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教育中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感教育資源和可行途徑。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開展情商教育,既降低了情商教育實施的難度,又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發現 “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這兩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占據很大的份量。因此,我們則從這兩部分展開了關于情商培養方法的探索。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商培養
“情商”也就是“ 情感智商”,英文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Q。情商于20 世紀90 年代初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和新罕布什大學科學家約翰邁耶共同提出。“情商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情緒的知覺,評估和表達能力;2)思維過程中的情緒促進能力;3)理解與分析情緒,可獲得情緒知識的能力;4)對情緒進行成熟調節的能力。”[1]
1995年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學者丹尼爾·戈爾曼撰寫了《情感智商》一書,對“情感智商”理論作了全面化、系統化的闡發。他認為“情商是一個人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包括五大項: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人際交往關系等方面,是一種挖掘潛能的運用情感,能影響生活的各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性的品質要素,它是指相當于智商而言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指導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能力。”[2]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而且還總與“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此,我們便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培養學生情商的方法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通過閱讀鑒賞
語文是一門與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學科,是語言文字的輸入與輸出的學習過程。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文本的閱讀鑒賞這一環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閱讀過程當中,學生一方面人對物形象有了透徹的分析、鑒賞,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鑒賞來反觀自身,重新認識自我,從而學會正確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面對挫折、失敗,以達到自我激勵、自我鼓勵、自我勉勵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關于作者曹雪琴的生平事跡,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便可了解這位偉大的文學家雖然一生潦倒貧困、人生道路異常坎坷,但卻留下了舉世矚目的文學著作《紅樓夢》。當學生在搜集并整理作者的身世遭遇與小說的創作背景之時,既豐富了古代文學、文化知識,又會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和挫折有所認知,從而當困難來臨之時,能夠處之泰然。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智商。
又如,在學習《小狗包弟》時,學生從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悲哀、無耐、懺悔以及對那個黑暗時代的控訴之后,就會珍稀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珍貴情感,才會對巴金心靈上所受的煎熬、折磨感同身受,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別人、接納別人,與別人友好愉快地相處,人際交往能力會便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二、通過文學創作或口頭創作
文學創作或口頭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內心中真實的情感流露。因此,作文課成了老師了解學生內心深處世界的一座橋梁,學生通常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或明或暗地反射到自己的文章當中。這樣一來,教師便可利用書面表達來開展對學生們的情商教育活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選擇作文主題時,可以選取與情緒、情感等內容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去沒有應試作文的束縛。比方說以高中語文必修(2)中的表達交流中有“直面挫折”這一主題的作文訓練為例,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益的寫作訓練。通過寫作過程中的感悟以及寫作完成后的反思,使他們在面對挫折、失敗、磨難、痛苦這些人生中必須面臨的課題時不再畏懼、不再不知所措。對于這些人生道路上的“攔路虎”,讓學生有一個清醒和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的意志力便會相對有所增強。這樣的教育方法于學生而言會比簡單的說教更加容易接受,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3]要求“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互相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4]因此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與情感智商因素相關的內容作為學生交際探討的話題,這里的教學形式形式是可以多樣化的,朗誦、演講、討論、辯論和訪談等都可以成為口語交際的教學方式。除了進行專門的課堂訓練,也可以進行化整為零式的訓練,例如,有些班級采用了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方式鍛煉學生口才。這種方式既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又讓學生在平時鍛煉了自己的情感交際能力。
將情商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可讓學生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學會、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緒、抑制突然沖動,提高人際間活動交往的能力,學會勇敢地面對困難和失敗,學會有效地激勵自己,讓自己充滿對人生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我相信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所樂于見到的。
【參考文獻】
[1]海云明主編.情感智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2][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3]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杜昕,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教育教學。