯朱熹把“鄭聲”與“鄭風”看做一致。其三:從地域方面來論述,一些研究者們認為“鄭風”是春秋初鄭國東遷之后才有的風歌,所以鄭風即鄭聲。其四:一些學者即從“聲”見解上來進行論述,如錢鐘書引用了“詩言志,歌言永,聲依永”表示“聲”乃是人歌唱的聲音,凡稱為“聲”必與“詩”相關。
2.“鄭風”是“鄭詩”的音樂形式
何紅梅在她的文章中認為《詩經》風,雅,頌詩從是音樂的角度來劃分的?!帮L”本是樂曲的通名。詩聲一體,理應配合。她從詩聲一體的角度認為“鄭風”是“鄭詩”的音樂形式。
3.“鄭聲”是一種新聲,與“鄭風”無關
“鄭聲”是一種新聲,與“鄭風”無關,這是目前絕大多數專家學者所認為的觀點。其理由總結如下。其一:孔子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比绻班嵚暋笔恰班嶏L”那么孔子在整理《詩》時并未觸動到“鄭風”因此這是與孔子“惡鄭聲”的說法相矛盾的??芍^“鄭聲”非“鄭風”。其二:如果“鄭聲”是“鄭風”的音樂形式,那么樂淫而詩不淫的觀點是違背“詩樂一體”原則的。其三:鄭聲在音階上超過了五聲音階的范疇,節奏繁復,內容多表達民間百姓生活,亦有對統治階級的諷刺。種種藝術特征或是形式上都突破了禮制的束縛,表達了人民的生活面貌。而統治者的污蔑從反面說明了它是奴隸制度衰亡時期興起的新興民間音樂。
(二)“鄭聲淫”的“淫”字何解?
1.“淫”乃“淫蕩”“淫奔”之意
荀子“姚志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這是認為鄭聲除“淫邪”外還有“淫蕩”的一面。朱熹“鄭衛之樂皆為淫聲。然以詩考之,衛詩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詩才四之一,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巳不翅七之五…”。其二:“遺音”論。鄭、衛兩國原是商朝遺民聚居地,即鄭衛之音為殷商的遺音。而我們知道商朝后期奴隸主貴族生活奢侈腐朽,靡靡之音。從這一個方面來看,也有人提出來“淫”乃“淫亂”淫色“之意。
2.“淫”聲,聲之過也
“淫”聲,聲之過也,這一觀點的表達主要是指的它的藝術特征。(節奏、表演形式、音階、表達感情激昂)“鄭聲”在那個時期具有的此番諸多新穎的特點,不是音樂本聲不好聽,而是“務以相過,不合度量”,超過了當時雅樂“中正平和”的規范。這才是孔子說“淫”的本意,而非后人給定義的“淫色”“淫奔”之說,這實是對孔子本意的誤解。
(三)爭論的焦點三:孔子“放鄭聲”的評價
1.孔子反對一切民間音樂
由于歷史文獻中孔子有關“鄭聲”的論述,加上后人逐漸將孔子所說的“鄭聲”作為一切非官方的民間音樂的代名詞。于是乎認為孔子是反對一切民間音樂。從這一點來看,有不少學者認為孔子忽略了音樂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獨立性。其觀點在“放鄭聲”的問題上是不具有進步性的。
2.孔子并非反對一切民間音樂,“放鄭聲”是站在“為邦”立場上
其一:“鄭聲”具有新穎的藝術特征,不符合孔子推崇的“中正平和”的規范。但是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深得諸侯國國君的喜愛。如:魏文侯。其二:孔子提出“放鄭聲”主要是站在封建社會統治的立場上,規勸統治者不要沉迷聲色,荒廢國事。其三:“鄭衛之音”這一命題是自孔子提及開始才產生的,那么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以前也應該是存在的,為什么孔子禮崩樂壞之前沒有提及“放鄭聲”,原因是因為之前雅樂并未衰弱,“鄭聲”對雅樂和國家正統構不成威脅,影響力也不大。而到了春秋時期西周制度面臨崩潰,民間音樂興起,從而對國家的統治構成了威脅,孔子繼而言“放鄭聲”,這也是站在了“為邦”的立場上。
二、“鄭衛之音”這一問題探討研究的時代差異
通過對“鄭衛之音”這一命題的研究發現,從春秋時期提出后,對于“鄭衛之音”儒人學者大多聲色俱厲,口誅筆伐。雖有褒者,卻謂之少數。但我們評析近幾十年來成果來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李方元、蔡仲德、袁征、修海林。近幾年的陳宗花、何紅梅、彭勇等在文章中不約而同地看到了“鄭衛之音”的進步意義,并且都在他們的文章當中以不同的角度的觀點體現出來。究其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認為時代和階級等各方面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在每個時代巨大的社會背景的差異下,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思維方式都與他們所對應的階級為導向與我們今人不盡相同,所以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丈量過去。正是因為今天大多數的研究學者們不管是以那種角度來討論“鄭衛之音”的問題,他們都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對于這一問題所提出的觀點也越來越公正與客觀。
結語
近十年來,對于“鄭衛之音”這一問題探討的文章繁多,在這里將這些文章的觀點以三個突出問題為線索進行了分別的歸納與整理并加上一些自己的觀點,雖然不能將這些所爭論的問題給出一個確切的定論;但希望通過這三大問題的展現,能使我們對近十年來學術界對于“鄭衛之音”的研究成果有一個階段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宗花. 《鄭衛之音問題研究綜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
[2]何紅梅.“鄭聲淫”意義闡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3]邱銘熙. 《論孔子談“鄭聲”的內涵——由戴震與錢鐘書的見解切入》. 華中人文論叢,2014,(06)
[4]周正軍. 《孔子反對“鄭衛之音”新論》[J].藝海,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