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我國慈善事業蓬勃發展,與此相伴隨的依然是社會冷漠,慈善意識較弱,慈善氛圍不夠濃厚,慈善的認知程度較低,慈善的參與率不高。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應逐步從校園著手,尤其是從高校著手,如此可以產生積極的連鎖效應,有利于慈善文化的踐行、弘揚與傳承。加強高校學生慈善教育,可以通過將慈善納入通識教育,開設慈善學專業,加強高校學生慈善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慈善文化生活等方式實現。
關鍵詞:高校學生;慈善教育
2014年12月底,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在肯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指出慈善事業仍然存在社會氛圍不夠濃厚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問題。慈善事業社會氛圍不夠濃厚與社會各個群體都存在一定關系,需要社會各個群體的共同努力。但是高校學生是我國慈善事業的生力軍,是未來慈善弘揚傳播與傳承的主要力量,其慈善意識與慈善活動的參與狀況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加強高校學生慈善教育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一、加強高校學生慈善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在面臨慈善缺失、愛心缺失的時代,加強高校學生慈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學生及整個社會成員素質的提升、有利于慈善事業長遠健康發展、有利于慈善理念與慈善文化的代代傳承,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也意義非凡。
(一)有利于慈善理念的弘揚與傳承
知識具有傳播的功能,在高校學生中加強慈善教育,慈善理念與慈善文化將會以學生為載體傳播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與角角落落,促進慈善理念的弘揚,帶動社會的其他成員參與到慈善事業當中。此外,學生時代是整個人生生涯最單純的時代,在大學時代加強慈善意識的培養,不僅僅因為高校學生理解力強,更因為在這個時代灌輸的理念將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他們不僅會親身踐行,而且還會通過教育子女等方式代代傳承,促進慈善理念的傳承與弘揚。
(二)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生力軍
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事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學生將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在高校中加強慈善教育,灌輸慈善理念,使得高校學生提前接觸慈善,有助于培養高校學生參與慈善事業的意識、主動性和能力。也有利于引導高校學生到慈善組織進行就業,壯大慈善隊伍,使慈善隊伍更加專業化,促進慈善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三)產生積極的連鎖效應,促進整個社會成員慈善素質的提升
隨著大學教育的平民化,社會成員接受大學教育的比率將會越來越高,所以在高校中加強慈善教育,將會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接受慈善教育。與此同時,高校學生群體因為其所擁有的知識與養成的習慣,更容易影響他人。尤其是高校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與行業,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與言傳身教將會帶動周圍一批社會成員慈善意識的提高,這樣必將會促進社會整個社會成員慈善素質的提升與發展。
(四)是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精神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兩個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整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中加強慈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有力的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高校學生慈善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過半學生對慈善僅有基本的了解,15%的學生完全不了解
針對全國高校學生的慈善調查顯示,僅有57.5%的學生對慈善有基本的了解,尚有15%的學生對慈善完全不了解,說明高校學生對慈善組織與慈善活動的認知程度非常低。而且在這57.5%的對慈善有基本了解的高校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慈善組持具有負面的觀點。所謂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新聞總是具有放大效應,尤其是“郭美美事件”以后,社會公眾都知道了中國紅十字會,即使以前從未關注過慈善組織的社會公眾也因此在頭腦中對慈善組織形成了基本的印象,當然這種印象是及其負面的,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調查顯示,35.8%的高校學生因為“慈善組織公信力差,聲譽差”而不愿意去慈善組織就業。實施上,許多高校學生都有幫助弱勢群體的意識,也想為社會盡力做貢獻,但是受到整個社會氛圍的影響,他們對慈善參與的熱度減退,無心了解慈善知識,提及慈善常聯想到很多負面東西。
(二)過半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慈善活動
是否參加過慈善活動(圖1)
參與慈善活動的目的(圖2)
超過一半(50.72%)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慈善活動,高校學生慈善活動的參與率非常低。在參與過慈善活動的高校學生當中,有9.9%的學生僅僅想體驗一下,把參與慈善活動當作一種經歷,而7%的學生只是無目的的隨從他人參與。可以看出,在高校學生當中并沒有形成慈善的習慣與使命感。在慈善活動的參與方式上,大學生主要參與慈善方式是為困難同學、朋友等捐款,其次是為災區、希望工程捐款。此外,有的同學跟隨學校的某些社團利用周末時間到福利院或是街道看望孤寡老人。慈善活動也僅僅是偶然性的行為,停留在捐款和看望孤寡老人等比較基礎的層面上,而對于慈善的其他參與方式等鮮有了解,也為形成常規性的慈善行為。
(三)僅個別院校開設了慈善專業與課程
2012年5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全國首設慈善專業,但是采用的培養模式為“訂單式模式”而非類似于“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等這樣一個二級學科。2013年10月中山大學民族學專業(首屆公益慈善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正式開班。而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2014年開設的全國第一個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這對推動公益慈善行業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轉變,解決公益慈善人才緊缺的瓶頸問題,具有開創性、示范性、引領性意義。相比之下,在2012年美國就有印第安納大學、雪城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幾十所大學開設了“非盈利專業碩士”,培養慈善專門人才。 2013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公布的首都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綱要(2013-2015年)中透露,北京將推動高等院校開設慈善課程,將慈善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德育體系,作為學生素質評估重要依據。“十二五”規劃已經是最后一年,我們期待慈善成果有所顯現。
(四)網絡、電視是高校學生了解慈善的首要方式
通過網絡、電視、廣播了解慈善的高校學生占到了89.86%。通過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了解慈善組織的學生占45.89%。此外,通過老師、同學、朋友等占31%,校園社團占22.2%,慈善組織官方網站占15.9%。青年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作為青年主體的高校學生也主要是通過網絡對慈善組織、慈善活動等進行了解。
高校學生了解慈善的方式(圖3)
三、促進高校慈善教育的新思考
“傳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理念,培養慈善意識,造就慈善人才”是高校進行慈善教育的目標和努力方向。
(一)將慈善課程納入通識教育,傳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理念
慈善文化已成為現代社會多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都分,其本身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高校中進行慈善文化的傳播與慈善理念的普及,使更多的學生了解何為慈善、如何進行慈善參與,同時帶動一批進行慈善研究的高校教師與專門人才,形成人人參與慈善的社會風氣。開設慈善文化教育課程,系統介紹慈善事業的發展現狀、豐富文化內涵,以及參與慈善的途徑、方法與方式等。應把慈善文化課程,納入現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使之成為培育和塑造現代公民人格的重要思想資源。
(二)開設慈善學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公益慈善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從慈善行業的具體需求出發。從人才的素質要求看,要培養具有“公益靈魂”的人才,要塑造高校學生具有愛心、善心和同情心這種公益人格。從人才的能力要求來看,要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要具有與政府、市場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要具有創意策劃、公益營銷、項目實施、文字寫作和公關傳播的能力,要學會與最富的人和最窮的人打交道。
關于課程設計,可以考慮借鑒MBA和MPA的做法設計課程體系。加大案例教學的力度,定期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組織負責人、政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汲取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做法,讓課程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突出做好籌資理論與技巧、項目管理、公關傳播、文案寫作等重點課程的教學工作。
在學科建設和培養模式上,要組織力量編寫一套實用性強的教材,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造就一流的教師隊伍;堅持用慈善的辦法辦慈善專業,讓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學校,要把教學活動和公益組織的活動對接起來,讓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的策劃和實施中去,讓學生有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要推行精英導師制,讓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成功人士成為學生的社會導師。
(三)慈善組織進校園,拓展學生慈善實踐活動
學校也可以與具有廣泛影響的一些社會慈善組織進行合作。慈善組織定期進入高校校園組織講座和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也可以在校園中設立慈善點,比如在學生宿舍門口設立慈善捐助箱便于學生將自己擱置不穿的衣服、已經看完的圖書等進行捐贈,促進慈善參與的便利。上海一些高校已經設立相關的設施,便于學生參與慈善。此外,高校學生可以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建立慈善服務隊、慈善服務社團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慈善活動中去,通過實際行為來學習體會慈善文化,落實慈善理念。
(四)豐富校園慈善文化活動,進行慈善參與的創新
通過學術講座、辯論會等動態校園主題文化活動進行慈善文化教育。慈善文化內涵豐富,很容易與其他校園主題文化活動整合在一起,這樣既傳揚了傳統文化,也把現代慈善理念與傳統慈善理念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慈善文化的熏陶。同時,定期組織慈善創新大賽,創新慈善項目與慈善的參與方式等,并將這些創新引入到社會慈善機構,將創新轉化為具體慈善行動。
(五)重視高校學生網絡正確的使用
高校學生了解慈善事業、慈善組織、慈善新聞事件等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媒體。而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慈善組織的負面新聞事件,高校學生群體很容易對慈善事業與慈善組織形成偏見。所以一方面要加強慈善組織自身的自律與監督檢查;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形成客觀公正的批判精神與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能夠做到永遠對慈善事業懷有信心和積極向上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玉虎,劉利蓮. 高校學生群體慈善組織就業傾向調查研究[J].青年科學,2015(1)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11月
作者簡介:
劉玉虎,男,上海師范大學,社會保障學碩士,主要研究社會組織與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