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氣”是一個人的根本,也是宇宙中萬物的本源。它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氣”可以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琵琶是一種充滿著優(yōu)雅氣質和深層次內(nèi)涵的一種音樂表達方式。在其演奏的過程中需要演奏者準確的調(diào)動自己的氣息和穩(wěn)定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從一定程度上說,“氣息”的掌握程度也體現(xiàn)了了一位琵琶演奏者對其演奏的熟練程度。本文就想討論一下在琵琶演奏過程中氣息的掌握和由此給整個演奏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琵琶演奏;氣息;放松;音色;力度;氣韻與傳神
前言
人類通過大腦的理性思維活動和內(nèi)心情感世界的感性活動的有機結合,將演奏技巧運用到音樂的表演中去,賦予了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形象。由此可見,演奏便是肢體和思維一次充分融合的過程。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氣”維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古人云:“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①假若失去了“氣”的支撐,那么一切的運動便會停止,生命便也不復存在。在演奏技巧中,“氣息”是演奏之前充分放松的前提,內(nèi)心的平靜才會讓一些復雜的具有難度的演奏手法得以完美的呈現(xiàn)。
一、平穩(wěn)的呼吸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大腦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著肌肉群協(xié)調(diào)的收放,而主宰這一切的歸根結底就是“氣息”。通俗一些來說,大腦供氧充足精神才能高度集中。那么,我們?nèi)绾卧谘葑嘀凶寶庀⑵椒€(wěn)、貫穿全身,從而達到身體的放松和內(nèi)心的寧靜呢?
首先在演奏之前做深呼吸,氣沉丹田。手臂自然地下垂,并讓全身處于一種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然后對于即將演奏文曲的人來說,可以試一試用自己最小的力氣抬起手臂。手臂抬起的同時伴著呼吸的節(jié)奏。有條理的控制自己的大臂小臂手肘手腕。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刻,手部的肌肉是完全放松的,是有重量感的。
接著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指撥弦的那一刻伴隨著力量的釋放,氣息慢慢往外呼出,也就是說,手臂的放松過程其實是通往受力的橋梁。假使這種感覺已經(jīng)能夠熟練的找到,就可以調(diào)動手指的運動進行表演了。
二、發(fā)音過程中的“氣息”
在琵琶的演奏藝術中音響藝術是很重要的一塊領域。音色質量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演奏者的演奏的質量和對音樂主題淋漓精致的表達。琵琶的發(fā)音分為“常規(guī)發(fā)音”和“變化發(fā)音”。“常規(guī)發(fā)音”就是我們在對琴弦進行撥動的過程中,發(fā)出的一些有規(guī)律的震動,即樂器發(fā)出的自然地聲音。“常規(guī)發(fā)音”又被叫做“自然發(fā)音”。而“變化發(fā)音”則需要一定的技巧。她需要演奏者對角度亦或是指峰的運用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演奏出的富有變化的聲音。這種聲音千變?nèi)f化,富含感情。但是這也是需要在掌握了“自然發(fā)音”之后才能達到的境界。能給人帶來聽覺上的愉悅感的發(fā)音和氣息的運用是密不可分的。
“氣”是最微小卻時刻流動的物質。在運動中“氣”無處不在。琵琶的演奏過程中,通過演奏者自身對手臂、手腕、手指的控制而在其中產(chǎn)生了“力”,并通過氣息在之間融匯。氣息假使通暢,那么力的來往也會毫無阻力,反之,氣息的波動勢必會帶來力的無法傳達,發(fā)音會干癟沒有力度。左右手的演奏技術、技巧及音色的掌握與運用在無論哪一種樂器的演奏過程中,都需要演奏者配合氣息和貫通每一個句子至全曲的演奏。所以流暢的氣息是自然發(fā)音的先決條件。在樂器的學習過程中,反復的訓練和堅定的信念是必不可缺的。
首先我們從一種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松、不緊、不柔、不剛的一種中立的,沒有多余附加特色的聲音來練習。這種聲音猶如白紙,能讓演奏者在練習中養(yǎng)成放松、自然的習慣,從而在以后的演奏中更好的快速演奏和慢速演奏。
慢速演奏的特點是,發(fā)音渾厚且圓潤,演奏中夾雜著柔美之感。在彈撥樂器的演奏過程中,“點”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但是不能僅僅“點”一下就沒有下文了。所謂“余音繞梁三日”,是指在演奏完后余音和余音的營造上類似于音響的“和音”效果。通俗點說就是混響。只有抓住余音,那么琵琶的精髓之處才有可能領悟的到。
重視余音的訓練,努力的培養(yǎng)對余音產(chǎn)生的美感,會在不知不覺間讓演奏技藝進步。我們在日常的訓練中,要將發(fā)音后的余音當成重要的板塊來重視。將“點”狀發(fā)音串聯(lián)起來。想要達到這一點,除了在對音線技術的使用時,還應該運用“氣息”配合。“氣息”就是那條將“點”狀音串聯(lián)起的線。演奏者在對緩慢氣息的運用過程中,增強自身對手臂、手肘、手腕之間的控制力,在過弦時讓手指的移動速度變慢。延長每一個音符的長音感和連貫性。這可以讓發(fā)音猶如黃河之水連綿不絕。在這期間也要輔之以左手動作的配合,才會有余音繞梁三日之感。彈奏宛若呼氣,吸氣則是挑動。一呼一吸,掌握好規(guī)律,則可以讓演奏者在“文曲”中自由的表達情感。
最后一點,是在演奏者的快速演奏過程中,盡量讓發(fā)音干脆、清爽、有顆粒感。在對這個進行訓練時,需要演奏者保持手臂和手腕的小幅度的動作,以及觸弦面積的要小。快速演奏中對肌肉能量的消耗比較大,所以更要合理的控制氣息,才能自如的完成演奏。
三、流動的氣息是力的誕生地
“氣息”時刻運動的,是力的誕生地。大家常說:“力氣”或是“氣力”。所謂氣動則聲發(fā),力從氣中來。有很多學者認為,琵琶演奏的力是從手臂中來的。其實這個看法是片面的。尤其在一些“武曲”的演奏中,需要演奏者深吸一口氣,才能產(chǎn)生爆發(fā)力。才能產(chǎn)生“ 銀瓶乍破水漿泵 ”的沖擊效果。呼吸的快慢直接和撥弦的緩急、聲音的強弱成正比。在琵琶的演奏過程里,技巧性的使用呼吸方法,讓演奏出的聲音帶有強力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武曲”的演奏中,經(jīng)常使用兩種方法。首先是增加重力,第二種是加大支撐力。與此相對應的是,前者在氣量上要相應的加大,后者則需要加大身體內(nèi)部的氣壓。在一些表達剛強的演奏曲目中,演奏者需要加快自己的呼吸速度,儲備能量,在關鍵點爆發(fā)。舉個例子——著名古曲《十面埋伏》。他講述的是在戰(zhàn)場上群戰(zhàn)角逐的局面。在樂曲的開頭情緒便十分激昂,這里就需要使用特殊的指法——輪拂指法,相對于的呼吸要深且快。讓力量往下集中。形成手腳的反作用力。不是那么強烈的曲子在演奏時,氣息可以適當?shù)纳弦啤谘图绨蛑g。而比較弱的力度時,呼吸要淺甚至于屏住呼吸。在演奏泛音時或者是尾音時,呼吸的方法和這一種一樣。
在演奏的過程中與氣息的貫通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當中的技巧,才能夠更加真切地表達出樂曲的獨特風格和情感內(nèi)涵。
四、氣韻的美感
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了關于“氣”和“美”的審美態(tài)度。戰(zhàn)國時,攫下又充分的對老子所提出的“道”——“ 氣 ” 是生命的本源,是深的基礎做出了“情氣”的解釋。“氣”能作為一種審美存在,其實就已經(jīng)傳達出它本身的生命力和感性等一系列美好的特征。
魏晉時期,“氣韻”一詞正式出現(xiàn)。我們都知道,音樂在這個朝代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玄學家們終其一生追求聲音的美好,故出現(xiàn)了“善敘名理,辭氣清 暢”。的高尚的審美情趣。魏晉時期用“韻”來形容諸如風流瀟灑、氣度脫塵的形象。像是“風韻”“天韻”等等。這一系列的詞匯說明了人們在追求充滿內(nèi)涵的美時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很多充滿“氣韻”的樂曲廣為流傳,演奏者如何將作品的“氣韻”充分的表達出來呢?在熟練的掌握演奏技巧之外,還要仔細的了解樂曲背后的諸如歷史、故事、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并經(jīng)過每個人獨特的理性分析來演奏。
首先,演奏者在知道演奏曲目后,先要對曲目有一個基本的情緒認知。像《十面埋伏》——生命的張力和力量的展示;戰(zhàn)場上決絕的氛圍和士兵們拼死搏殺的決心。它是高昂且悲壯的。在有了這個基礎認知后,就應該掌握樂曲的演奏風格了。接著要根據(jù)風格調(diào)整自身的情緒和演奏時氣韻的把握。琵琶曲中門類眾多,像是文曲武曲現(xiàn)代曲移植曲等等,每種風格的曲子演奏時的情感都是不同的。《霸王卸甲》——戲劇化的內(nèi)心表現(xiàn);《天鵝》——人生的詠嘆調(diào);《草原小姐妹》——帶有炫技性質……只好好好琢磨,樂曲的情感都能很好的在演奏中展示出來。
琵琶是中國的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在長久的發(fā)展中,演奏者的思維都集中在如何展示樂曲的邏輯上,它堅定的守護著中國古詩中的絕妙意境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承起轉合的結構特征包包含著音樂的情感、句逗、呼吸、氣韻等。音樂內(nèi)涵 的規(guī)律。起承轉合的這一審美習慣把樂曲所包含的整體、樂段、句逗都納入 、承起轉合的規(guī)律。由此安排樂曲的高潮興奮點把音樂的抑揚頓挫同自然的呼吸結合起來,用這一規(guī)律去演繹音樂中的陰陽、抑揚、張弛、動靜 、緩急、輕重。
也就是說,陰陽、張弛、緩急、輕重的演奏思維包含著氣息的運用和氣韻的表達。陰陽、張弛、疾重的演奏風格,徐云急促而快速的呼吸,并配合與之相適應的肢體運動,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有氣魄的音響效果。
注釋:
① 王光祈 ,《西洋樂器提要》 , 上海中華書局 , 1926年出版 , 第29頁。
參考文獻
[1]于春哲. 琵琶演奏專業(yè)教學對非專業(yè)教學的指導作用—— 琵琶演奏專業(yè)教學科研系列之一[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07(2):77-79.
[2]馬麗娜. 琵琶演奏中的意念和氣息[J]. 北方音樂. 2010(88):137-140.
[3]顧凱霆. 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氣息運用[J]. 大舞臺. 2009.11(2),183-217
[4]焦志麗. 簡論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的藝術創(chuàng)新[J]. 河南師范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88),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