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婷 周琦娜
陶瓷造型手法多種多樣,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視覺上形成了獨特的形式美感。在陶瓷藝術品中塑造成型中視覺體驗表達出的可塑性,在塑造過程中融入了陶瓷藝術家自身獨特的情感與生活體驗。陶瓷藝術家通過陶瓷藝術品充分展現陶瓷藝術的本體語言,體現自身獨特的物質屬性與藝術屬性。顯現了陶瓷材料的泥性、釉色、火包含在其中的審美價值。這些最質樸審美語言是其他形態語言所不能夠比擬的。
圖1
圖2
在陶瓷造型的藝術里,因為陶瓷是一種特殊的材質, 有工藝技術的打磨,需要經過“火”的藝術浸染,創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偶然性,然而陶瓷藝術就是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綻放它獨特的光彩。這種偶然也出現在陶瓷的“泥”性表達之中,形成特殊而又獨特的肌理形態,產生不同的泥性肌美感和質感美(如圖1)。在偶然中,陶瓷藝術家可以從中獲取和創造意想不到的 靈感。還有一種展現語言是就是它多變的釉色,在不同溫度以及不同燒制時間表現出不一樣的釉色變化,具有不同的色彩語言(如圖2)。有時還會保留火的痕跡,通過這種偶然性,可以看出陶瓷材料具有很大可塑性和豐富的表現力。
在不斷發展的環境中,陶瓷藝術家在不斷選擇和發現適合表現的語言。其豐富的肌理與表現形式,堅固耐用的性能,釉色與燒成的獨特魅力,天然的親切感使陶瓷材料走進公共藝術有著不可多得的優勢社會在不斷發展前進,伴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變化和提高,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決定了人們審美情趣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悄然發生變化【1】。
陶瓷材料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符合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情感需求,在高科技發展的同時,需要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衡,工業文明的背景條件下人們以強力手段征服自然,完全按技術理性的物理指標來選擇或再造物質材料,機械化產品大量泛濫。以至人們生活在高度物質文明的現代都市依然倍感冷漠、孤獨、缺乏人情味。因此追求自然的生態的情感需求被得到重新審視,而作為一種極具人文關懷意義的陶瓷材料在公共環境中得以推廣和應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必然。即是這種情感需求的物化之一。此時陶瓷的質感、材料的特性、人工的痕跡、感性的裝飾變化變成了情感的物化符號。
公共藝術之中少不了陶瓷材料的參與,這是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人類心理因素的驅使和感召的結果,反映了當代人的一種精神需要。這是由于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了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藝術作為現代人類的宗教在生活中的位置同樣是不能低估和忽視的。因而,公共環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和進行活動的場所,創造某種舒適氛圍的富有生命意味的、人性化的藝術空間。公共藝術中陶瓷材料的運用和發展既適應了社會城市化進程的環境與文化的特殊要求,同時也將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推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現代陶瓷藝術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更多地遠離了使用功能的束縛,把審美和藝術表現作為第一特征,瓷材料的原始、樸實可顯示出自然現象的神奇與多變,由于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許多陶藝家在創作過程中,對于陶瓷材本質的探討懷著極大的興趣。近年來許多陶藝家嘗試著運用粗質材料,這不僅基于人們對審美觀念的新變化,而且也基于對材質和效果的新認識。粗質材料能表現一種質樸的感情和粗獷的氣魄,使人產生更加渾厚、古拙、原始、純真而毫無修飾的美感。很多陶藝家就是借用陶瓷材料的這一特性用它來制成具有極強藝術生命的作品。這一情景無疑是對于當前高度機械化、工業化產品充斥市場狀況的一種反抗,為陶瓷材料在藝術性上的突破帶來了一定的生機。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生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越發重視室內空間的改善,于是應運而生的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們的生活中日益興盛。陶瓷藝術作為中國古老的藝術門類之一,自產生以來便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陶瓷藝術逐漸成為了一種集藝術性、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門類,在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視覺美感和藝術享受的同時,也為室內空間營造出了一種溫馨的藝術氛圍。人們的審美意識在不斷地提升,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強烈,被現代文明包圍的今天,高速度、快節奏,在觀念上不斷更新公眾的生活方式,公眾的審美情趣對于整體美、現代美、自然美、情趣美的追求,與審美藝術相呼應,與裝飾手段達到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胡耀亮,余敏燕.論現代家居中陶瓷的重要性.景德鎮陶瓷,2006(03):26一28
作者簡介:
陳夢婷,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周琦娜,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