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輝等


摘要 [目的]獲取不同品種、系統后備綿羊在零死亡率模式下的效益評價,為養殖種羊的出售提供數據參考。[方法]選擇平均初生重接近的母羔,春羔考力代43只(A)及羅姆尼24只(B對照)各1群與冬羔考力代37只(C)母羔1群,共104只。記錄斷奶重、月末體重、計算死亡率。到次年4月份,剔除死亡羔羊后分析7月至次年4月經濟效益。[結果]A、B、C組死亡率分別為4.65%、12.5%、16.0%。羅姆尼B組與冬羔考力代C組在0.01水平上極顯著差異。冬、春羔考力代與羅姆尼對照極顯著差異。A組盛草期羔羊體重變異系數比B組高1.66個百分點,同時B組低于C組1.82個百分點。9月、12月、4月體重與前3個月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到12月后至4月除與3月顯著相關外,其他月份在0.01水平上極顯著相關。6月齡出售種羊,春羔考力代平均理論利潤高于羅姆尼93.21 元/只,高冬羔考力代15.3 元/只。12月的理論利潤春羔高羅姆尼93.92 元,高冬羔23.15 元。在零死亡率情況下12月出售與9月出售相比,各組每只平均損失A組219.5 元、B組240 元、C組258 元。[結論]初生重、斷奶重、死亡率之間無相關性;在該地區春羔考力代綿羊具有更好的選育優勢,9月(6月齡)為種羊最佳出售時機。
關鍵詞品種;系統;后備綿羊;零死亡率;模式;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S858.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4-116-03
灼圃聯戶示范牧場是貴州省“1 000萬只肉羊工程”種羊場建設項目——威寧縣肉羊標準化原種場建設項目的建設實施單位,位于威寧縣西北部的雪山鎮,距威寧縣城58 km,屬于云貴高原高寒山區,地處104°04′48″~104°07′25″E,27°10′33″~27°12′30″N,高原緩丘地貌,海拔2 460 m,多霧潮濕,年均降雨量1 110 mm,最高氣溫29 ℃,最低氣溫-8 ℃,年均氣溫10 ℃,無霜期180 d[1]。研究區晴天與下雨天以及早、晚溫差較大。
隨著畜牧養殖業的不斷發展,絕大多數客戶對綿羊的引種對象主要是6月齡至18月齡的考力代后備母羊。貴州省威寧縣由于區域氣候的影響,牧草的返青生長時間在5月以后,因此加強后備母羊從7月份斷奶到第2年4月的科學管理尤為重要。示范牧場是貴州省十個種羊場之一,早在國家“六五”至“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期間,許多畜牧專家已用大量的試驗數據證實綿羊春羔系統在養殖發展中的明顯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生產管理水平較低,產羔母羊基本不補飼,母羊泌乳較少,造成初生重較低,羔羊在斷奶前極易死亡[2];現階段通過對產羔母羊的補飼來提高其泌乳能力,羔羊的斷奶前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有關后備母羊(斷奶后到次年4月)的研究試驗相對較少。結合地方區域氣候條件,為了選育出更適合發展的品種或系統,筆者探索后備綿羊出售的最佳時機。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試驗于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進行。
1.2試驗動物
選擇平均初生重比較接近的母羔,春羔系統考力代及羅姆尼羔羊各1群和冬羔考力代羔羊1群,其分組成情況如下:春羔考力代A組43 只,羅姆尼B組24 只(對照),冬羔考力代C組37只,共104只,混合放牧管理。
1.3試驗方法
1.3.1日常管理。A、B、C 3群除按例規打耳號外,再用油漆分別標記,以方便管理。枯草期補飼,10月至次年4月共7個月。補飼日糧為:100 g玉米+300 g蕪菁甘藍(Brassica napobrassica)+1 000 g青干草。
1.3.2測定項目與方法。記錄各組母羔死亡數、初生重、斷奶重及月末體重。盛草期7~9月、枯草期10月至次年4月、試驗期7月至次年4月3組體重的變異系數。自7月至次年4月進行月末體重全群監測。次年4月在記錄中剔除死亡羔羊后對死亡率、初生重、斷奶重、月末體重、體重變異系數及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即獲取零死亡率模式的數據。
2結果與分析
2.1死亡率、初生重和斷奶重由表1可知,
A組43 只、死亡2 只;B組24 只、死亡3 只;C組37 只、死亡6 只。A、B、C組綿羊的死亡率分別為4.65%、12.5%和16.00%,A組分別比B組低7.85%,A組比C組低11.35%。冬、春羔系統中春羔死亡率比冬羔低3.5%以上,春羔系統中考力代死亡率比羅姆尼低7.9%。A、B、C組綿羊的平均初生重分別為3.14、3.33和3.49 kg,差異不明顯。春羔初生重略低于冬羔,主要是由于產羔母羊在妊娠中后期1月、2月、3月正值試驗區最冷氣候,飼草料的攝入難以滿足羔羊生長發育需要所致。A、B、C組綿羊的斷奶重分別為18.22、20.86和13.68 kg,春羔斷奶重高于冬羔4.54 kg以上。
2.26月齡體重A、B、C組春羔9月、冬羔7月的平均體重分別為27.3、26.7和24.8 kg,春羔6月齡體重明顯高于冬羔。
2.3斷奶后體重的首次增重峰值
由表1可知,斷奶后的體重首次增重峰值期出現在當年9月。10月以后,由于牧草枯萎,營養值下降,羔羊對補飼一時難以適應,體重出現負增長狀況。
方差分析表明,羅姆尼與冬羔在3組配對檢驗中絕對值t最小,且︱t︱=3.534>t0.01(12)=3.055[3],即在0.01水平上極顯著差異。冬、春羔與羅姆尼對照存在極顯著差異。
2.4體重的變異系數
由表2可知,A、B、C組盛草期羔羊體重變異系數分別為10.06%、8.4%和10.22%;A、B、C組枯草期體重變異系數分別為7.83%、7.05%和6.31%。盛草期中羅姆尼比春羔低1.66個百分點,同時比冬羔低1.82個百分點,羅姆尼表現出品種弱勢。枯草期羅姆尼的體重變異系數比盛草期低1.35個百分點,而考力代春羔比盛草期低223個百分點、冬羔比盛草期低3.91個百分點。由于枯草期的試驗區氣候寒冷,舍飼補料時間較多,圈舍溫度較高,羅姆尼體重變異系數保持比較平穩態勢,春羔考力代雖然體重變異幅度大,卻保持高于羅姆尼的0.78個百分點的優勢。
2.5各指標的相關性從表3可以看出,死亡率、初生重、
斷奶重、月末體重之間無顯著相關。9月、12月、4月體重與前3個月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P<0.05);12月后至4月體重除與3月顯著相關外,其他月份體重在0.01水平上極顯著相關(P<0.01)。
2.6經濟效益的理論估算
2.6.1當前市場狀況及費用標準。
目前,考力代母羔市場價為35.00 元/kg,羅姆尼母羔市場價為30.00 元/kg;冬羔因產羔母羊在2~4月經過冬天的消耗,奶水極少,是造成冬羔羔羊死亡率極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冬羔母羔第2月~4月需要補飼共90 d。春羔4月正處于哺乳期,不用補飼。按照100 g玉米+300 g蕪菁甘藍+1 000 g青干草的補飼標準,每只羊平均每天補飼投入約2.00 元,90 d共補飼180.00 元。每只羊每月草地平均投入、醫藥、工資等需要12.00 元左右。
2.6.2利潤分析。由表4可知,6月齡出售種羊,平均每只春羔考力代理論利潤738.96 元,高于羅姆尼93.21 元,高冬
羔考力代153 元。至12月出售,春羔考力代理論利潤為
529.67元,高羅姆尼93.92 元,高冬羔23.15 元。
2.6.3零死亡模式下的損失分析。由表5可知,
在零死亡率情況下12月出售與9月出售相比,A、B、C組平均損失分別為219.5、240和258元/只。在生產實際中,這只是一種理想值,實際利潤低于零死亡率利潤,是一個動態值,主要是實際存在的死亡率產生了一個新的理論利潤值。從理論利潤與零死亡率利潤之間的利潤差來看,春羔在9月利潤差為36.04元,損失范圍比羅姆尼低近3倍、比冬羔低近4倍。12月出售春羔利潤差為25.83元,同樣損失范圍比羅姆尼低近3倍、比冬羔低近4倍。春羔利潤差的變化幅度均比羅姆尼及冬羔較小,損失范圍小。然而,羅姆尼及冬羔的損失均在春羔的3倍以上。
3討論
3.1冬、春羔系統①冬、春羔羊斷奶時間在試驗區分別為4月1日和7月1日,冬羔斷奶后補飼至7月1日以90 d計算,每天平均補飼2.00 元,共計180.00 元。春羔斷奶后不補飼。②在平均初生重都比較接近的狀況下,A、B、C 3組卻表現出極大的死亡率差異。冬、春羔系統中春羔比冬羔低至少3.5%以上,春羔系統中考力代比羅姆尼低7.9%。春羔中的考力代表現出極明顯的優勢。③試驗區冬、春羔系統中,春羔產羔母羊在妊娠中后期1月、2月、3月正值最冷氣候,飼草料的攝入難以滿足羔羊生長發育需要。春羔初生重略低于冬羔。補飼水平下平均初生重(91/93)冬、春羔分別為441和3.87 kg[2],因此加強春羔產羔母羊妊娠中后期的飼料補料對于提高羔羊初生重具有積極意義。春羔斷奶重高于冬羔4.54 kg以上,補飼情況下春羔斷奶重比冬羔高5.25 kg[2],與此次試驗未補飼春羔比較提高0.71 kg,補飼對提高羔羊的斷奶重不明顯,生產成本有所增加,對于增強羔羊體質有積極作用。春羔考力代的優勢同樣明顯。④A、B、C組春羔9月、冬羔7月平均體重分別為27.3、26.7和24.8 kg,春羔系統高過冬羔系統1.9 kg以上。
t檢驗結果表明,羅姆尼與冬羔在3組配對檢驗中絕對值t最小且︱t︱=3.534>t0.01(12)=3.055,即在0.01水平上差異極顯著。冬、春羔與羅姆尼對照極顯著差異。
A、B、C組盛草期羔羊體重變異系數分別為10.06%、8.4%、10.22%;枯草期A、B、C組羔羊體重變異系數分別為7.83%、7.05%、6.31%。盛草期中羅姆尼比春羔低1.66個百分點,同時比冬羔低1.82個百分點,羅姆尼表現出品種弱勢,可能不適應試驗區氣候環境所致。枯草期羅姆尼的體重變異比盛草期低1.35個百分點,而考力代春羔低2.23個百分點、冬羔低3.91個百分點。枯草期春羔考力代雖然體重變異幅度大,卻保持高于羅姆尼的0.78個百分點的優勢。推薦選育順序:春羔考力代>春羔羅姆尼>冬羔考力代。
3.2相關性該試驗結果表明,死亡率、初生重、斷奶重、月末體重之間無相關性。在羔羊斷奶前,羔羊成活率與初生重顯示出強烈的相關性[2]。9月、12月、4月體重與前3個月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12月后至4月除與3月顯著相關外,其他幾個月在0.01水平上極顯著相關。
3.3經濟效益
①6月齡出售種羊,春羔考力代平均理論利潤比羅姆尼高93.21元/只,比冬羔考力代高15.3 元。至12月份出售,A、B、C組損失在零死亡模式下分別為219.5、240.0和258.0元。從理論利潤與零死亡率利潤之間的利潤差來看,春羔在9月、12月變化幅度均比羅姆尼及冬羔較小,損失范圍小。羅姆尼及冬羔的損失均在春羔的近3倍以上。②在
生產實際中,6月齡選育出欄的種羊在9月不一定全部及時出售,主要還與當地市場供求有極大的關系。從目前經濟效益評價來看,春羔考力代是育種的首選,對減少損失,發展規模養殖尤其重要。
在實際生產中,提出以下建議:①補飼。該試驗結果表明,9月、12月、4月的體重變化與前3個月的體重顯著相關,因此需要增加5~7月的補飼,各階段的補飼標準參照《種草養羊手冊》[4]執行,以提高后備母羊體重,對降低死亡率具有積極意義。
②提高個體體重。后備母羊放牧地盡量選擇優質人工草地,使牧草養分滿足后備母羊生長發育需要,到9月以后達到較高體重水平。
③增加飼料貯備范圍。除青干草、玉米粉及蕪菁甘藍以外,因地制宜增加飼料貯備范圍如玉米秸稈青貯、氨化以及當地白蘿卜多汁飼料等,盡量滿足羊只的營養需要。④避免近親交配。公、母羊嚴格隔離放牧,保證春羔母羊10月的統一配種。對專業戶及農戶而言,應加強管理,每年應進行種公羊交換,提高羔羊質量。
4結論
(1)死亡率、初生重與斷奶重、各月末體重無相關性。加強斷奶后的后備羊管理,在當年9月前盡量提高后備羊的個體體重,對于提高后備羊的生長發育性能極為重要。
(2)該試驗中的羅姆尼體重變異系數較小,與考力代相比表現出品種弱勢,估計是不太適應試驗區氣候環境所致,從而導致高死亡率,選育應慎重。
(3)冬、春羔與羅姆尼對照在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春羔考力代獲得的利潤較冬羔大,損失較小,對于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春羔考力代比羅姆尼更具備選育優勢。
(4)春羔斷奶后3個月即9月出售是最佳時期。
參考文獻
[1]
蔣文蘭,瓦慶榮.人工草地綿羊放牧系統草畜供求關系的優化[J].草業學報,1995,4(1):44-51.
[2] 張榮,蔣文蘭,李向林.產羔期、補飼水平對考力代羊生產和繁殖性能影響的研究[J].草業科學,1994,11(3):63-69.
[3] 俞渭江.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M].2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278.
[4] 陳谷.種草養羊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12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