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軍 吳楠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四面環海,由于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間的運動使得日本這個島國就像在搖籃上一樣不斷地晃動。因此多火山、地震爆發。日本民間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在日本人心中有四件最可怕的東西,“地震、火災、打雷、父親”,其中地震放在首位。在日本每年平均地震好幾千次,其中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平均就發生四次,所以地震的發生對日本人來說是家常便飯。光20世紀襲擊了日本列島,造成死亡人數在一千人以上的地震就有十次,其中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分別造成了十萬人和六千四百人的特大型地震。除了地震之外,日本常見的自然災害還有臺風、海嘯、暴雨、火山爆發等,經常造成大規模生命財產的損失,像1959年的伊勢灣臺風就造成了5000人的死亡。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樣的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下生活的日本人為什么在每次災難到來時都顯得如此地鎮定,而且受傷的人還在大幅度地減少呢,日本人的防災意識為何如此地根深蒂固?而日本人在防災時又做了哪些準備措施?
幾年前有一部名叫《日本沉沒》的電影在日本上映。電影假想了一個因為巨大的海底活動——日本島將在90天內沉沒的情節,以“國家即將因災難而毀滅”為重點,提醒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正在享受平靜生活的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要永遠保持危難意識。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后,立即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并打破了日本票房紀錄。電影中的情節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1995年1月17日凌晨5點46分的阪神大地震卻是日本人真實的集體記憶。這場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將近4.4萬人受傷,約65萬座建筑物受損,經濟損失達10萬億日元,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正是因為這場災難,使得大和民族的憂患意識越來越強,并開始在防災方面做很多科學研究。
長期以來,日本十分重視全民安全教育,力求通過增強民眾的公共安全意識,提高防范能力。
學校的災害知識教育是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的中小學就已經有了防災和自我保護的教材。除了學校開設有防災課程外,政府還常常派來防災指導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防災知識教育并組織各種防災活動。有些學校開學一開始就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發一張地圖,上面標示著學校和家庭附近的區域,讓孩子們按照放學后回家的路線,在地圖上標出警察署、公用電話、飲水處、可避難的公園等重要地點。學校經常舉行防震演習,教給學生在家里、學校如何選擇躲避地點,被困時如何呼救等知識。有的學校還讓孩子們利用模擬地震晃動的“體驗車”感受地震的現場感。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日本孩子們的防災意識一點點逐漸形成。
日本人口密度大,這給防、減災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社區的防、減災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各個社區里,居民成立有自己的防災賑災的團體組織。如山梨縣的甲府市,針對地震、洪澇等災害發生時所帶來的電話不通、道路阻斷、橋梁損毀、建筑物倒塌、“同時多發性火災”等多種情況,社區建立有“自主防災組織”。該群眾組織本著“自己的區域自己來守護”的精神,與居民通力合作,開展防火、初期滅火、救助傷員、引導避難、災時烹飪等多項教育及訓練活動。有些區域外國人居民較多,為此編寫了《市民防災行動指南》,翻譯成多國文字,下發給不同居民閱讀。
在農村地區,各市、町、村也都有自己的救援志愿者隊伍,定期進行災害常識的教育、組織演習、教授緊急救護與包扎知識等活動。
近年來,日本政府通過大量的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向社會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進行防災避難相關知識的宣傳。如電視專題節目、發放宣傳冊、漫畫、制作兒童網頁等,這些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日本政府在一年之中設立了多個防災教育日。設立防災教育日的目的,既是為了紀念在災害中死難的同胞,也是為了讓人們知道災害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危害以及人類防災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對公眾進行災害知識教育和宣傳的目的。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全國防災日。這是為紀念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所設立的。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統一進行防震教育和演習,包括最新地震動態和防震知識宣傳,自救、互救、公救演習,以及如何包扎傷口、搶救傷員等知識性教育。自1960年設立以來,這一活動從未中斷。1993年北海道發生7.8級地震并引發海嘯,死亡200多人。為了吸取教訓,日本規定每年7月10日為防海嘯活動日,統一進行海嘯避難訓練。為紀念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將每年的1月17日定為防災和志愿者日,舉辦紀念活動。
之前讀過白巖松的一本書,書名是《巖松看日本》,里面就有提到大和民族的防災意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無處不在的防災意識。
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國消防周,在這段時間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學,都會對學生們進行一次和地震火災有關的預防宣傳活動。一場毫無準備的防災演習在短短5分鐘里即可完成全過程。白巖松在書中說,他們到東京目黑區的一所小學采訪日本學校例行的防地震演習,在這次防災演習過程中,讓人驚訝的不僅僅是全校一千多名師生在5分鐘內就全部集合完畢的速度和效率,還有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如一的安靜、沉著,以及良好的秩序。不僅如此,當地震、火災等災難發生的時候,政府還指定了一些場所提供給周邊居民作為避難所。避難所設有給人們提供避難物資的專用倉庫,在東京目黑區,全區就有40個避難所!
在日本有許多像這樣的災難發生時給人們提供避難物資的專用倉庫,這些外表不起眼的小房子里竟然儲藏著災難來臨時刻能夠給予人們生存保障的物資。每一個生活居民區域都安排一個緊急避難場所,這些場所有的是學校的體育館有的是官廳機構,也有的是公園。政府會派發傳單,告訴每個小區的人這個區的避難所位置。據了解,在城市建設規劃之時,日本就十分重視防災避難的設計。這種“避難所”備有充足的飲水、各種食品,還有住宿房間,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專為臨時受災者服務。1981年后,日本所有高層建筑都要求能防范7~8級地震。此外,日本住戶各個家庭陽臺相通,以備意外時互相支持或避難。另外,學校宿舍、學校操場在應對地震時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市民首先會去學校避難。
除了災后的安置問題由政府盡量妥善安排,最主要的是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很高。消防署經常組織市民報名參加防災訓練,而且每年4月的櫻花節中消防署也會出動消防人員宣傳防震防火,還特意準備了一套地震的模擬設備,讓市民兒童體驗地震的緊迫感。
倉庫里儲存的食品保質期是五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時候就會更換,更換下來的食品又會在進行各種防災演戲時讓人們吃掉,所以不會造成浪費。另外,倉庫里還備有照明取暖設備和發電機等電力設備,還有可以組裝的便攜式廁所。這讓我聯想到很多年前在哈爾濱一家名叫白天鵝的餐廳發生火災,當時還有日本旅客在里面就餐,突發火災,日本人全部逃生,三十多位國人遇難。同樣的災難,不同的反應,這的確反映出了兩國國民的差異,反映了日常的防災意識和訓練的不同。日本最重要的防災組織是“消防團”,各地都有類似“民兵聯防”組織的消防體系和財政撥款,消防團的成員都是由精干的青壯年出任。他們經常訓練,形成了地區防災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難找到用來防災避難的場所。
除了國家和社會所做的保護措施以外,日本人在自己家也很注意。比如幾乎每戶日本人家都有一張防災。這是各個區域所發放的災害時緊急避難的場所的地圖,里面表明了這個地區發生洪水應該往哪躲,發生臺風、山崩、海嘯和臺風又應該往哪躲。而且日本人的居家家具也很有特色。日本人的臥室里幾乎沒有家具,被褥等都放在壁櫥里,壁櫥都是橫拉門。橫拉門除了能夠節省空間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在地震時由于晃動而自動開啟,從而造成里面存放的東西劃出來造成人員傷害。而且日本人的家里或者是汽車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個緊急備用箱,用于地震啊什么災難等緊急時刻用。緊急備用箱里頭裝有一些壓縮干糧、飲用水、手電筒、急救包什么的。有了這個袋子,即使地震時被埋入廢墟中,也有一定的生命保障。電視里經常提醒市民注意飲食的儲存日期,以防過期。另外,一般住戶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樓的防災緊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時,為了防止家具在地震時倒下來砸傷人或物,都有專門把這些家具與墻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裝置,而擺放的音響、電視或一些容易損壞的工藝器皿等,在其四角處都有專門固定防滑的膠皮墊;在家里沒人時,日本人習慣關閉煤氣總閥。
日本不少主婦經常考慮如何利用家里現有的東西制作防災工具。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防止落下物體砸在腦袋上,所以日本人發明了“防災頭巾”,其實就是護頭的棉墊子。可是,當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如果手邊沒有這些東西怎么辦?主婦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四方頭巾,把幾本雜志捆在一起。頭巾的兩個角就可以很方便地把雜志固定在頭頂上,起到防護頭盔的作用。幾本雜志疊放在一起,石灰塊等砸上也不會壞。
度過地震的危險,如何很快適應震后生活非常重要。震后停水,如廁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主婦們想出了制作簡易廁所的方法。把大的塑料飲料瓶攔腰截斷,然后在瓶子里鋪上一個廢棄垃圾袋,把瓶口倒過來放在后半截上,就可以變成一個簡易廁所。使用后把垃圾袋子拿出來扔掉,不僅清潔,還沒有異味兒。此外,災害時期煤氣也會斷,吃不上熱飯菜是災民最大的問題之一。這時可以用廢棄易拉罐和蠟燭制作簡易爐子。將易拉罐切開,長的一半作爐架,短的一半里面放上多只蠟燭緊密地擺在支架上,點上火就可以熱湯熱飯了。這些都是主婦地震后的智慧,主婦們呼吁,家里很多廢物在災害發生后也許都會派上用場,所以不要把垃圾扔得太干凈。
此外,日本大地震后,很多意想不到的商品突然熱銷起來。首先是框架眼鏡,很多愛美人士平時喜歡戴隱形眼鏡,但地震后想要保持隱形鏡片的清潔很難,也非常不方便。而普通框架眼鏡則不受環境的限制。另外,日本商家還將深受日本人喜愛的泰迪熊與防災袋結合起來,制造出泰迪熊防災袋,把七八種防災用品放在熊肚子里,平時則可以當作室內擺設。雖然價格不菲,但卻銷售火暴,需要預訂才能買到。地震也讓日本人對現代生活方式出現反省。棋類、撲克牌等傳統游戲開始受到青睞。人們發現,這種不使用電的游戲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震后停電的枯燥時光,還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和對話。
在防災方面日本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聲音小。日本人對公共設施的要求莫過于靜音,這一點似乎十分突出。按照這些年的經歷,無論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也好,還是附近意外發生的住宅火災也好,但凡人在現場,都會發現周圍并沒有多余的喊聲,哪怕處于搶救他人的瞬間,似乎也很難聽到眾人呼救,一切都在默默地進行之中。一般來說,聚眾往往使人高起來,與此同時,眾人聲高卻容易引發恐慌,導致現場混亂。日本每年都有防災日,街道與住宅、包括酒店與公寓都會舉行相應的演習,比如著火了該怎么辦,地震發生了該怎么辦,這些分門別類的演習都會要求你別出大聲,這是進入演習后的第一個行為!據說,現代的日本人說話聲比以前小多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災訓練造成的,同樣的演習和同樣的要求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靜音已經成為防災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的救災現場,大家也是很安靜的。這不禁讓我心生敬畏之情。日本人的很多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