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欽
摘要:本文意在探討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現狀和發展,從而研究這一課題的價值所在,由冷幽默語言的由來以及在中國當代社會的產生背景引入,再談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滲透和體現,涵蓋文學,音樂,電影,繪畫等領域,主要談及架上繪畫中的冷幽默語言。中國當代社會的眾多藝術創作中,冷幽默語言所涉及到的或許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說是小眾,但其對各個領域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卻不容小覷。
關鍵詞:冷幽默語言;中國當代藝術;現狀和發展
一、冷幽默語言的由來以及在中國當代社會的產生背景
冷幽默語言在當代社會的蔓延與發展有著其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說出現于1960年代的黑色幽默是冷幽默語言的前生。黑色幽默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時美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后,一方面社會矛盾,勞資矛盾頻繁,另一方面麥卡錫主義使整個社會形成了壓抑窒息的氛圍;1960年代初期,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戰事的失利和美軍慘痛的傷亡,更使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局勢比較動蕩,社會狀況比較混亂。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于是產生了對現實采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在中國當代社會,90年代之后相對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給冷幽默語言提供了生長的土壤,2009年新浪微博的正式出現更是推動了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社會的興起,當然各種社會問題和民生事件才是冷幽默語言在大眾生活中傳播的源泉。
二、冷幽默語言在各個文化領域的表現
藝術來源與生活卻高于生活,冷幽默語言在網絡時代的發展同樣滲透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當中。中國當代社會的眾多藝術創作中,冷幽默語言所涉及到的或許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說是小眾,但其對各個領域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卻不容小覷。文學創作中談及冷幽默語言必須要先說起魯迅先生,雖然時隔多年,但他對20世紀中國雜文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我們認識和解讀當時中國社會最深刻和鮮活的文本。他的雜文創作態度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種創作思維和心態成為了魯迅先生特有的冷幽默。他大量運用反語修辭手法,如“雖然有人數我為‘無病呻吟黨之一,但我以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能夠明白底細的。……而批評家們曰‘無病。我實在艷羨他們的健康。”[1]其實魯迅是站在白話文作者的立場,運用反語抨擊章士釗等幫閑文人思想上的不健康,他的幽默是充滿火藥味的,是社會的弄潮兒。
再說音樂創作中冷幽默語言的影子,作為一個90后,我接觸的眾多音樂門類中,二手玫瑰十分果敢的展現了他們的冷幽默。二手玫瑰的音樂是嫁接在東北二人轉之上的搖滾。操著東北二人轉曲調的說唱,同時玩著嗩吶、葫蘆絲和口技,幽默詼諧的語言和夸張的表情使得臺下觀眾前擠后擁,同時忍俊不禁。
談及中國當代電影藝術中的冷幽默語言,馮小剛的早期作品可以非常貼切地體現它的精髓。從《甲方乙方》到《大碗》再到《手機》,每一部都透露著冷幽默語言。例如《甲方乙方》告訴我們每一個夢其實都是一個社會現象,用最溫馨的、充滿希望的方式告訴人們,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希望是永遠存在的。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仍然懷有道德理想主義去相信那些很難改變的冷幽默,這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期許,是正面的。
三、再究架上繪畫里的冷幽默語言
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繪畫藝術中最直觀的體現是在漫畫作品當中,從歷史發展來看現在的漫畫,可以說諷刺漫畫是當代漫畫發展的鼻祖,如華君武和朱德庸。既然要從架上繪畫中的冷幽默談起,那不得不舉一些具有冷幽默氣質的當代藝術家為例來具體論述冷幽默語言在架上繪畫中的體現。季大純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位當代藝術家,他的畫一開始吸引我的點就是詼諧和幽默,無須太多的觀念和視覺體驗,就能進入他的畫面。下一個是我也非常鐘愛的藝術家劉野,他和季大純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偏卡通化,但劉野本人卻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卡通藝術家,我剛接觸他的繪畫時,是他蒙德里安系列作品吸引了我,當時就覺得簡單好看,但他筆下塑造的在我們看來是卡通小人形象的“卡通畫”是給大人們看的“卡通畫”,畫里的冷幽默只有我們才能體會。后來接觸到他的小人當兵系列的作品,劉野的這類作品并不是一種真實的情感再現或是回憶,而是一種非真實性的體驗,這種體驗如果深入解讀下去有時是會把人帶到一種不安情境中去。中國當代藝術中談及冷幽默語言總繞不開一位藝術家,那就是王興偉。王興偉的繪畫作品曾一度表現出對美術史形成過程的好奇和質疑(毫無疑問,在他繪畫的形成期知識結構是具備的必要基礎)背影系列中,身穿黃色衣服的藝術家本人,一人扮演了多種角色,在挪用法國古典主義代表人物普桑的作品《阿爾卡迪的牧人》中,王興偉把自己替換成其中一位牧人,其他三個畫面上的人物則沒有出現,如果說《阿爾卡迪的牧人》是普桑本人在17世紀對古希臘的美好想象與期待,那么王興偉的這幅作品卻是對西方美術史的挪用以及對所謂“經典”的質疑與調侃,畫面輕松幽默并略帶“達達”式的戲謔與顛覆。
四、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發展和走向
冷幽默語言無法保持一種常態,具有瞬間性和更替性。以微博為例,不同的事件和焦點會產生不同的冷幽默語言,在當代藝術中亦是如此。部分藝術家所關注的點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自身處境的變遷而發生轉移,新的問題的產生必然會接替原有的那個“?!保斎磺疤崾侵暗膯栴}得到了解決或者被合理性弱化。當代藝術本身就需要與當下的社會和人產生聯系,社會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為冷幽默語言提供了培養皿,這種瞬時性和交替性正是賦予了中國當代藝術生命力和活力,讓它可以持續地發光發熱。
五、結語
冷幽默語言在中國當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對文化環境的改變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冷幽默語言涉及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方方面面,對于當下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眾多藝術創作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其固定的語言風格和形式范疇,隨著社會的不斷邁進與發展,冷幽默語言為各類藝術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時事政治和民生新聞成了冷幽默語言的原素材,不斷地給中國當代社會中的我們提供創作的可能性。
【注釋】
[1]來自維基百科對于黑色幽默的解釋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散文雜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2]從華君武到朱德庸——淺析中國冷幽默漫畫在不同時代的題材與表現手法[M],西安: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