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趙巍巍
摘要:自然主義文學是西方近代文學的重要流派。斯蒂芬·克萊恩于1895年發表的《紅色英勇勛章》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一朵奇葩。在小說中,作者通過大量運用各種顏色、動物、煙霧以及太陽、天氣等自然意象,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宏大的戰爭畫面,充分體現了美國自然主義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自然意象;顏色象征;動物象征;天氣象征
自然主義是西方近代文學的重要流派,是連接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橋梁,也是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轉化的過渡流派,對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于法國,主張“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既排斥浪漫主義的想象、夸張、抒情,又輕視現實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追求絕對的客觀性,崇尚單純地描摹自然,著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面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并企圖以自然規律,尤其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和人類社會。
19 世紀末,美國已完成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社會兩極分化嚴重。一些作家開始在作品中展示弱肉強食的社會生活,描寫下層人物的悲慘命運,人們如“叢林里的生靈”,或殘酷地欺凌同類,或在絕望中掙扎茍延殘喘,這是典型的自然主義創作觀。
斯蒂芬·克萊恩是美國19 世紀末最有影響力的自然小說家之一。其以美國的南北戰爭(1861—1865)為背景的作品《紅色英勇勛章》(以下簡稱《勛章》)一一直被認為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大量運用各種顏色、動物,包括想象的怪獸和野獸、煙霧以及太陽等自然意象,細致地描寫了主人公上戰場前的幻想,初涉戰場時的恐懼,逃跑時的恥辱,歸隊時的憂慮和奮戰時的勇敢,成功的塑造了美國內戰中一名普通士兵的形象。
一、顏色象征
據統計,《勛章》中顏色詞出現六百余次。每種顏色都成了具有內在含義的象征物,它不僅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凄涼、血腥、混亂的戰爭場面,而且深刻展示了主人公亨利的心理變化。紅、黃、藍、綠、黑、白、灰、紫等顏色詞的反復出現,把小說的背景描摹成一幅五光十色的現實畫布,這使讀者感受到其所要表達的對現實悲觀的自然主義風格。
開頭第一段,小說的整體色彩由淺黃色轉換成為亮麗的綠色,以此來展現主人公渴望參戰,對戰爭充滿了美麗的幻想的心態。而河水黃變黑,則形象地傳達出亨利對戰爭的恐懼逐步加深的心理。火紅的敵軍營火則是亨利對未知生死恐懼的體現。
在開赴前線的行軍途中,亨利越來越緊張,恐懼猶如黑暗一樣緊緊地攫住了他。頻頻出現的紅色,則象征了戰爭中的危險、血腥、憤怒,一系列紅色使讀者產生野蠻與暴力、廝殺與流血的聯想。從這里可以看出亨利在親眼目睹紅色背后的血腥后,希望遠離戰爭的心理。
出于對死亡的恐懼,亨利丟盔棄甲,向后方逃竄。他害怕自己會被“ 綠色巨龍”吃掉。在他心中,綠色就象征著死亡和恐慌。在逃跑的途中,他見到一具士兵的死尸。這里,作者用顏色的褪變來表示人生由生到死的變化。在死尸的變色與腐爛,直到成為微不足道的小螞蟻的口中之食的敘述中,讀者體會到的不是英雄主義的豪情,而是人生的悲哀與死亡的無奈。這也正是自然主義對人類本質及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
二、動物象征
據統計,《勛章》中使用的動物意象至少有80 次,以此來反映亨利在其成長的各個階段的心理和行為。如在參軍前,亨利想象自己像雄鷹一樣勇猛,在奔赴前線的途中,他覺得他和他的戰友們就像是被驅趕著的馬,毫無喘息之機。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生死廝殺,他害怕自己“像豬一樣被殺掉”,變成一只“小蠕蟲”,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 小生物,等等。這些都反映了亨利在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恐慌。
在戰斗中,他成了一頭“善良的母牛”、一匹疲憊不堪的馬,只能任由戰爭的屠殺,沒有還擊之力。逃跑時,他又像一只受驚嚇的小雞,又像一頭被驅趕的野獸,像身處巨龍爪牙之下,驚恐萬分,于是他丟下武器落荒而逃。當由于戰友的不小心使他得到了那塊渴望已久的“紅色英勇勛章”時,虛榮心暫時得到了滿足。但當他聽到一名軍官稱他們為“趕騾夫”時,憤怒使他暗下決心要干出個樣兒來。在以后的幾次戰斗中,他像一個瘋子,“像一頭野獸”、“一頭發狂的貓”、“一匹發狂的馬”,猛打猛沖,此時亨利的理智早已蕩然無存,只知盲目沖殺。
他和他的戰友們還被形容為小獵狗、受驚的水牛、老鼠和羊群等等,這些動物形象與雄鷹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得讀者對亨利心理的轉變歷歷在目。
三、天氣象征
《勛章》中,許多象征都是通過對霧、煙、雨、太陽等天氣的描寫來完成的。作者利用對天氣的描寫奠定了整部小說沉重、抑郁的基調,同時還讓天氣成為了亨利心靈的一面鏡子。
小說開篇整個畫面彌漫著困惑、迷茫的氣氛,恰似亨利的心理寫照。面對遙遙無期的訓練,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戰斗的渴望。到達前線時,亨利看到在地上痛苦掙扎的傷兵,幻想被現實打碎。他此時的心情就像是被灰色的霧蒙上了一層揮散不去的陰影。身處迷煙中,他感覺離死亡越來越接近,最后他丟盔棄甲,落魄而逃。當亨利再次回到戰場上后,他克服了硝煙背后的恐懼和死亡,最終戰勝自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小說最后以描寫雨景結束,在西方文化里,雨象征祝福。亨利和他的同伴們在雨中接受了祝福,凈化了心靈和思想,成長為了真正的男子漢。
總的來說,煙、霧、雨、太陽等這些天氣狀況不僅反映了作戰時惡劣的環境,而且還反映了亨利無助、迷茫、恐懼的心理,真實地將亨利的心理狀況展現在讀者眼前。
概況來講,克萊恩在《勛章》中以他那卓越的創作手法、獨具一格的語言和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宏大的戰爭畫面,充分體現了美國自然主義的藝術風格,具有深刻的跨時代的歷史意義,其寫作手法和思想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力教育.2007年管理論叢與教育研究專刊.《論象征在解讀亨利· 弗萊明心路歷程中的運用》.葉莉君
[2]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第24卷第5期.《斯蒂芬·克萊恩<紅色英勇勛章>中的自然主義》.房麗婷,胡笑瑛
[3]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學報 第6卷第3期.《美國自然主義的一朵奇葩——略談斯蒂芬·克萊恩<紅色英勇勛章>》.郄會娟
[4]http://baike.baidu/view
作者簡介:
袁媛,女,漢族,河南省外貿學校商務英語教研室教師,鄭州大學英 語專業碩士,主修翻譯方向;
趙巍巍,女,漢族,河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英語教研組教師,鄭州大學英語專業碩士,主修英語語言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