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霞
【摘要】“音樂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用新體系的方法學習音樂后,我所教授的低段五個班,喜歡音樂課的學生越來越多。基于音樂新體系下的復雜性,需要我們學習領悟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路前行一路探究,只有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們的音樂教學。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音樂的快樂,讓音樂屬于每個學生!
【關鍵詞】音樂新體系;低段學生;音樂能力;《火車開了》
一、音樂新體系下培養低段學生“音樂能力”的實踐分析
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教系在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改革音樂素質教育 創新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中提出的。是在引進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的過程中,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和教育實際而來的。提出“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的教育理念及要以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途徑的觀點。
1.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 “音樂能力”的要求。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這些能力統稱為“音樂能力”。
2.新體系下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優勢特點。音樂新體系借鑒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并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研究運用、不斷實踐,開拓思路體現新課標理念,讓學生接觸音樂實踐。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實現從學音樂到愛音樂的過程;提高音樂學習能力,實現從學知識到學能力的轉變;優化教師教學方式,實現從教教材到教能力的提高。
二、音樂新體系下培養低段學生“音樂能力”的實踐策略
在音樂教學中,實踐性音樂活動應具備兩個要素——親身參與、親身感受,它是學生天性最本能、最自然的體現。結合一年級下冊歌唱教學《火車開了》一課為例,結合本班教學實際,探討在低段音樂教學中結合音樂新體系下開展音樂學習,培養學生音樂能力。
(一)體態律動 蘊“樂”于“行”——培養感受能力
“行”乃“行動”。體態律動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最好的行動方式。它是將自己的身體作為表現音樂的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驗和培養節奏感、訓練聽覺記憶。可有效的訓練學生利用聽覺和動作來感受、理解、表現音樂以身體動作再現音樂的教學方法,它把音樂學習與身體動作結合起來,用身體富有韻律的動作,去表現音樂、探索音樂。
學生根據音樂按規定的速度走路,體會恒拍。還可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可以是并腳跳、踮足等等。還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特定的形象,如花、鳥、魚等。學生能夠按照各種速度的穩定排律中進行運動,能夠按照指令變化運動。
案例:《大車輪小車輪》
大車輪前進(二拍)、小車輪前進(一拍)學生聽音樂律動:模仿火車,按教師指令開火車。學生用腳步模仿歌曲的節奏。要求能在教室里自由行走,當學生熟悉這種變化的時候,逐步提高難度,最后就要求孩子在集體合作的狀態下完成走的練習。
在上述案例中,結合歌曲設計“大小車輪”這一形象,用體態律動去體驗音樂上的恒拍,在實踐中感受兩拍和一拍的不同,體驗火車的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令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先兩拍或一拍一變,接著是半個樂段一變化,再是一個樂句一變化,到最后是無規律變化。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從慢慢熟悉音樂到掌控音樂的過程。
(二)趣味游戲 蘊“樂”于“心”——培養內心聽覺
“心”乃“內心”。內心聽覺是體驗和表現音樂最重要的音樂能力之一,它是指不依賴于樂器和人聲想象出音樂音響的能力。通過內心聽覺,可以迅速感知、記憶音樂音響,易于產生于音樂的共鳴。文中所指內心聽覺,是內心記憶、內心節拍、內心節奏的種種體驗方式。同時,將音樂要素融入到游戲之中,讓低段孩子在游戲中,體驗音樂的節拍、節奏、小節、樂句。
結合音樂新體系下,設計有趣的讀歌詞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專注力及音樂能力。內心記憶讀歌詞的方式打破大聲朗讀歌詞的常規套路,抓住歌詞中有特點的歌詞,同大聲讀和內心讀兩種方式的結合,培養孩子內心聽覺意識。
案例:《沉默是金》
歌詞全部分散到了托馬斯的車廂上,小朋友把這些車廂全部準確地連結起來,托馬斯才可以越跑越快。要求能在出現“咔嚓咔嚓”歌詞時,學生在心里默讀,其他歌詞讀出聲音。
上述案例是結合新體系設計,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在規定歌詞的部分,利用音樂記憶在內心朗讀。其實這部分的歌詞和節奏已儲存在學生的頭腦之中,孩子們想象自己繼續按拍子和節奏運動,鞏固運動在大腦中的影響,促使節奏記憶和想象力的發展。
(三)唱演結合 蘊“樂”于“形”——培養表現能力
“形”乃“形象”。借助鋼琴學唱歌曲是我們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把音樂“形象化”。可以借助身體動作來直觀感受音的高低,如:柯爾文手勢,用七種不同的姿勢,各自代表音階中的一個唱名,并通過在空間中所處的不同高低為止,顯示出音階中隔音之間的高低關系。以此來培養學生對音高的反應能力。
探尋旋律是接觸音樂結構的初級體驗,具體從分辨“相同”和“不同”開始。讓孩子閉上眼睛,只用耳朵聽辨,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接著教師再稍加引導,可結合柯爾文手勢辨別音樂的異同。
案例:《火車往哪開》
歌曲中第一、二、四樂句的末小節旋律相同,抓住歌曲的旋律特點,設計動作感受旋律走向。要求能邊聆聽邊體驗,用動作來表現下坡,可以用手勢、可以用身體。在有意識聆聽中感受到旋律的走向,找出相同樂句。
在上述案例中,關注學生音樂聽覺的培養。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柯爾文手勢發現相同旋律,再利用聽覺讓學生找出三句相同旋律,在聆聽中體會旋律的下行。這個方式是學生增強對音樂的記憶過程。學生在發現相同樂句之后,無疑降低了學習歌曲的難度。
“音樂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用新體系的方法學習音樂后,我所教授的低段五個班,喜歡音樂課的學生越來越多。基于音樂新體系下的復雜性,需要我們學習領悟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路前行一路探究,只有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們的音樂教學。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音樂的快樂,讓音樂屬于每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