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達柯文
【摘要】新課程的今天,我們的想法是不斷地學習實踐改進教學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意識到,音樂老師一定要給孩子識譜是無可非議的,識譜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采取音樂階段的開始 - 情感預警階段 - 階段的閱讀樂譜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段 ;識譜啟蒙;感性鋪墊;識讀樂譜
學會識讀樂譜,會持續保持孩子們的興趣并促使其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從而夯實音樂學習的良好基礎。在近幾年的一線教學中,從基礎開始,試著把音樂性和趣味性糅合在一起,提高低段學生的識譜能力。
一、深度剖析新課標, 正確解讀識譜教學
仔細翻看我們的人音版教材,對音名的了解從第一冊上就開始了,樂器才在第二年才進入課堂,如果我們不識譜,不打好基礎,課堂里有了樂器又怎么樣呢?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淡化“雙基”,但對于小學低段學生感知發展快,注意水平有限,想象力豐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新課標又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必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采用一步一步的教學計劃,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地制定策略,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學習識譜、識譜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二、不斷開創新方法,讓識譜教學各顯神通
顯然,新課標低年級識譜教學目標中,將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放在首位。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嘗試從識譜啟蒙階段——感性鋪墊階段——識讀樂譜階段進行教學方法改進。因為只有科學地掌握和運用識譜的最佳期,識譜教學才會進行得順利而有效。
(一)識譜啟蒙階段——音高確立
通過播放一些簡單的樂曲,讓他學生們自己總結:低音粗厚,高音尖細。然后跟著教師唱出高低不同的音,再次總結:高音唱起來費力,低音唱起來省力。
低段學生注意力的大小決定了他們對知識的接納度。因此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齡特征,我們應多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設計音樂游戲。例如,第一冊第九課《 躲貓貓》 的教學設計中,可巧妙地利用小朋友愛捉迷藏的特點,設計聽辨高低音的游戲。請看教學片段: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說的躲貓貓和捉迷藏都是找人的游戲。現在我們要來做找聲音的游戲,考考小朋友的耳朵靈不靈。”老師在彈參照音后先后彈出八個高低不同的音,請小朋友找到老師彈的音,高音在上一格中找,低音在下一格中找,并用線把它們連起來。
如下圖:圖畫左邊笑臉表示參照音的高度,老師要反復彈奏供學生參照。
從兩個音的辨認增加到三個音的辨認,小朋友的音高概念漸漸地建立起來了。這個階段的學習為小朋友們識讀圖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感性鋪墊階段——創設情境
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這也是一門教學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潤物細無聲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和他們做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一邊玩一邊學。通過游戲幫助學生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培養學生識譜興趣。例如:
(三)識讀樂譜階段——圖形譜輔助
實踐證明,一、二年級小朋友對圖形譜很感興趣,上課時總是翻來翻去看書。但是他們懂得編者的良苦用心嗎?他們能感受到其中豐富的樂理嗎(旋律線條、節奏、音的長短、強弱關系)?都不能!因此,小朋友需要上述音高概念的及時鋪墊,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導。
現行的音樂教材(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第一冊第二課開始就出現了圖形譜。如:歌曲《其多列》的圖形譜是把一行行的小竹林做為小節的劃分,跟著小人的高低去感受樂曲的起伏,學生非常喜歡,也很容易掌握音的高低。很多表演歌曲都配以形象直觀、富有意境的圖形譜,如《新年好》中的蠟燭、《閃爍的小星》里的五角星、《法國號》中的音符等等。新教材通過圖譜的形式,從簡短、淺易的素材入手,將較難掌握的節奏根據不同歌曲內容或意境,設計成一種“框架型”的音樂,使學生在能力所及的條件下運用自如,大大降低了演唱的難度。如第二冊教材中的《布谷鳥》,圖譜的設計很有創意,用小方格的濃淡表示歌曲節奏的強弱規律,用小方格的多少表示時值的長短,用空格表示休止,有助于學生把握歌曲節奏。更重要的是,這種圖形譜的形式真的能讓孩子們在濃厚的興趣、愉悅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心驅使下主動地學習和掌握識譜技能,并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音樂的美。
三、結束語
總之,識譜教學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初級到高級、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提高識譜能力,幫助他們乘上音樂的翅膀,在藝術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音樂教育展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