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路
【摘要】本文將笛樂藝術流派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加以論述,首先從宏觀上闡釋傳統(tǒng)的“南、北派”藝術形態(tài),并在其基礎上梳理總結出多元化的笛樂藝術眾流派,以期讓大家對中國笛樂流派的形成發(fā)展做出相應的結構分析與認識。
【關鍵詞】竹笛;流派:風格
竹笛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50年代以前表演形式還相對比較單一(多用于戲曲的伴奏或主奏),隨著表演形式和社會文化受到重大歷史變遷的融合與分解,人們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又得到了相應提高以及國家提出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藝術方針等各種先決因素,賦予竹笛藝術新的演奏形式和新的藝術追求,從而推動了笛樂演奏流派和笛曲風格的變化與發(fā)展。
一,竹笛流派形成的理論標準
有關竹笛流派的界定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流派,《漢語大辭典》將流派定義為:“l(fā).水的支流;2.文藝、學術等方面的派別。”,作為語言大詞典,這樣的解釋在具體藝術流派的理解上顯得十分空泛。而在《科林斯音樂辭典》中“樂派”一詞的解釋是:“用來概括一群在同一地區(qū),同一時期工作,或具有相同作品(或表演)風格的音樂家。”這就比較鮮明的論述了音樂流派形成的本質內涵。而具體到竹笛流派的形成與衡定的理論探討,林克仁認為:“一個人在竹笛上創(chuàng)立了一種吹法或者技巧,在同行中廣為流傳,大家跟著學,逐漸形成了帶有傾向性的演奏群體,于是一種流派便應運而生了。”從宏觀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解釋對竹笛藝術流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與合理性。
流派是其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及人民精神的具體展現。流派的形成往往是有源有流,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展現,它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藝術審美與實踐的變化而變化。既要跟上時代行進的步伐,又要根據群眾的需求進行蛻變。笛樂流派的形成是笛樂藝術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
二、約定成俗的笛樂南北派
從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上來看,無論是在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南北之分都尤其受到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南北之區(qū)分,以淮河漢水以南和荊楚區(qū)域為“南”,淮河漢水以北的區(qū)域為“北”。二圍時代以后,隨著政治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南方的概念除了指荊楚淮漢流域外,常常專指吳越地區(qū)。后來人們還習慣以長江作為南北分界線。由此可見南北的劃分,在歷史的概念上是相對模糊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各個門類的流派問題與上述的“南北”之別是相似的,而在多種形式的傳統(tǒng)音樂巾擔任伴奏或主奏的竹笛樂器,歷史悠久,流傳地域極其廣闊,曲目眾多,和其他門類一樣,也素有南北之分。
這個約定俗成的慣說,在音樂風格上主要表現為:“北派”的音樂風格以粗獷、高亢、寬廣的音色著稱,常以梆笛吹奏。體現北方人民豪邁、爽朗、奔放的氣質。相對于“北派”,“南派”則擅用曲笛低沉溫婉、柔美音色,表達燕語鶯聲、吳儂軟語的情調,通常用曲笛演奏。“北派”笛家以馮子存、劉管樂等為代表人物,其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賣菜》等,這些樂曲以山西梆子、二人臺、河北吹歌等民問音樂加工創(chuàng)編為中國竹笛獨奏曲目,充分運用吐、垛、滑、花等演奏技巧,風格剛勁、豪放而又滲透著詼諧。“南派”笛家以趙松庭、陸春齡最為知名,主要采用江南絲竹、昆曲曲牌和民問曲調整理為竹笛獨奏曲,如《歡樂歌》、《幽蘭逢春》、《鷓鴣飛》等。從傳統(tǒng)的竹笛流派美學內涵來看,剖析南北風格差異的成因,充分顯現了圍人的文化心理和審美價值取向。
三,多元文化格局下的笛樂眾派
隨著南北笛樂藝術的交融,在傳統(tǒng)的音樂樣式中,南北笛樂風格差異就逐步減弱。至于北派陽剛華麗,南派婉轉優(yōu)美的觀念,更不能將其公式化。20世紀五十年代后,笛樂演奏從伴奏發(fā)展到獨奏、協(xié)奏等多元的表演形式,并伴隨著西方的和聲、配器、復調等作曲技法的逐漸出現。隨后笛樂演奏家們在繼承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基礎上,理念不斷括寬,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竹笛獨奏曲、協(xié)奏曲等不同體裁的藝術作品。在傳統(tǒng)南北派的基礎上分化成多元的笛樂藝術流派,較有影響的有:
(1)以劉森為代表的“新派”采用了很多舞蹈音樂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音樂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的特點,并大量創(chuàng)新移植含有眾多半音的外圍作品,其主要曲目有《牧笛》、《霍拉舞曲》、《云雀》等;
(2)以孔建華為代表的“巾原笛派”以巾原區(qū)域為本,兼蓄并收、繼承突破各派之精華,形成了既有熱情奔放,又有委婉抒情的藝術特征。其代表曲目有《江漢平原好風光》、《幽思》、《江河情》等;
(3)以趙松庭為代表的“浙派”其創(chuàng)作的音樂主要以婺劇音樂作為主要素材,并將傳統(tǒng)“北派”的演奏技巧吐音、花舌、剁音等技巧運用到具有“南派”風格的樂曲巾,如改編的婺劇曲牌《二五七》、《二凡》以及“南北”風格兼收并蓄的《早晨》等樂曲;
(4)以俞遜發(fā)為代表的“俞派”其風格主要表現為細膩雋永的南派特點,并大量繼承吸收北派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自己含蓄抒情而不失奔放熱情,淳厚質樸而不失花俏華麗的創(chuàng)作,演奏風格。其代表作品有《秋湖月夜》、《瑯琊神韻》、《歌兒獻給解放軍》、《匯流》等;
(5)以曲祥為代表的“山東笛派”以其靈活多變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快速靈巧的吐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代表曲目有《沂河炊歌》、《向往》、《紅領巾列車奔向北京》等;
(6)以李鎮(zhèn)為代表的中國少數民族笛樂“草原笛樂流派”,廣泛吸收草原音樂體裁長調、短調等音樂素材,其特點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與民族性,代表曲目《牧歌》、《鄂爾多斯的春天》、《走西口》等;
(7)以馬迪、張延武為代表的“長安笛派”以秦川地區(qū)音樂為根本,極具繁音擊楚的秦川音樂特色。創(chuàng)作了《跑旱船》、《秦川抒懷》、《寨外風情》等經典樂曲。
綜上所述,竹笛藝術流派與音樂風格的發(fā)展過程整體呈現出,新興的風格流派是對于舊有的風格流派的分離與創(chuàng)新、繼承與發(fā)展。在不斷地求異求新中顯示出自己的個性,但看似繽紛異彩的音樂風格變化、地域特色之別,在總體的發(fā)展過程中又呈現出了形式與內容的共性。將笛樂藝術流派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來論述,折射出影響著歷代和當代人民的文化價值觀與音樂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