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張艷芬
【摘要】歌唱不同其他藝術形式,可以借助器樂的發聲旋律,主要的發聲樂器是依靠聲音的滾動形成,它能使音樂作品富有獨特的氣質,更具有表現力。但在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經常會誤把聲音的抖動當作滾動,使得歌唱虛、飄、不實在。為進一步提高對歌唱中聲音滾動、抖動的理論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和聲音滾動發展需要的條件等,本文對聲音滾動、抖動形成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方法以及運用時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作出論述,以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呈現優美動人的聲音。
【關鍵詞】聲音滾動;聲音抖動;科學發聲
引言
聲音滾動在歌唱領域中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即使聲音滾動是音樂表演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認知和實踐上還存在著片面性和隨意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學習途徑和學術交流,會使部分聲樂初學者把聲音滾動理解為聲音的抖動。因此,本文就以聲音滾動和抖動的若干問題,談談個人觀點。詳細論述聲音的抖動與聲音的滾動二者之間的聯系,探討科學正確的發聲練習,完成聲音抖動到聲音滾動的轉變,以呈現完美動人的聲音來感染聽眾,使聽眾能夠享受到聲音的美妙。聽眾在享受美妙聲音的同時也會仔細品味歌曲的意境。
一、聲音滾動
(一)聲音滾動的定義及特點
在聲樂演唱中,氣息的流動帶動聲音的流動,喉頭與聲帶會產生一種有規律的滾動,并通過發聲器官,如口腔、鼻腔、頭腔等將聲音送出。這樣產生的聲音稱為聲音滾動。每個人的發聲器官是不同的,因此所產生的音色也有著極大的區別。滾動的聲音需要長期訓練才能獲得。聲音滾動是可以美化歌聲的作用,還可以直接影響歌聲的穿透力,使歌唱者的音色更加悅耳。無論是美聲唱法亦或是民族唱法,聲音滾動是使音樂具有流動性的關鍵所在。
(二)聲音滾動的運用
在聲樂領域中,聲音滾動是每位歌者都必須具備的。小部分先天條件好,不需要后天的訓練聲音就會滾動;但是大部分的歌者,都必須通過后天訓練才能使聲音滾動。聲音滾動不僅可以使自己的聲音傳得更遠,而且還可以增加對歌曲的表達,使聽眾聽的聲音更加舒服。在聲樂訓練中應加強聲音靈動性的訓練,保持歌唱的正確姿態,注重斷音的練習,使聲音滾動起來。滾動的聲音更具感染力,更能表達歌曲的意境,能夠使聽眾了解歌曲的意蘊所在。
二、聲音抖動
(一)聲音抖動的定義
聲音的振幅窄,振動頻率超過每秒8次以上且沒規律。如果把二分音值一拍的“2”唱成了“222222”聽起來像是冷得發抖,沒有規律,不穩定。這種毛病在男女高聲部中尤其常見。聲音抖動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發聲過程中對抗狀態失去平衡。其一是呼吸氣肌對抗失衡,其二是氣息向上的沖擊和喉頭向下的穩定之間的失衡。聲音抖動的癥結所在是氣息不穩定,聲音沒有支撐點,只能依靠抖動去完成。其次是共鳴腔的運用不合理,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三者未達成一致,沒有共同作用到喉頭及聲帶,造成氣流不穩定。聲音抖動是聲樂初學者常出現的狀況,一開始大多數人會誤認為聲音抖動是正確的,正是聲樂演唱所追尋的聲音,但實際上聲音抖動是錯誤的,是由于沒有進行科學正確的發聲練習而導致。可見,科學的發聲訓練是極其重要的。
(二)聲音抖動的問題
聲音抖動聽上去就像“羊叫”,而且越到高音體現的越明顯。這個問題很多聲樂學習者一直都不能很好的解決,甚至一直徘徊在滾動與抖動之間。遇到長時值的音符時,如四拍子,滾動的聲音只能出現在前兩拍,到后兩拍時聲音容易產生抖動。因為滾動的聲音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但是聲音抖動是不由自主的,不屬于正常規律的。聲音抖動是由音高、音量、音色等方面貫穿的,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隨著音高、音量,音色等方面變化而變化的。抖動的聲音聽起來貌似有延長音,但實際上這種延長音僅僅是抖動的尾音。聲音抖動是不符合發聲規律的,聲帶沒有完成很好的閉合,喉頭過于緊張,造成嗓音的擠壓,才會出現聲音的抖動。
三、聲音滾動與聲音抖動的關系
也許有人跟我的疑問會一樣“聲音滾動與聲音抖動怎么區別”?其實我很有體會,聲音滾動所發出的聲音是很舒服、很悅耳;反之,聲音抖動的聲音讓人聽上去很緊張,很不穩定,讓聽眾有一種恐懼感。通過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為影響導致聲音抖動的因素有:氣息不穩定、胸腔支持不好、喉嚨管打開不夠、缺乏良好的共鳴,還有就是技能協調不到位。有一句話說,在聲樂中,氣息對了,已經對了百分之八十,這個是一個致命的因素,如果沒有氣息的足夠的支持,無論其他胸腔,頭腔等都做到位也是等于零,毫無作用的。
其次就是胸腔支點支持不好,影響氣息的運用。胸腔是承上啟下的作用,胸腔支持不好也是導致聲音抖動的因素。然后是喉嚨管打開的不夠,很多歌唱者都會有這個通病,捏著喉嚨管歌唱,這個出來的聲音是擠的、尖的。如上所述,聲音抖動與聲音滾動有質的區別,抖動的聲音給人一種緊迫感,滾動的聲音會給人一種自如感。聲音的抖動是絕大部分初學者所面臨的問題,二者之間的關系可看作為基礎與提升的關系。即:聲音抖動為聲音滾動的初級階段,只有經過反復科學的訓練,找到聲音抖動的癥結所在,加以解決與強化,才能使聲音變滾動起來。聲樂練習者應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才能完成從聲音抖動到聲音滾動的轉變。
四、從聲音抖動到聲音滾動
(一)氣息在滾動中的重要性
從聲音抖動到聲音滾動的轉化需要科學的發聲訓練。正確的呼吸方式是科學發聲訓練的基礎所在,聲樂發聲訓練中的呼吸方式與日常正常的呼吸方式是不同的。發聲訓練中的呼吸方式有著一套科學的體系,有多種訓練方法,如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等,其中胸腹式呼吸是最普遍運用的一種。其主要是通過控制呼吸的節奏來調動腹肌與胸腔共同參與聲音的控制。
科學發聲訓練中的關鍵在于用氣息發聲,而不是用喉頭發聲。聲樂初學者往往會為了追求較大的音量,而過分使用喉頭發聲,結果適得其反,發出的聲音僵硬且容易破音。因此,在歌唱中應該學會用氣息來發聲。聽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實則比較容易。聲樂初學者可通過感知丹田之氣獲取。如:可搬運較沉的東西,體會氣沉丹田的感覺。氣息是歌唱者得以發聲的源泉,歌唱呼吸時有了氣息的支撐,才會獲得良好的著力點,才能使喉頭完全放松。
具體來講,聲樂發聲的訓練分為兩個過程:吸氣與呼氣。呼氣過程與吸氣過程的生理機能有極大的不同,故而在訓練過程中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聲樂演唱中有呼吸支點的支撐,呼吸支點即是兩種力相互反作用所產生的著力點。呼氣過程中生理機能表現為膈肌與胸腔共同向上產生力量,用力需均勻,用以保證呼出的氣體沖擊聲帶,能夠控制聲音平穩與均勻。
在吸氣過程中,生理機能具體表現為膈肌與兩肋相互作用,共同向下及向外用力。在平時的聲音訓練中應該先找到呼吸支點,找到之后反復練習。聲音支點的靈活運用可有助于將演唱中的強弱、連跳等有難度的音符自如的展現。科學發聲訓練除了找到呼吸支點外,還應進行科學系統的發聲訓練。
(二)喉頭與共鳴在滾動中的重要性
作為主要發聲器官的喉頭與聲帶應處在最佳狀態。喉頭應處在頸部中間偏下的位置,咽喉部應擴大化,并處于放松的狀態,只有在放松的狀態所發出的聲音才是最自然最流暢的。往往產生音的抖動現象是由于喉頭遭受到擠壓,聲音處于緊張僵硬的狀況,所發出的音會產生不穩定的抖動。在實際演唱過程中聲帶的狀態同樣應為放松的,并完成向下閉合,利用腹肌的力量推動橫膈膜,使橫膈膜沖擊聲帶以便發出聲音。此時聲帶應該完成閉合,以免發生漏氣現象,使得聲音漂浮。除聲音訓練外,還應進行科學的共鳴訓練。良好的歌唱共鳴是歌唱者表達情感的有力武器,只有通過良好的歌唱共鳴才能確保聲音的穿透性與靈動性。聲帶振動所發出的聲音通常比較單薄,干澀,缺乏圓潤性與力量感。只有通過共鳴,將口腔與胸腔連為一體,才能豐富音色,使音色變得飽滿且有色澤。
美聲唱法講究人體共鳴,除口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喉咽腔共鳴,還有鼻咽腔共鳴。鼻咽腔共鳴是科學發聲的重要組成部分,鼻咽腔共鳴可緩解聲音的緊張感,避免抖音的出現。聲樂演唱者如將鼻腔共鳴運用自如的話,可加大聲音的共鳴,使聲音更具穿透力。鼻咽腔的共鳴多用于中高音聲區,演唱者在使用鼻咽腔共鳴時應將鼻翼做到完全打開,使鼻咽腔暢通。初學者可用鼻子深嗅花香,來體驗鼻翼完全打開的感覺,此時鼻咽處應有陣陣涼風襲來之感。
在口腔、胸腔與頭腔共鳴中,每個共鳴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口腔共鳴多在低聲區時使用,其也是演唱者最易感知的共鳴腔體。進行胸腔共鳴時必須要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進行,并且保持喉頭的穩定性。此時口腔共鳴應保持放松狀態,避免造成聲音的磨損與擠壓。胸腔共鳴是指聲波在氣管與喉頭處產生振動而后經由氣管將聲波傳入胸腔,以此產生共鳴。頭腔共鳴相比胸腔共鳴與口腔共鳴來講更有穿透力,運用好頭腔共鳴可使聲音變得有質感,有靈動性,而不至于產生聲音抖動的狀況。
(三)咬字、吐字在滾動中的重要性
從聲音抖動到聲音滾動的轉化過程中除注重科學發聲的種種生理機能外,還應注重語言的訓練。咬字、吐字是否合理和聲音滾動也存在很大關系。傳統民族聲樂講究字正腔圓,這種字正腔圓需要科學訓練。咬字與吐字的訓練在發聲訓練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字貌似是從口腔中發出,實際是通過腔體發出,是在飽滿的氣息支撐下,通過頭腔共鳴發出。在平時的發聲訓練中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即:聲音的發出,包括咬字與吐字,是從頭部發出,此時的口腔僅僅是做了一種輔助作用,口腔應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自然狀態,練習者好像感受不到口腔的存在,因此會認為頭腔共鳴較口腔共鳴在發聲訓練中更為重要。經過一段時間訓練,聲帶和氣息保持一種良好的工作狀態,聲音自然滾動流暢。
聲樂中的咬字是指通過氣息的支撐,依字行腔。按照字音來調整喉頭與舌等發聲器官的位置,按照音響的高低抑揚以及互相之間的關系將字音準確清晰的發出。演唱者咬字發聲的準確度對于聲音滾動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發音能力既與演唱者的嗓音條件有關,更與呼吸與氣息的控制與支撐有關。在咬字發音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將韻母的發音,清晰準確的發出,因為歌唱中韻母的發音與生活中韻母的發音有極大的不同,要注重演唱中韻母發音的準確性,讓聲音流暢自如、感人肺腑。
(四)心理因素在滾動中的重要性
在進行科學的發聲訓練之前,聲樂初學者應做好迎接困難與克服困難的決心。首先應對自己的發聲器官做一個全面的了解,由于發聲器官隱藏在身體中,不易觀察,因此,需要進行科學的訓練以達到控制發聲器官的目的。歌唱發聲中所出現的弊端不易被察覺,更不易被更改,加之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歌唱器官會不時受到影響。長期的科學發聲訓練可使發聲器官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除此之外,發聲訓練還會使歌唱者有鑒別自己聲音的能力。音色的好與壞,共鳴腔體是否完全打開等等,在反復的聲音訓練中,演唱者會對其產生一定的概念。當自己的音色不夠明亮,沒有色澤時,演唱者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歌唱狀態,當頭腔共鳴、胸腔共鳴、鼻咽腔共鳴沒有共同作用時,此時演唱者嘗試放松自己,打開喉頭與口腔,將氣息下沉,并將鼻咽腔完全打開,就會使聲音滾動起來,并且具有穿透力。長此以往,演唱者的聽力會有較大的提高,對于聲音的辨別也會更準確。可見,敏銳的聽覺會對歌唱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發聲訓練中,應格外注重歌唱語言與發聲語言的統一,在發聲練習中時刻保持一種歌唱的狀態,將歌唱語言與平時的語言進行區分。咬字訓練包括元音與輔音的訓練。二者在發聲訓練中應處于一種不同的狀態,發聲器官應做不同的調整。聲樂學習的過程中發聲訓練是每一位演唱者需要苦心練習的,聲樂雖是一門看似較抽象的藝術,不能對其直觀的感知,但經過大量的發聲訓練與經驗的積累,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聲音本身即為一種奇妙的藝術,歌唱中的聲音更為美妙。只有通過長期的練習,掌握科學的練聲方法才能夠使聲音能夠滾動起來,完成由抖動到滾動的轉變,使聲音變得有質感。
結語
聲音是一種奇妙的藝術,人體是一種特殊的樂器,歌唱中的聲音最為動人。聲樂發聲技巧不易掌握,需要演唱者不斷進行反復練習,歌唱的最終表達要通過詩意化的語言。聲樂藝術是一門復雜的,具有抽象性與實踐性的藝術。演唱者應對發聲器官的機能進行更好的把握,時刻讓發聲器官處于一種歌唱的狀態,并在演唱過程中將技巧融入到作品中。聲樂發聲技巧雖然抽象,但經過反復科學的訓練,總會收獲到屬于自己的一套科學練聲方法。久而久之,當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在聲音的練習中或許就無需在進行繁復冗雜的練習即可獲得美妙的聲音,完成抖動到滾動過程中質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夏美君、劉大巍:《論歌唱語言發聲技巧——兼論歌唱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差異》;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謝立山:《發聲的奧秘 歌唱的真諦——聲樂發聲“管道腔體”的科學構建方法論》;大舞臺;2011年09期
[3]趙洋洋:《談聲樂發聲技巧中的咬字問題》;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趙書云:《歌唱藝術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5]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