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辰
【摘要】新中國成立到至今,我國的民族器樂創作成績顯赫,不斷能涌現出一些好的優秀的民族器樂作品,這些作品都能真實的反應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盡管如此,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不可否認這些作品在當時是多么的難得可貴,可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思想在創新,而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民族器樂作品創作好像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掉隊了”。主要的問題是,民族器樂作品之少,作品缺乏時代感,作品創作手法單一,作品思想不創新等。導致難以適應現代各高校飛速發展的民樂教學和民樂研究。作為一位當代的民樂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僅感到失落,揪心。本文是就對現如今民族器樂創作發表自己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民族器樂創作;點滴思考
民族器樂作品創作和其它藝術創作一樣,其實都是反應當時的時代風貌與生活狀況,因為一切的藝術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脫離了這點,藝術就是空想。民族器樂它是能夠反應我們本名族獨有的時代風貌,它對促進我們社會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激勵作用,江澤民同志曾說過“用優秀的文化鼓舞人,是文化戰線的重要任務”。因此,民族音樂的繁榮與否,是關系到我們民族器樂演奏藝術,關系到我國高校民族藝術研究,關系到社會主義新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繼承,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大的關系。
民族器樂作品它是我國文化的結晶和沉淀,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后人的非物質遺產,它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演出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這些特點從先如今各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就可以看出,時間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時期,都有記載。民族器樂已然成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符號代名詞。近年來,得益于那些工作在致力于將民族器樂帶入世界的研究者、老師這些群體的努力下,我國的民族器樂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精彩演出,并受到海內外一致好評。但是隨著時代不斷的在進步,我們的民族器樂卻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我想這對于民族音樂創作者來說更是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應該用弘揚民族的時代性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與時俱進,開闊創新。
在改革開放以來,本土文化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抨擊和影響,特別是青少年這一代,對待外來文化中這些五花八門的音樂藝術毫無抵抗力,盲目跟隨。青少年不僅對我國民族器樂不了解,對外來音樂就更不了解了。我想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宣傳和普及的不夠。人們都于自己的音樂文化了解太少了,對民族器樂的話更是了。因為不了解所以就談不上敢興趣,更不用說去學習了,導致最后在選擇學習上就只好隨大流。這也是造成民族器樂到現如今還普遍不好的現象,作為一個民樂愛好者、研究者我感到很焦慮和不安。在筆者看來造成這些原因有以下幾點:1、外來文化(音樂)的沖擊和影響,讓我們難以有目的的選擇;2、民族器樂作品缺乏時代感,作品普遍比較老氣,抓不住聽眾的內心;3、國內外媒體的報道宣傳不力,觀眾和聽眾數量有限;4、相關的作品數量曲目少,這導致在演出時沒有新鮮感,每一次都是那些曲目,聽眾有膩煩心里。在這些原因下筆者覺得創新和繁榮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是當下的一等要事,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首先,從高校出發,學校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輸出的重要機構。在各大音樂藝術院?;蛘呤怯幸魳穼I的學校,民族器樂演奏專業中應該開設針對本民族音樂作曲理論課,然學生對民族音樂有一歌本質的認識,我們不僅要提高專業演奏水平,更要提高學生的民族器樂作品創作能力,根本上解決民族器樂作品少的問題,在這加強師資水平力量建設,老師在這個過程是起絕對作用的,我們培養的老師不僅會演還要回作。以此同時我們應該多呼吁音樂學院可否在學生選擇專業上不那么墨守成規,一個學生只能是一個專業,如果有那種特別的學生是否可以考慮采用一專多能的培養模式。
然后,針對本身已經就是作曲系的學生,在他們的課程中增設一門專門的民族器樂作品分析、欣賞、民族器樂演奏課等之類的和民族器樂相關的課程,通過這個方法可以再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對民族音樂認識不夠全面的缺陷,這樣也更有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只有學生感興趣了,才會有意識的想去學。我國著名民族器樂作曲家劉文金先生一開始就是因為他對二胡有所了解并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寫出像《長城隨想》、《豫北敘事曲》等家戶喻曉的二胡名曲,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我想劉文金先生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需要好好學習的楷模。
最后,作品好壞最終取決的是演奏者能不能將這首作品完美的展現出來,能不能打動聽眾。如果作曲家寫出的東西毫無根據,或者根本無法演奏,那么這是另外一種失敗,有要能寫出好作品的音樂家同時也要有能夠演奏出好作品的音樂家,二者缺一不可,就像魚和水一樣。所以我們能不能多呼吁在發展名族器樂創作的艱苦道路上提倡:民族器樂作曲家和民族器樂演奏家共同的正對性強的課題研究,這樣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二者的優勢形成無縫對接,相互補充,相互切磋,實現藝術理想雙贏。這樣寫出的曲子更加貼近生活,更具真實感,也更能打動聽眾。這樣的例子也存在過,比如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與二胡演奏家聯合創作的《長安社火》,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先例;還有民樂小合奏《秦韻》、民族管弦樂音詩《麗山吟》等,都是一這一類型方式完成的民族器樂作品。我們應該對它進行加強和效仿。
結語
總之,振興和繁榮民族器樂、民族音樂是一個可不容緩的艱巨任務,它是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軟實力,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更是需要每一代民族音樂愛好者為之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文金.關于當前民族器樂創作的若干思考[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2,06
[2]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