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
摘要: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教學內容要比其他學科豐富得多。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地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語文教學要拓寬教學渠道,延展教學內容,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新聞以及生活話題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資源,大力開發利用,使“語文教學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有效性;自主;創新
一位優秀的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同時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課文所要掌握的字詞、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點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引導,學會如何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學習,感悟課文表達的情感,把握課文的主題、學習作者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學生要會上語文課,在課堂上就要會聽,而學生成績的好壞也往往取決于課堂短短的45分鐘的聽課效率。聽課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說學語文沒什么技巧,就是要較多地識記背誦。當然,這說的一點沒錯。一定要有識記背誦之功,才能學好語文。但這種說法太不全面,識記背誦,這是基礎的、低層的。小學生學好語文較多得力于這個方面,高中生學語文就遠遠不只是這樣了,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語文學科給予學生的滋養是終生受益的。大而言之,語文學習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到他對人生、對世界的感覺、經驗和領悟。小而言之,隨著江蘇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行,學好語文也成了重頭戲。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語文教師應當怎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呢?重點在我們的課堂,在于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聽課的關鍵在于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學生要眼耳手腦各種感官齊配合去促進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眼要盯著老師的板書和老師講課時的表情動作,耳要聽清楚老師講課的內容,要聽得準確,聽出重點,聽出弦外之音,聽出老師講課的意圖;手要有選擇地記,要記重點、難點和疑問;腦筋要開動,積極思考,抓住老師講課的思路。聽課要以理解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記憶所學的知識。那種未經思考和理解,死記硬背的知識是不長久的。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學生接受的學校教育正是為終身學習“培養習慣”的教育。學生在上語文課時,養成圈、點、勾、劃的好習慣,才能真正上好語文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新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喚醒學生自主意識。實踐證明:學生的個性特征、創新思維和創造才能必須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要創造自由的教學環境,必須提倡充分的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始終記住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與學生的活動是相互的,正確對待學生的創造欲,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把他們的所知所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發表獨立見解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動手、動口、動腦,增長智慧和能力。
教師應充分尊重并倡導學生回答問題中的求異思維。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得到滿足,他們就會以愉快的情緒進行學習。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這樣學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閱讀實踐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錄音、錄像等手段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應針對不同的重難點,相應地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程度低與能力強的同學都得到成功鼓勵,從而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對學好語文充滿信心。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在引導學生理清文路、捕捉要點、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教師要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
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的需要選擇相關的小問題進行研究,而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課堂空間。語文學習需要在討論中得到深化,但教學任務的繁重、時間的緊迫,卻往往使討論開展了卻又草草收場。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弱的學生可能根本就還沒進入狀態,能力強的討論也不深刻充分,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真正的能力培養、自我發展收效甚微。所以,教師必須設置高素質的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并且采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漁,在充足的時間互相聆聽,探討得到最終結論,這種真正的討論參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發學生興趣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語文課堂上的研討不同于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主題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可以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的欲望。教師把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引入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肯定他們的勇氣,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激活思維,發展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把人生的看法、社會現象的評判、生活的喜憂、家庭的悲歡等充分表達出來。如乞丐現象,上門推銷,超前消費,綠色食品等等,學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課堂是他們學習的樂園。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教學內容要比其他學科豐富得多。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地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語文教學要拓寬教學渠道,延展教學內容,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新聞以及生活話題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資源,大力開發利用,使“語文教學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種課堂教學與語文資源的整合,使師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對內容不斷變革和創造,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以便能切實提高我們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地喜歡語文,喜歡上語文課。如此,語文老師可寬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