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利
【摘要】幫腔是中國一種特殊的聲樂演唱形式。在作品中位于從屬部分,包括應和、替人說話、幫人說話、強調重復、臺后合唱等唱腔。時而高八度,時而低八度,時而和聲。這種演唱形式類似于現代的合唱作品形式。分析現代合唱藝術作品,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可以看到中國幫腔的影子。可以說幫腔的傳承和創新與中國近代合唱藝術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關鍵詞】幫腔藝術;合唱藝術;一脈相傳
清末時期,由于西方經濟的滲入,其文化藝術也跟著進入中國。在傳教士進入中國后,西方的宗教音樂也隨之而來,這便開啟了后來中國藝術的發展之路。中國合唱藝術是伴隨西方的音樂在中國的傳播而興起的。西方合唱藝術大概可以追溯到13~14世紀,單音音樂逐步發展為復調音樂,而后由宗教音樂推動了合唱的發展。而中國的合唱藝術大概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幫腔。遠古時代的人們在勞動中,一人叫喊“邪許”,而大家齊聲應和“邪許!邪許!”,這種唱和形式類似于現代合唱中的領唱與齊唱,這可以視為中國合唱藝術的雛形。隨著歷史的前進,到了中國戲曲時代,幫腔形式多樣化發展,有齊唱、重唱、對唱、輪唱等。幫腔的內容豐富,演唱技巧高超。我國少數民族的多聲部藝術。因此中國的合唱藝術比西方更為源遠流長。
幫腔是中國的一種特殊聲樂演唱形式。在作品中位于從屬部分、是應和、替人說話、幫人說話、強調重復、臺后合唱等唱腔。時而高八度,時而低八度,時而和聲(雙聲或多聲部的復調)。這種演唱形式類似于現代的合唱作品形式。研究一下現代合唱藝術作品便可知,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可以看到中國幫腔的影子。可以說幫腔的傳承和創新與中國近代合唱藝術的發展史一脈相承的。
一、原始時期的幫腔
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有關幫腔的最早論述當屬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道應訓》一文談到的《邪許》:“今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是描寫一群抬著沉重木頭的先民,埋頭艱難的行走在樹林里,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可是為了共同的勞動,在沉悶中有一個人放開喉嚨,喊出短促有力的號子:“邪許!邪許!”,其他人聽了精神為之一振,也放開了喉嚨,齊聲迎合著他的節奏,喊起“邪許!邪許”,他再喊,大家再應和。一呼一應中的幫腔形式是最簡單的合唱形式。可以說,這就是我國早起合唱音樂的種子。由此可見,遠古的社會勞動,不僅形成了最初的節奏,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曲式形式。這種無意識的喊唱“邪許!邪許”是為了讓大家抬木頭的動作、步伐協調一致,減輕勞累感,從而下意識的發出強有力的有節奏呼聲。唱詞直接明確、通俗生動、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情趣。不妨讓我們再次演繹:由一人叫“一二三呀!”,眾人應和“嗬嘿!”,并且附上旋律,這就是合唱中的領唱與齊唱的萌芽或雛形。在古代歌曲中常常出現類似的演唱形式,如:勞動號子《打夯歌》“咿呀喂子喲,咿呀喂子喲。把這石磙哎抬起來,哎咳哎咳喲喲。抬過頭哎喲喲,砸個下窩唉咳喲喲”。這是“領、合”式,既一人領,眾人合。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其音樂比較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上揚,或比較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復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性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的重復進行。
勞動者在合唱共事過程中,常常是一邊勞動、一邊即興創編和演唱。閑暇時把“邪許!邪許!”作為娛樂手段,這種娛樂形式慢慢脫離了勞動,從生活和勞動中分離出來了。勞動人民從而肯定“邪許!邪許”這種幫腔形式的藝術。因為幫腔的功能應和了勞動人們改造大自然的一種力量。幫腔的功能讓勞動人們懂得了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同時又體現出類似于近代合唱藝術的精髓。
二、樂府時期的幫腔
秦代時就設立了樂府,漢代承襲了秦朝的樂府制度,使樂府成為宮廷里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樂府不僅掌管宮廷祭祀、禮儀筵席音樂,還負責收集、整理民間歌曲和詩歌,并組織樂工、民間藝人對各地收集來的民間歌曲進行加工、改編、創作、表演,供宮廷使用。可見當時朝廷對音樂藝術十分重視,如劉邦就曾親自創作歌曲。公元前196年,在評定了英布后,劉邦路過家鄉沛縣時,置酒召父老宴,酒酣,用沛縣當地的民間歌曲創作了《大風歌》,他親自擊筑而舞:“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還組織120名兒童伴唱,這可能就是我國最早的童聲合唱樂隊。
樂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相和歌,即樂府對民間收集來的歌曲進行藝術加工后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樂。在漢代民間歌曲中,原始表演形式是清唱,即一人獨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徒歌。后來發展為一人唱、三人幫腔,為兼具獨唱與伴唱形式的“但歌”。《后漢書·五行志一》記載了東漢靈帝時的童謠《董逃歌》:“承樂世,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催傷,董逃!。”
從“但歌”的結構上來看,“董逃”應當是幫腔部分,用“董逃”充當幫腔來加深對董卓的懼怕情緒。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審美的提高,又發展為器樂伴奏形式——相和歌“絲竹更相合,執節者哥”。相和歌類似于有伴奏的合唱形式,他的出現是合唱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民間到宮廷,由自娛自樂到祭祀、禮儀筵席,由不定人員幫腔到規范了幫腔人員的編制(一人唱,三人幫腔),由獨唱到無伴奏合唱,再到伴奏合唱,樂府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戲曲時期的幫腔
戲曲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綜合形成的一門藝術。為了準確的刻畫人物形象,戲曲唱腔內容豐富,形勢多樣。幫腔在戲曲中非常重要,是協助刻畫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例如川劇高腔幫腔,它具有起腔定調、代替劇中人講話、反映角色不便啟齒而又不能不說的內心獨白、抒發人物的內在感情、對環境的描繪以及第三者的身份對事件、人物作出評價等多種功能。例如《柳萌記·送行》中的片段,幫腔在演員獨唱部分之前用“云山疊疊呀(呃呃呵呵依呃)”,描述故事情境。山伯唱:云山疊(呀)疊,英臺唱:江水茫(呵)茫,山伯唱:云山疊疊,英臺唱:江水茫茫(呵)。幫腔:呃兄弟分別呀各(呃呵呃),一方(呃呵呵呵呵)。幫腔在戲曲中常有重疊強調的功能,戈陽腔尤為突出。戈陽腔通稱為高腔,其中又有徒歌、幫腔、滾調等演唱形式,“一人啟口,眾人幫和”。例如《增訂南九宮譜》卷四《正宮過曲》收錄一支[三字令過十二橋],引錄:“心,情掣肘,衷腸怎分剖深蒙貴人救。想當時、想當時,奴家共私走,路途中、路途中、停心滿感舊。到如今、到如今,因緣自已輻。把恩仇、把恩仇,一一總說透……”。其中“想當時、路途中、到如今、把恩仇”屬于重疊部分,相當于西方的“哈農”或輪唱的形式。又如:黃梅戲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男:綠水青山帶笑顏……合: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的部分,既是二聲部又是輪唱的形式,里面也有重疊部分,有復調的形式。這些都是現代合唱形式中的基本形式。戲曲時代的幫腔是一個成熟的時期,已經非常接近現代合唱的表演形式。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中國近代合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中國的戲曲音樂。
隨著戲曲音樂的出現,幫腔不僅是形式上的幫腔,在結構上是戲曲音樂的組成部分,而且在內容上完全融入了戲曲音樂。幫腔的功能不僅表現為描繪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而且作品中的和聲結構部分。從幫腔發展中可以看到,幫腔發展是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單聲部到多聲部的一個過程,即便沒有西方音樂的進入,最終也會發展成近代的合唱形式。因為它的發展符合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咳喲!劃喲……烏云啊,遮滿天!波濤啊,高如山!冷風啊,撲上臉!浪花啊,打進船!咳喲!劃喲……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線,團結一心沖上前!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采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云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拼搏的生動形象,刻畫出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達到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夫粗獷的性格特征以領唱、合唱的號子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合唱藝術形式內容是根植于民間音樂、民間歌舞、戲曲、曲藝等藝術的,來源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音樂文化,而中國幫腔元素,更是將自己的精華,深深烙印在中國近代合唱藝術中。
參考文獻
[1]文思隆.合唱、指揮知識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孫會玲.中國古代歌曲與名曲鑒賞[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陳紅.江西戈陽腔戲曲新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5]胡郁青.中外聲樂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黃天驥,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7]廖天瑞,吉聯抗,郭乃安.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