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
【摘要】冼星海留法時期的獨唱歌曲在其獨唱歌曲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對其后的獨唱歌曲創作影響深遠。本文分別從音樂的思想內容、風格及旋法、曲式結構、調性及和聲等方面對冼星海留法時期的獨唱歌曲進行研究,以期對冼星海獨唱歌曲研究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冼星海; 留法時期 ;獨唱歌曲
冼星海是我國現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中國新音樂的重要奠基人。在其四十年的短暫生命中,他胸懷救國之志,報國之念,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奔走高歌,在我國現代音樂史上譜寫了一曲輝煌的樂章。冼星海早年曾到法國留學五年學習音樂,這五年是冼星海專業學習作曲技術理論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冼星海沉浸于巴黎這個歐洲文化、藝術中心中,運用西方作曲技巧創作了一系列有著濃郁西方色彩的音樂作品并結識了許多西方著名音樂家并與他們有著師生或同事的關系。冼星海留學法國的經歷一方面奠定了其音樂創作的理論基礎和音樂風格,也造就了冼星海作品中國際主義題材的音樂創作。
在法國期間,冼星海創作的音樂作品總數并不算多,但獨唱歌曲卻占有很大比重,有《中國古詩》《游子吟》《雨天的鄉村》《夜曲》《烏夜啼》《山中》《杜鵑》等 10 余首獨唱歌曲。其中,《山中》和《杜鵑》是他在 1935 年回國乘坐的貨輪上創作的。另外還有一首室內有風格的《風》,這是一首為女高音、單簧管和鋼琴創作的聲樂曲。《游子吟》雖是一首男聲獨唱,但冼星海別具風格地增加了女聲三聲部伴唱以及大提琴和鋼琴伴奏,其歌詞是一首根據中國古詩翻譯的法文詩。在法國冼星海的作品第一次公演就選中了他的獨唱歌曲《中國古詩》和《風》,那是在巴黎音樂學院的新作品音樂會上,新作品的成功得到了法國印象派作曲家保羅·杜卡的贊賞,并為冼星海獲得報考巴黎音樂學院的資格。這些歌曲后來被編入留法期間的一個“歌集”。可惜的是,這個“歌集”中的多數作品已遺失,只有《雨天的鄉村》、《夜曲》和《烏夜啼》得以面世。
從音樂的思想內容上看,冼星海留法時期的獨唱歌曲,大多都表現了他對祖國、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在巴黎的幾年中,盡管冼星海受盡磨難,但他仍牽掛著祖國的危亡。因此冼星海把對于祖國的感觸用音樂寫下來,運用音樂的創作技巧來描寫與訴說痛苦的人生和被壓迫的祖國。《風》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冼星海在法國最饑寒交迫時僅用一個晚上寫成的作品。這部作品以風寄情,表達了其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的憂慮以及對人生的感嘆。《游子吟》無疑也是一首思念故鄉的歌曲。同一類型的還有《雨天的鄉村》這首歌曲,表面上描述雨天白霧籠罩下那死寂一般的鄉村,實際上則表達了作者獨身一人遠在他鄉寂寞、孤獨的心境以及對遠方祖國的思念之情。總之,巴黎時期冼星海的獨唱歌曲主要用于表達其個人內心的情感,表露了海外學子所特有的懷鄉情結和漂泊意識。
從音樂的風格及旋法上看,留法時期冼星海的獨唱歌曲在創作技巧上有明顯的現代音樂風格,個別歌曲具有法國藝術歌曲(麥樂迪)的風格。冼星海這一時期的歌曲在旋律寫作上并沒有固定的主題動機,也不采用主題貫穿的發展手法,亦沒有整齊的句式和清晰的句逗。旋律的寫作完全是根據歌詞的音韻和語感,沒有既定的旋律法,寫作相對自由,這正是法國音樂所特有的旋律特征。眾所周知,法國音樂并不像德奧藝術歌曲一樣,運用設計好的主導動機作為旋律主題并做進一步展開,而是講究旋律的自然流動。這一特征在冼星海的法語歌曲中運用最為突出如《夜曲》《中國古詩》等,這兩首作品都可看做較為典型的法語“麥樂迪”。
從音樂的曲式結構上看,這一時期的獨唱歌曲大多采用“通譜歌寫法”,即音樂沒有樂段或樂句的重復或再現,即使歌詞或歌詞結構相同,也不編配相同的旋律,也就是說旋律自始至終都不一樣。這種不同于“分節歌形式”的寫作手法在冼星海獨唱歌曲中的應用尤其廣泛,可以說冼星海留法時期的獨唱歌曲都是采用“通譜歌”形式。由于其好用“通譜歌寫法”,因此說冼星海獨唱歌曲的結構完全是根據歌詞的形式和內容自然形成的,只為滿足藝術表現需要,不遵循任何嚴格意義上的曲式結構。
從音樂的調性及和聲上看,冼星海留法時期的獨唱歌曲在調性布局上并不采用以純五度、純四度為主的功能調性發展,而是出現了有印象派色彩的轉調以及具有現代風格的“調性半音體系”“調中心”遷移等。在和聲的運用上,以追求色彩為目的,色彩性的手法被提高為首要的原則,而功能性和聲逐漸失去了有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獨唱歌曲中的和聲大多是通過橫向進行的聲部來實現的。冼星海在獨唱歌曲的鋼琴伴奏聲部中,鋼琴聲部并不總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現,左右手上的聲部一般呈現為兩個線條并與旋律聲部形成對位。冼星海經常使用這種復調的手法進行創作,體現了他的線性的多聲思維。而這種線性思維無疑來自法國音樂和法語藝術歌曲,因此說冼星海獨唱歌曲中的和聲大多是通過橫向進行的聲部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冼星海的獨唱歌曲中的和聲形態是由橫向進行的幾個聲部之間的縱向音結合而構成的。
在20世紀中國音樂中,冼星海的音樂是獨樹一幟的。這不僅體現在他個人的風格和氣質上,更與他在巴黎的留學經歷息息相關。而這一時期獨唱歌曲的創作技巧和音樂風格,在冼星海后來的獨唱歌曲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正是在巴黎的學習經歷,造就了冼星海對西方音樂知識結構的深刻理解和扎實的創作功底。學成歸國后,他把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融入到音樂創作中,將中國民族文化元素與西方創作技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音樂風格,繼聶耳之后引領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濤.淺談冼星海留法期間的師承關系[J]. 邢臺學院學報,2001,1:
182-183.
[2]陶亞兵、周行. 冼星海與中西音樂交流[J]. 音樂研究,1997,3:
36-45.
[3]王如意.冼星海獨唱歌曲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