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瑤
摘要:中國古代繪畫史中的女性繪畫可謂是一部“缺席”的歷史,藝術史在一種男性占主導的文化權力中產生,而女性藝術家卻通常不被作為創作主體論及。中國古代的女性繪畫歷史是一部整體以消沉為主調的歷史,其中最為繁榮的局面出現在明代與清代時期。最早的一部專門闡述中國女性繪畫發展的史書是清代女史家湯淑玉所編《玉臺畫史》,近二,三十年來,一些研究者開始尋覓,梳理那些被丟失,被遺忘的女性繪畫的歷史碎片,并聚攏整理,出現了一些線索完整的研究中國古代女性繪畫史的書籍與文章,其中,明清二朝作為中國古代女性繪畫史的巔峰期尤其引發研究者們的興趣與關注。本文將系統性梳理這些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女性繪畫;閨閣畫家;妓女畫家;明清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女性繪畫
女性繪畫一詞的啟用,見諸于90年代初。何為女性繪畫?一般的概念是從性別來甄別,也有從題材來甄別,認為不管性別中的男女,只要是是畫女性題材,都看成為女性繪畫。如果給女性繪畫做個明確的界定,可以這樣認為:出自女畫家之手,以女性的視角,體現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獨特的表現形式——女性話語,凡此種種的繪畫,稱女性繪畫。
(二)閨閣畫家
所謂閨閣畫家,是指享有優越的生活環境,而且自身具有筆墨書畫修養的
女性。她們大多出身于文化世家,從而使她們有機會與能書善畫的親朋好友,探討畫理、切磋畫藝;并且平時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繪畫。陶詠白,李湜于2000年主編的《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中提到:在廣義的這些閨閣畫家之中,從作品的藝術水平看,真正有成就的還是來自于文化世家的閨閣畫家。因此明清的閨閣畫家的主要是指文化世家中的女子而言。
(三)妓女畫家(青樓畫家)
妓女畫家(青樓畫家)是指,那些具有畫藝修養的青樓女子。明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的興起為青樓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青樓文化實質是一種“士人”的文化,因而,為了步入高層次的文人圈,她們除了頗具姿色外還要刻苦于筆墨技法的練習,在與文人的交往中,她們獲得了藝術上的熏陶,甚至是在筆墨技法上的直接傳授。因此,她們中的很多也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這樣,她們形成了明清女性繪畫史中與閨閣畫家相對的的另一個群體——妓女畫家。
(四)明清時期
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女性繪畫的巔峰期。一方面,明正德以后,各種學術思想活躍融合,另一方面,明中晚期,萌發了婦女個性解放的思潮,女性主動的自我意識也逐步增強,部分知識女性開始積極參加各種文學,書畫藝術活動。而那時候她們所面對的畫壇,正是中國國畫史上流派林立,紛繁雜沓時期,在這種綜合的文化氛圍中,中國古代的女性繪畫史,達到了巔峰。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藝術特征分析
明代閨閣畫家代表人物有:文俶,梁夷素,仇珠,方維儀,刑慈靜,黃皆令,傅道坤,馬閑卿,在藝術特征上主要有三個方面:1.“聊以自娛”。閨閣畫家多出自深閨大戶,深居內宅,視野與人際交往較為封閉。她們生活優越安定,不必為衣食操勞,擁有充沛的時間與精力來隨自己的興趣研究繪畫。這使得她們的繪畫題材多為平和清淡的閑花靜草,小蟲蛾蝶,或大士,觀音,仕女等。閑適優越的生活狀態決定了她們的消遣時光,沖淡心緒的輕描淡寫的創作態度。2.工整,穩重的表現手法。閨閣畫家在構圖,設色,用筆上多謹慎安排且講究。注重畫面物象的設置與安排,往往構圖穩中帶險,刻意經營。設色上多清新典雅或艷麗厚重,喜用石色。3.少題跋,少題詩作文,托物言志。形式多為軸,扇,款式多為家人所題。
明代青樓畫家代表人物有:柳如是,范鈺,李因,馬守真,顧眉,薛素素。她們的藝術特征為:1.“以畫遣懷”。青樓畫家需依靠自己的力量謀生,漂泊,競爭中的生活使得她們時時需為自身的生存憂慮,他們需要迎合客人的興趣來進行繪畫創作,繪畫即是她們謀生,競爭的工具,又是她們借以消除內心積慮的工具。2.題材上多為野谷幽蘭,表達手法上率意隨性,用筆奔放爽快。少施色,以墨為本,或墨線白描,或以墨分五彩加以渲染。3.多題跋。畫幅上多文人雅士的題跋,形式上多畫卷,便于卷尾無限延長,滿足文人雅士們在上面題詩作文的需要。
清代閨閣畫家代表人物為周淑轱,周淑禧,馬荃,金玥,方婉儀,蔣季錫,蔣淑,陳書,“惲家閨閣”等。清代女性繪畫發展較明代出現了一些新特色:1.閨閣畫家一支獨大,妓女畫家團體衰敗。2.閨閣畫家的人數,作品均冠歷朝歷代之首。出版了第一部專門梳理,搜集,品評女性書畫家的專著——《玉臺畫史》。4.出現大量以家族為單位的女性畫家團體以及自發或由權貴人士倡導和組織的女性創作群體。5.繪畫題材開始拓寬,變得多種多樣,形式豐富,在形式上開始出現有中西合璧的新特色。
三、明清閨閣與青樓畫家作品特色異同分析
(一)同:1.個性的缺失。在封建父權社會之中,女性屈從于男性腳下,即使在藝術上也是如此。女性畫家在藝術審美上遵從于男性的喜好,多模仿名家或師法家族內部的男性親屬,筆墨語言來源于自家風貌,少個性特點。2.“女性特征”的泯滅。男性批論家在品評女性畫家作品時帶有明顯男性角度喜好,“頗無脂粉習氣”的標準造就女性畫家作品“女性特征”的匱乏。3.“非藝術性”。明清女性畫家作畫多為遣情抒懷,沒有功利性,少有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純藝術”,她們的創作是一種非功利,但帶有目的性的創作。
(二)異:1.題材上:閨閣畫家描閑花靜草,青樓畫家繪空谷幽蘭。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境遇造就了她們在畫面中對于不同題材的呈現方式,青樓畫家畫中的托物言志性更重,而閨閣畫家志在于畫面中傳達平和安寧的心態。2.表現手法上:閨閣畫家整體工整,穩重,細膩。在構圖,設色,用筆上多謹慎安排且講究。注重畫面物象的設置與安排,構圖,設色上多刻意經營。而青樓畫家率意,隨性抒情,逸筆草草,風格富天真爛漫之氣。3.閨閣畫家作品少題跋,少題詩作文,形式多為軸,扇,款式多為家人所題。而青樓畫家作品多題跋。畫幅上多文人雅士的題跋,形式上多畫卷,便于卷尾無限延長,滿足文人雅士們在上面題詩作文的需要。
四、結論
明清時期作為中國女性繪畫史的繁榮期,總體上來說,它仍舊是漂移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整個古代繪畫史的“邊緣文化”,僅作為從屬于男性文化中心的點綴品而存在。一些閨閣與青樓畫家擁有良好的技法掌控與文化修養,亦在藝術造詣上達到了一定程度,然而其作品缺乏藝術創新力,在觀念和技法上與男性藝術家過于趨同,因而暗淡了作品的藝術生命力。然而,女性繪畫的繁榮仍是明清畫壇中重要的一個文化現象,也是中國繪畫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陶詠白,李湜.中國女性繪畫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2]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顧丞峰、杭春曉、蔣英,藝術中的女性[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