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
【摘要】管建華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研究,而《音樂人類學導引》作為對梅里亞姆《音樂人類學》的一種解讀,不僅為我們引進了嶄新的潮流思想,也成就了他作為此學科的集大成者。本書從歷史研究、文化研究到應用研究三個層面上,以其先進的理念、不斷向海外拓展的開闊視野引領著我們不斷更新老舊觀念、打破傳統音樂教育的單一狹隘視角,對音樂人類學這門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音樂人類學;跨文化;觀念;音樂教育
本書作者管建華教授生活在一個世代從醫的家庭,正是這種家族氛圍遺傳的珍貴氣息使得與其他學者相比,他所擁有的中西醫兩種知識體系、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他之后從事音樂學研究,特別是中西方音樂文化比較研究儲備了扎實的文化基礎。畢竟“音樂作為文化”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醫學作為文化”的醫學人類學研究在文化方面有著某種共通性。這也鼓勵我們后輩學者們要廣泛閱讀各類專著,為研究此學科鋪上堅實的理論基石。
就在前不久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的五中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其核心思想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著重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意義,都說:“智慧是知識凝結的寶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印度)。”管建華這本著作也恰如其分地詳述了音樂與文化結構之間諸多聯系?音樂人類學與音樂教育的結合點在哪里?這些反思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多元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管建華教授對音樂人類學所作出的貢獻也不斷地推動了此學科的向前發展和完善。
一、《音樂人類學導引》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開門見山地介紹了人類學引出什么是音樂人類學?了解人類學的發展歷史或流派后,也相應的對音樂人類學的發展脈絡有些初步認識。在中國以王光祈的思想傳入拉開了我國比較音樂史的研究序幕。現今,我們已漸漸地不再單一用歐洲“音樂學”視角審視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了,我們努力擺脫長此以往的狹隘視角造成對人類多彩世界的缺失與遺憾。我們正努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重新看待異國,自覺主動的去探索某一音樂現象背后的真實“語境”。這種“先見之明”能夠使我們超越對單一的“我在”或“他在”的音樂理解,獲得一種對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一顆包容理解之心。
其次第二章首先針對“音樂”的概念給予了論述,明白每一種文化都有一定意義的“音樂”概念系統,不同民族、地區,男女老少通過身體行為、語詞表達行為,顯示出各地音樂文化的意義不同,處于社會的一員——音樂家,他們的經濟與社會地位、聽眾對行為的反應,不同地區的人們對音樂家角色的判定又是有不同的依據和標準。由于西方音樂是建立在以文字、五線譜之類的非口頭形式的傳播,而更多的東南亞、非洲等地(如中國、印度等)則是以口傳心授、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交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化適應或文化習得的方式去理解滲透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得知音樂產品錄制的方法、不同國家的不同記譜研方式、電影的形式,真實還原各地區的傳統音樂事件,這些實地考察與實驗室工作的方法與技術成為我們研究這門學科的有力工具。
緊接下來的五、六、七、八章中,管建華系統地論述了音樂與文化之間的本質聯系,我們也都知道音樂本身不具備自己的獨立時期,而音樂的時期就是它所在的那些社會時期,了解了人類群體對環境的六種基本適應方式后,順理成章的就會對世界主要地區的歌曲風格的差異角度有了重新認識。當然,我們切記得綜合運用地理學、文化心理學、哲學知識綜合分析其文化變遷的因與果,這也是一種觀念與思維的拓展。這幾章其實都是以“文化”為基點來構建音樂人類學的理論框架。
最后一章強調了這門學科的應用性,即實踐性。我們將要用已知的人類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問題,這也道出了任何學科的歸宿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尤其當我們進行跨文化音樂交流時,一定要對各自文化的要素有所把握,特別是精神文化層面。而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以一顆愛的心、包容的心處理好我國當下教與學的關系,讓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二、大聲不入里耳——曲高和寡
人們常說音樂是一門世界性的語言,說它正確是因為全世界都對貝多芬、莫扎特等大師的音樂有著強烈的音樂共鳴,一同聚集到同一層面高度上討論所謂的歐洲音樂。但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顯然有些牽強,不同國家、民族、地區、宗教通過人的行為制造出來的音響,它的意義和功能顯然是不同的。雖然人類一直都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劃分世界其他文化的“先進”與“落后”、“高尚”與“低俗”,順利地實現了歐洲文化取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戰略,可惜,100年后聰明的人類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場歐洲中心論學者為搶霸世界、企圖讓歐洲文化占領全球音樂市場文化制造的一場“陰謀”,如今21世紀,我們也應該認真吸取此教訓。
是的,不同地區的音樂運用和產生的功能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梅里亞姆列舉了十種有關音樂的功能:審美愉悅、娛樂、溝通、象征再現、身體反應、強化服從社會規范、確認社會制度和宗教儀式、促進文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促進社會融洽。[1]這些功能集中表現在歌曲中,不同的社會文化結構形成了不同的歌唱風格與體系,這些差異卻不為世人所熟知,雖然音樂也像語言那樣有詞匯、句法、結構,但這只是形式上的相似性,拋開這一系列的形式看本質,從本體論意義上看就會發現,它們可以“自己說著自己的話”,就像歐洲交響樂有著“自己的語言”,中國京劇有著“自己的腔調”,印度尼西亞加美蘭有著“自己的音程語匯”,印度拉加有著“自己的微音體系”等等。然而,這還只是對事物現象的理解。當我們帶著究其原因的態度來敘述“音樂敘述”時,就能注意到這些“自給自足”的“音樂敘述”其實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淀。[2]
隨著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變遷,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發生變化,就像我們常說音樂人類學這門學科,它更多涵蓋的是一種觀念性的思維,傳遞著思維的進步,好比凱奇《4分33秒》在我們多數人看來無異于“皇帝新衣”,其實他是想通過無聲讓聽者思索音樂的價值與意義何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通過反思而從中得到不同的感悟。陶淵明的“掛印歸田”也都是一種音樂文化、音樂觀念、音樂哲學的產物,是向傳統固定形式的挑戰的代表作品。例如對巴桑耶民族來說,每一首歌曲的意義都極大地取決于它的文化背景;戰爭舞、生育歌、交際歌、長眠歌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美國印第安人的醫術禮儀音樂、我國的高山族木鼓的擊鼓三通、非洲的說話鼓、Why suya sing、安第斯排簫合奏都說明了其具有家族性、地區性、民族性的差異。每個地區的音樂形式各異,文化則固有的存在其特殊性。這些都有別于西方音樂美學的評判標準,這些平等文化音樂都構成了世界音樂的一道亮麗風景。
三、依托音樂教育——百年樹人
人們之所以關注并強調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去看待世界多元文化,是因為在認知基礎上,最終都要落實到實踐層面上,即理論與實踐、行動和運用相結合,為我國及全世界的音樂教育事業服務,促進人的智能發展。
縱觀經歷63年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一直都在倡導一種全面的音樂教育觀,讓各國語言的人們共同探討校園音樂、社區音樂、特殊背景下的音樂乃至更為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的音樂等相關問題,通過音樂教育這個媒介促進國際間的相互理解,不斷地繁榮文化教育事業。2015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音樂教育大會以“傳承·發展·創新”為主題,重點強調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先有承襲再能傳接,要求對各地音樂文化有所了解之后再進行傳承保護,這一傳播重擔無疑落在了音樂教育工作者身上。此外“信仰宣言”、“世界音樂文化政策”不斷頒布實施等,這一系列的交流平臺使我們拓寬視野的同時,也在反思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的不足問題,日后該如何轉型發展?如何將世界多元文化合理有效的滲透到校內外的音樂教育中,造福人類?
放眼世界,音樂人類學的理論進入國際音樂教育或本土音樂教育是當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可以說這種進入的趨勢將成為21世紀國際音樂教育從總體到個別的發展方向,而且將成為應用音樂人類學廣闊發展前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最后我們一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美】梅里亞姆:《音樂人類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第231頁。
[2]洛秦:《音樂的構成——音樂在科學、歷史和文化中的解讀》,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8頁。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83頁。
指導老師:劉詠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